「只要有一名學生,我就要教下去」!郴州宜章女教師堅守瑤寨村小代課31年

2020-09-09 湘妹子


編者按: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啟迪心中的夢想,更給予放飛夢想的翅膀。一支素質優良、甘於奉獻、紮根鄉村的教師隊伍,是夯實興國強國教育之基的戰略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這是脫貧攻堅戰取得勝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保障。

在湖南貧困地區,有一批紮根鄉村的女教師,她們雖只是在一個鄉村小角落裡默默耕耘,卻展現著自己生命的極大價值,為貧寒的山區孩子撐起一片藍天,也為孩子們播下了希望的種子,讓他們能飛向更高更遠的天地。她們紮根山區,幾十年如一日;她沒有舒適的辦公室,沒有優厚的待遇,沒有豐富多彩的生活,卻擁有著對貧困地區孩子無私的關愛,擁有著對教育扶貧的執著奉獻,默默踐行著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囑咐和號召,切實推動著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

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今日女報融媒體中心聯合湖南各地婦聯推出本期「湘村扶智者」專題報導,致敬並關注這些紮根貧困地區,為脫貧致富提供有力智力支持的女教師群體。

趙春容給龍村瑤族小學裡僅有的6名孩子上課。

郴州宜章女教師堅守瑤寨村小代課31年

今日女報/鳳網首席記者 李立

逶迤的盤山公路在這裡轉了個急彎,這裡是騎田嶺的半山腰,山路的彎太急,車子需要回倒一把,才繼續往上開。路的兩旁,一個瑤家小山寨掛在半壁,三五人家,幾壠水田,幾畦菜地。

路的盡頭,是龍村瑤族小學,一叢怒放的紫薇花開在學校圍牆邊,為半山腰上的村小增添了幾分亮色。聽到汽車的喇叭聲響,圍牆裡露出幾個小腦袋。接著,一片鮮亮嫩脆的喊聲仿佛從天撒落:「趙老師!趙老師!」

聽到孩子們的喊聲,梅田鎮龍村瑤族小學代課老師趙春容仰起頭,一臉燦爛。孩子們驚喜地從學校裡飛出來,幾隻小狗翻滾著緊隨前後。山路上流淌起一串串急促的腳步聲和笑語聲……

龍村瑤族村600多名瑤族村民,分住在騎田嶺海拔千米上下的十幾條溝溝岔岔,人稱「瑤山十八寮」。這裡高寒荒僻,交通不便。31年前,作為瑤寨裡第一個初中生的趙春容,以她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瑤族村的教育重擔,當起了瑤族村小的代課老師,沒想到,「代課」一「代」就是31年。31年來,她紮根大山深處,不屈不撓,默默苦耕,用自己的深情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瑤族子弟。


村小沒有更多的師資力量,每天八節課都是趙春容一個人上。


瑤寨第一個初中生成了村小老師

面積不大的龍村瑤族小學也「掛」在半山腰。「這裡叫行樹嶺。以前的學校更遠,還在山上面。我在上面呆了16年,2005年才搬下來的。」趙春容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龍村是個瑤族村,共有3個組,6個自然村,散居著140戶、600多名瑤民。解放初期,黨和政府為了改變瑤寨落後的狀況,在瑤山深處建了一所專供瑤族子弟上學的小學。趙春容說,她小時候也在小學讀書。

在以前,瑤山上的孩子只讀到4年級似乎是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因為山上的小學只有1-4年級,要繼續讀,就得到山外的小學去讀。很多瑤族孩子語言不通,膽子又小,怕人欺負,所以他們怎麼也不肯下山讀書。

趙春容是一個另類,在瑤族小學讀完4年級後,她還要讀書。父親不想讓她繼續讀,趙春容就不吃不睡,整天哭。教了趙春容4年的吳統泉老師一次又一次上門做工作,最終,母親拍了板:「春容,這書你要讀下去,不管你考到哪裡,媽都送你!」

懂事的趙春容早上割一擔草才去上學;下午,放了學就放牛,順便扯一籃子豬草回來。兩年後,她以極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梅田中學,成為瑤山上第一個初中生。為了掙夠學費和生活費,假期她都在山上挖山藥,採山胡椒,扯苦筍,給附近煤礦砍茅柴,送坑木,比男孩子還吃得苦。憑著辛苦勞動,初中三年她硬是沒找家裡拿過一分錢。

