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啟迪心中的夢想,更給予放飛夢想的翅膀。一支素質優良、甘於奉獻、紮根鄉村的教師隊伍,是夯實興國強國教育之基的戰略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這是脫貧攻堅戰取得勝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保障。
在湖南貧困地區,有一批紮根鄉村的女教師,她們雖只是在一個鄉村小角落裡默默耕耘,卻展現著自己生命的極大價值,為貧寒的山區孩子撐起一片藍天,也為孩子們播下了希望的種子,讓他們能飛向更高更遠的天地。她們紮根山區,幾十年如一日;她沒有舒適的辦公室,沒有優厚的待遇,沒有豐富多彩的生活,卻擁有著對貧困地區孩子無私的關愛,擁有著對教育扶貧的執著奉獻,默默踐行著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囑咐和號召,切實推動著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
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今日女報融媒體中心聯合湖南各地婦聯推出本期「湘村扶智者」專題報導,致敬並關注這些紮根貧困地區,為脫貧致富提供有力智力支持的女教師群體。
趙春容給龍村瑤族小學裡僅有的6名孩子上課。
今日女報/鳳網首席記者 李立
逶迤的盤山公路在這裡轉了個急彎,這裡是騎田嶺的半山腰,山路的彎太急,車子需要回倒一把,才繼續往上開。路的兩旁,一個瑤家小山寨掛在半壁,三五人家,幾壠水田,幾畦菜地。
路的盡頭,是龍村瑤族小學,一叢怒放的紫薇花開在學校圍牆邊,為半山腰上的村小增添了幾分亮色。聽到汽車的喇叭聲響,圍牆裡露出幾個小腦袋。接著,一片鮮亮嫩脆的喊聲仿佛從天撒落:「趙老師!趙老師!」
聽到孩子們的喊聲,梅田鎮龍村瑤族小學代課老師趙春容仰起頭,一臉燦爛。孩子們驚喜地從學校裡飛出來,幾隻小狗翻滾著緊隨前後。山路上流淌起一串串急促的腳步聲和笑語聲……
龍村瑤族村600多名瑤族村民,分住在騎田嶺海拔千米上下的十幾條溝溝岔岔,人稱「瑤山十八寮」。這裡高寒荒僻,交通不便。31年前,作為瑤寨裡第一個初中生的趙春容,以她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瑤族村的教育重擔,當起了瑤族村小的代課老師,沒想到,「代課」一「代」就是31年。31年來,她紮根大山深處,不屈不撓,默默苦耕,用自己的深情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瑤族子弟。
村小沒有更多的師資力量,每天八節課都是趙春容一個人上。
瑤寨第一個初中生成了村小老師
面積不大的龍村瑤族小學也「掛」在半山腰。「這裡叫行樹嶺。以前的學校更遠,還在山上面。我在上面呆了16年,2005年才搬下來的。」趙春容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龍村是個瑤族村,共有3個組,6個自然村,散居著140戶、600多名瑤民。解放初期,黨和政府為了改變瑤寨落後的狀況,在瑤山深處建了一所專供瑤族子弟上學的小學。趙春容說,她小時候也在小學讀書。
在以前,瑤山上的孩子只讀到4年級似乎是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因為山上的小學只有1-4年級,要繼續讀,就得到山外的小學去讀。很多瑤族孩子語言不通,膽子又小,怕人欺負,所以他們怎麼也不肯下山讀書。
趙春容是一個另類,在瑤族小學讀完4年級後,她還要讀書。父親不想讓她繼續讀,趙春容就不吃不睡,整天哭。教了趙春容4年的吳統泉老師一次又一次上門做工作,最終,母親拍了板:「春容,這書你要讀下去,不管你考到哪裡,媽都送你!」
懂事的趙春容早上割一擔草才去上學;下午,放了學就放牛,順便扯一籃子豬草回來。兩年後,她以極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梅田中學,成為瑤山上第一個初中生。為了掙夠學費和生活費,假期她都在山上挖山藥,採山胡椒,扯苦筍,給附近煤礦砍茅柴,送坑木,比男孩子還吃得苦。憑著辛苦勞動,初中三年她硬是沒找家裡拿過一分錢。
「當時我心裡只有一個想法:讀了初中考高中,讀了高中考大學。」趙春容說,她發誓要成為瑤山上第一個依靠知識改變自己命運的人。
但是,初中畢業考試才結束,梅田學區負責人就找到了趙春容。原來,瑤族村小的吳老師患嚴重糖尿病,身體一直不好,最近又在家訪時被毒蛇咬傷,不能上課,在這個重要關口,學區負責人希望初中畢業的趙春容能接吳老師的班,繼續把瑤族小學教下去。
村幹部、村民代表和母親也趕來勸她:「我們都知道你是個乖孩子,能體會村小學眼前的難處,下面的人不肯上瑤山教書,就是來了,也不懂瑤語……」
「當時我非常矛盾,因為我很想通過讀書走出大山,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是望著貧窮落後的瑤寨,我不能忘記自己啟蒙吳老師的教育之恩,不能放棄我的瑤族同胞。為了能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經過幾天的思考後,我決定留下來。」趙春容告訴記者,當年15歲的她放棄了讀高中考大學的機會,又回到了自己童年曾經坐過的教室,走上了三尺講臺。