「當時我心裡只有一個想法:讀了初中考高中,讀了高中考大學。」趙春容說,她發誓要成為瑤山上第一個依靠知識改變自己命運的人。

但是,初中畢業考試才結束,梅田學區負責人就找到了趙春容。原來,瑤族村小的吳老師患嚴重糖尿病,身體一直不好,最近又在家訪時被毒蛇咬傷,不能上課,在這個重要關口,學區負責人希望初中畢業的趙春容能接吳老師的班,繼續把瑤族小學教下去。

村幹部、村民代表和母親也趕來勸她:「我們都知道你是個乖孩子,能體會村小學眼前的難處,下面的人不肯上瑤山教書,就是來了,也不懂瑤語……」

「當時我非常矛盾,因為我很想通過讀書走出大山,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是望著貧窮落後的瑤寨,我不能忘記自己啟蒙吳老師的教育之恩,不能放棄我的瑤族同胞。為了能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經過幾天的思考後,我決定留下來。」趙春容告訴記者,當年15歲的她放棄了讀高中考大學的機會,又回到了自己童年曾經坐過的教室,走上了三尺講臺。


「掛」在半山腰的龍村瑤族小學2005年才從更高的山上搬到半山腰。圖為已經廢棄的村小原址,現在已經變成村民的羊圈。

老師、保育員、炊事員、勤雜工、媽媽

1989年9月1日,暑假過完,瑤族村小開學了,趙春容在吳老師的引導下,帶領孩子們舉行了這個學期的第一個升旗儀式,開始了她在瑤寨堅守,播下知識火種的日子。

趙春容至今還清楚的記得第一次走進教室上課時,孩子們齊齊起立,喊出「老師好」的情景。看著孩子們眼睛裡透出的純真和可愛,15歲的她,心裡一下子熱了起來。

龍村的瑤族同胞屬於過山瑤,很多小孩子只知道講瑤語,聽不懂更不會說普通話。「剛進學校的學生,特別是一、二年級的學生,為了讓他們聽得懂、看得懂、讀得懂課文,我必須說一句普通話,再講一句瑤語解釋,採用這樣的方式慢慢去教,他們才能聽得懂。」趙春容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除了耐心細緻地教孩子們知識,趙春容在學校還承擔著多重身份——保育員、炊事員、勤雜工,甚至媽媽的角色。有時,孩子的家長農活繁忙,或者外出打工了,沒時間管孩子,來學校讀書的孩子有的臉上黑乎乎,有的頭髮亂蓬蓬。課餘時間,趙春容就幫他們梳頭、洗臉、剪頭髮、洗澡等,有時孩子發燒生病,她還要背著孩子跑十幾裡山路看醫生。風霜雨雪天,山路崎嶇難行,為了安全,趙春容會親自接送孩子。而家住得更遠的孩子,趙春容則要帶在身邊跟自己吃住。山上缺水,趙春容每天都要到離學校3裡地遠的山窩窩挑水。山區的冬天特別寒冷、孩子們衣服單薄,她就想辦法在教室裡提前生好火爐,讓孩子們取暖。中午,大部分的孩子在學校吃飯,趙春容要花上個把小時幫他們煮飯、熱飯。

以前瑤家人對於讀書不是很重視,很少人能把小學念完,多數孩子只念一半便輟學了,所以,勸學也是趙春容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在國家實施義務教育之前,很多家長是因為交不起學費而不讓孩子讀書,我去勸學回來之後,還得給學生墊學費,有時幾年的工資都得墊上,到了年底,一分錢都沒得領。」趙春容告訴記者,面對這種矛盾的情況,她只能利用自己的假期,到山上採藥材弄山貨賣點錢,或者是到附近的林場或煤礦打點臨時工。

「一有空餘的時間,我就想著怎麼能賺點錢。」趙春容告訴記者,為了能夠多幫孩子買點學習用品,「有時候哪怕是一支鉛筆,一個本子,孩子們也很高興。」有一年,生薑的市場價格很高,趙春容在學校邊上的地裡種了不少姜,她一趟趟挑到鎮上去賣,最後賣到的錢給學校裡添置了一臺錄音機,自從有了這臺錄音機,每次上音樂課,孩子們都歡呼雀躍。


以前在村小,教科書要挑上山,趙春容說,每次她都會在這裡歇下肩。


留守大山的文化啟蒙者

趙春容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她也曾經有過要離開學校到外面去闖闖的念頭,「有一年,一位親戚幫我在廣州找了一個合適的工作,工資是我代課工資的幾十倍,當時都談好了。」

那是1994年的春天,開學前的一天晚上,趙春容向新來的教師做了移交,收拾好行李,準備離開瑤寨,外出工作。附近幾個寨子的村民,聽說趙春容要走,火急火燎地連夜趕來挽留她,寨子裡的孩子們也全部走到了趙老師家裡,領頭的一個女孩子一邊哭,一邊稚氣地說:「老師你別走,如果你走,我們就到下面的獨木橋上攔住你,把你的行李搶回來。」

趙春容流淚了。她篩滿一碗酒敬大家:「承各位父老看得起,我不走了,再也不走了!」

這些年,瑤山上的人們開始慢慢走出大山,一波又一波的人外出打工,村子裡的留守兒童開始急劇增多。趙春容希望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關心、照顧他們,讓他們在缺少父母陪伴的時光中感受到關愛。除了輔導他們做作業,趙春容還會與他們談心聊天,一起看書講故事,還會約他們一起到家裡吃飯、一起勞動。她還會抽空帶著幾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到外面走走,扮演臨時媽媽,像母親陪伴孩子一樣地陪伴他們。


趙春容也會帶著孩子們做民族文化活動。


趙春容帶著孩子做包子。


作為瑤寨裡的第一位「文化人」,趙春容的身份,並不只是一名老師這麼簡單。「鄉親們有事也願意找我。」瑤寨人畜飲水工程的興建、養牛場的建立、農網改造的完成,趙春容都積極奔走呼喊。她也總是盡其所能幫助那些困難的鄉親們,為他們排憂解難——為貧困孩子找愛心人士資助,為婦女們辦夜校教她們識字,向政府爭取建房扶貧資金,幫一些特別困難戶辦低保,向老人宣傳惠民政策,帶領年輕的人在寨子裡做福利事業等。瑤寨上下的老老小小,都特別信賴趙春容。

「從我開始教書後,瑤寨才出了初中生。到現在已經有了很多大學生。紮根瑤家這麼多年,我的努力沒有白費。很多孩子畢業後在外都找到了自己稱心的工作,逢年過節我都會收到他們的祝福。」趙春容說,這是她在瑤寨教書這麼多年,感到最欣慰的事。


村小的學生越來越少,原先70多人的學校如今只剩下了6名學生。趙春容說,就算只剩下一名學生,她也要教下去。

隨著大部分學生轉到了鎮上完小去讀書,村小的學生越來越少,原先70多人的學校,如今只剩下了6名學生。但趙春容說,就算只剩下一名學生,她也要教下去。年近五旬的她告訴記者,她這輩子只會教書,也就愛跟孩子們打交道,「哪怕一名學生也沒有了,村小不辦了,我也願意到鎮上小學去照顧那些孩子們」。


編輯:依依

相關焦點

  • 山腳下小學校僅兩學生 35歲編外女教師堅守14年
    山腳下小學校僅兩學生 35歲編外女教師堅守14年 今年35歲的編外教師劉國花,已經在此堅守14年,既是南神頭小學的「校長」,又是該校的代課教師。一校、一師、兩生,在此演繹著一個「平凡」的故事。  自告奮勇代課  南神頭村位於原平市東北方向約20裡,名不見經傳,村內戶籍人口僅有406人,常居人口不足260人。
  • 秦州天水鎮|胡珠元:一位女代課教師27年的堅守
    一位女代課教師27年的堅守——記秦州區天水鎮東風小學胡珠元老師
  • 千米高山上,一名代課老師守護唯一的學生:一個也要教下去
    賴貞元老師正在給王龍澤上課  昨日上午,在宣漢縣巴山大峽谷附近高山上的一所村小內,唯一的代課老師正在給僅剩的一名學生上課。,作為一名代課教師,他也正在思考自己的去留。  賴貞元告訴記者,自己多次想出去打工,所以是否繼續代課,他心裡給自己打了個問號。  據草壩村村支部書記周光全介紹,草壩村是宣漢縣的貧困村,山高路陡,步行山上需要3小時,下山要兩小時。在2014年,草壩村小最後一個帶有編制的老師退休,只有賴貞元還在堅持代課。村裡學歷高的人走出去了都不願意回來,目前能夠在村小教書的,也只有賴貞元一人了。
  • 一所學校一名教師28個娃,35年大山深處的堅守,最幸福的回憶
    工作3年後,恰逢木瓜村小學教師緊缺,幾位教師的離去,讓村小的教學工作一度陷入困境。得知情況後,李德清和家人商量想放棄所有工作去當教師。「我父親說,教師是受人尊重的職業,教書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當年家人勸誡他的話,李德清一直銘記至今。
  • 「3·29」宜章七中獎助學活動 ——赤石片區助學聯誼會郴州分會「愛心助朝陽·世紀築棟梁」愛心助學活動之三
    宜章七中歷史悠久,前身為宜章城東書院,創辦於1870年,學校三易校址,十易校名,迄今已有近150年的歷史。學校有保存完好的郴州市校園內唯一僅存的抗日遺址。現在學生1347人,教師88人,26個班級,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作文教學先進單位」「湖南省心理教育先進單位」「湖南省科普體驗示範學校」「市安全文明校園」「市教學常規管理百佳學校」「市國學推廣優秀學校」。
  • 王麗華堅守山村學校代課二十年來的喜與憂
    8月30日,山田學校校長趙鵬程(中)推介王麗華老師(右)的優秀事跡       8月31日,新學期伊始,王麗華7點鐘趕到學校迎接孩子們報名。她今年57歲了,在山村學校教書已達二十多年,本該退休的年紀,只因是代課老師,陷入晚年生計之憂,仍堅守教學崗位。
  • 公辦教師VS代課教師,我父親曾是一名代課教師
    經常關注代課教師的新聞,因為我的父親曾經就是一名代課教師。小的時候,我時常可以看到父親在昏暗的檯燈下給學生批改作業。他點著一根煙,輕皺著眉頭,手裡的鋼筆在本子上畫上一個個紅色的圈圈或線線。父親很受學生歡迎,因為我偷看過學生送給他的一沓沓節日賀卡。小的時候,還經常有大哥哥大姐姐來家裡看望父親。有一次,一個哥哥拎來了一個零食大禮包,父親高興地是見到了畢業多年的學生,我高興的是那個鼓囊囊的大禮包!
  • 女教師紮根河北山區學校7年,只想教好每一個學生
    河青新聞網訊 在龐大的教師群體中,有這樣一批朝氣蓬勃、博學多才的青年教師隊伍,他們現在或曾經是一名「特崗教師」,至今默默地堅守在大山深處,用知識澆灌著渴望求知的山裡娃。2013年,樊香英從保定學院畢業後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報考特崗教師,並成功通過考試。
  • 全國仍有代課教師31萬 教育部否認今年清退
    連日來,有媒體報導稱,為優化教師隊伍,我國有代課教師的大部分地區正在進行最後的清退。這意味著,代課教師將在我國成為歷史。此事旋即引起社會各界對代課教師命運的高度關注。對此,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昨天向早報記者回應稱,代課教師產生的原因非常複雜,應該說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 甘肅地震災區代課教師:若有可能,想一直教下去
    代課教師 難說再見  張樹龍:有可能 想一直教下去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中國之聲特別報導《代課教師,難說再見》今天講述張樹龍老師的故事。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党家小學在5·12地震中嚴重受損,代課教師張樹龍帶著學生們在40平米的活動板房裡上了四年多的課。  教了23年書的張樹龍依舊是代課教師身份。按照規定,代課教師想要轉為公辦教師需要具備大專文憑、教師資格證和普通話等級證書,並通過縣裡舉辦的轉正考試。初中學歷的張樹龍早早地放棄了這條路。
  • 女代課老師執教40年月薪150元:沒保障不敢退休
    圖片來自晉廣論壇原國堂  從17歲到57歲,山西省陵川縣積善村代課教師宋玉蘭堅守三尺講臺40年,她用生命中最寶貴的時光照亮這個偏僻的小山村。雖然宋玉蘭這一輩子每月工資最多時也只有一百多元,但她喜歡孩子,說「我離不開孩子們」;鄉親們也敬重她,說「她是小山村不滅的蠟燭」。
  • 我是一名農村學校的代課教師,在教育事業上兢兢業業工作了18年,今年教育局突然要辭退我,我該怎麼辦?
    我1992年高中畢業開始在農村做代課老師,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獻給了家鄉教育。由於工作認真負責,自己又對教育充滿熱愛,凡是有上級部門聽課活動,基本都是我和其他幾個同事。那個時候覺得很自豪,因為畢竟這一般都是公辦教師的榮譽。在教期間,一直做班主任,工資少,壓力大,但是自己其樂融融。
  • 師者|夫妻教師撐起一座村小:堅守34年,教出數百大學生
    早上7點多,高永起和妻子就到達了河北臨城縣趙家崇小學,把教室和院子打掃乾淨,迎接學生們的到來。這對太行山深處的「夫妻鄉村教師」,已在這裡堅守了34年。「我們山裡的孩子,如果想要有出路,就一定要有文化,沒有老師,就相當於切斷了他們走出大山的路。」
  • 平山|大山深處的堅守:​一所學校,一名教師,一名學生
    一樓的一間屋子用作教室,小院的牆上掛著一個簡易籃球筐,西側有一副單槓和一副雙槓。  今年28歲的樊香英已在這一坐落於大山深處的教學點堅守了7年。如今,雖然該教學點僅有一名學生,樊香英依然認真地為學生講課。
  • 綏中教師每天步行10公裡深山代課28年,撐起袖珍村小
    7年前,記者第一次採訪這位堅守大山深處的鄉村代課女教師頗費了些周折吳豔蘭和她的學生們放棄打工 回來代課吳豔蘭1989年從綏中縣一高中畢業,進入母校綏中縣加碑巖鄉舊關小學任代課教師,後來又先後代課於其他兩所村小,目前在加碑巖鄉羊巖子小學教書
  • 52歲鄉村代課教師堅守山裡20年 李永年資料經歷
    ­  如果不是4年前的偶遇,李永年,這名在青海東部山溝溝裡代課20年的鄉村教師,恐怕到退休也不會想到,自己和山外的世界會有什麼聯繫。­  2014年,半月談記者在一次採訪中遇到了當時48歲的李永年。當時黢黑瘦小的他正在上課,看到有生人來訪,趕忙安撫下十幾個頑皮的學生,把爐火捅旺,翻出幾個杯子使勁擦了又擦。
  • 有教師資格證的代課教師有沒有入編的機會?
    在很多縣城和鄉村,學校老師的待遇有限,教師的流動性很大,留不住人才,但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必須大量的招聘教師,一個小學很有可能就十幾個甚至是幾十個人是代課教師,而有的學校代課教師少,但是這些代課教師要同時帶好幾個班的課。大家都很關心,代課教師如果有教師資格證有沒有入編機會呢?
  • 一人一校 涼山州民辦教師堅守村小20年(圖)
    民辦教師金子黑和學生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9月10日,是涼山州金陽縣馬依足鄉馬可村索瑪花園小學老師金子黑的第20個教師節。  1996年,金子黑成為了馬可村小學的代課老師。一人一校,在偏僻的大山裡,堅守著寂寞與清貧。20年來,他教過的300多名學生中,約100人考上了大學。
  • 巴中獨臂女教師杜秀蘭 深山堅守35年 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近日,六部門出臺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要求力爭3至5年,讓鄉村教師地位大幅提高,待遇得到有效保障。據統計,我國有近300萬名紮根基層的鄉村教師,每年約有4.5萬名公費師範生到鄉村任教。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他們為孩子鋪好走出大山的路,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
  • 代課老師楊小王:堅守22年 只為孩子走出大山
    1998年9月1日,楊小王來到竹林小學做代課老師,22年過去,已經來來走走4批老師,共計7人,最長的待了8年,最短的待了1年不到,如今就剩下楊小王和劉作鑫兩位老師。  「1998年,那會兒我只有初中文憑,由於家裡實在負擔不起四個弟弟以及我的生活開支,我便放棄讀書,自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