「掛」在半山腰的龍村瑤族小學2005年才從更高的山上搬到半山腰。圖為已經廢棄的村小原址,現在已經變成村民的羊圈。
老師、保育員、炊事員、勤雜工、媽媽
1989年9月1日,暑假過完,瑤族村小開學了,趙春容在吳老師的引導下,帶領孩子們舉行了這個學期的第一個升旗儀式,開始了她在瑤寨堅守,播下知識火種的日子。
趙春容至今還清楚的記得第一次走進教室上課時,孩子們齊齊起立,喊出「老師好」的情景。看著孩子們眼睛裡透出的純真和可愛,15歲的她,心裡一下子熱了起來。
龍村的瑤族同胞屬於過山瑤,很多小孩子只知道講瑤語,聽不懂更不會說普通話。「剛進學校的學生,特別是一、二年級的學生,為了讓他們聽得懂、看得懂、讀得懂課文,我必須說一句普通話,再講一句瑤語解釋,採用這樣的方式慢慢去教,他們才能聽得懂。」趙春容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除了耐心細緻地教孩子們知識,趙春容在學校還承擔著多重身份——保育員、炊事員、勤雜工,甚至媽媽的角色。有時,孩子的家長農活繁忙,或者外出打工了,沒時間管孩子,來學校讀書的孩子有的臉上黑乎乎,有的頭髮亂蓬蓬。課餘時間,趙春容就幫他們梳頭、洗臉、剪頭髮、洗澡等,有時孩子發燒生病,她還要背著孩子跑十幾裡山路看醫生。風霜雨雪天,山路崎嶇難行,為了安全,趙春容會親自接送孩子。而家住得更遠的孩子,趙春容則要帶在身邊跟自己吃住。山上缺水,趙春容每天都要到離學校3裡地遠的山窩窩挑水。山區的冬天特別寒冷、孩子們衣服單薄,她就想辦法在教室裡提前生好火爐,讓孩子們取暖。中午,大部分的孩子在學校吃飯,趙春容要花上個把小時幫他們煮飯、熱飯。
以前瑤家人對於讀書不是很重視,很少人能把小學念完,多數孩子只念一半便輟學了,所以,勸學也是趙春容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在國家實施義務教育之前,很多家長是因為交不起學費而不讓孩子讀書,我去勸學回來之後,還得給學生墊學費,有時幾年的工資都得墊上,到了年底,一分錢都沒得領。」趙春容告訴記者,面對這種矛盾的情況,她只能利用自己的假期,到山上採藥材弄山貨賣點錢,或者是到附近的林場或煤礦打點臨時工。
「一有空餘的時間,我就想著怎麼能賺點錢。」趙春容告訴記者,為了能夠多幫孩子買點學習用品,「有時候哪怕是一支鉛筆,一個本子,孩子們也很高興。」有一年,生薑的市場價格很高,趙春容在學校邊上的地裡種了不少姜,她一趟趟挑到鎮上去賣,最後賣到的錢給學校裡添置了一臺錄音機,自從有了這臺錄音機,每次上音樂課,孩子們都歡呼雀躍。
以前在村小,教科書要挑上山,趙春容說,每次她都會在這裡歇下肩。
留守大山的文化啟蒙者
趙春容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她也曾經有過要離開學校到外面去闖闖的念頭,「有一年,一位親戚幫我在廣州找了一個合適的工作,工資是我代課工資的幾十倍,當時都談好了。」
那是1994年的春天,開學前的一天晚上,趙春容向新來的教師做了移交,收拾好行李,準備離開瑤寨,外出工作。附近幾個寨子的村民,聽說趙春容要走,火急火燎地連夜趕來挽留她,寨子裡的孩子們也全部走到了趙老師家裡,領頭的一個女孩子一邊哭,一邊稚氣地說:「老師你別走,如果你走,我們就到下面的獨木橋上攔住你,把你的行李搶回來。」
趙春容流淚了。她篩滿一碗酒敬大家:「承各位父老看得起,我不走了,再也不走了!」
這些年,瑤山上的人們開始慢慢走出大山,一波又一波的人外出打工,村子裡的留守兒童開始急劇增多。趙春容希望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關心、照顧他們,讓他們在缺少父母陪伴的時光中感受到關愛。除了輔導他們做作業,趙春容還會與他們談心聊天,一起看書講故事,還會約他們一起到家裡吃飯、一起勞動。她還會抽空帶著幾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到外面走走,扮演臨時媽媽,像母親陪伴孩子一樣地陪伴他們。
趙春容也會帶著孩子們做民族文化活動。
趙春容帶著孩子做包子。
作為瑤寨裡的第一位「文化人」,趙春容的身份,並不只是一名老師這麼簡單。「鄉親們有事也願意找我。」瑤寨人畜飲水工程的興建、養牛場的建立、農網改造的完成,趙春容都積極奔走呼喊。她也總是盡其所能幫助那些困難的鄉親們,為他們排憂解難——為貧困孩子找愛心人士資助,為婦女們辦夜校教她們識字,向政府爭取建房扶貧資金,幫一些特別困難戶辦低保,向老人宣傳惠民政策,帶領年輕的人在寨子裡做福利事業等。瑤寨上下的老老小小,都特別信賴趙春容。
「從我開始教書後,瑤寨才出了初中生。到現在已經有了很多大學生。紮根瑤家這麼多年,我的努力沒有白費。很多孩子畢業後在外都找到了自己稱心的工作,逢年過節我都會收到他們的祝福。」趙春容說,這是她在瑤寨教書這麼多年,感到最欣慰的事。
村小的學生越來越少,原先70多人的學校如今只剩下了6名學生。趙春容說,就算只剩下一名學生,她也要教下去。
隨著大部分學生轉到了鎮上完小去讀書,村小的學生越來越少,原先70多人的學校,如今只剩下了6名學生。但趙春容說,就算只剩下一名學生,她也要教下去。年近五旬的她告訴記者,她這輩子只會教書,也就愛跟孩子們打交道,「哪怕一名學生也沒有了,村小不辦了,我也願意到鎮上小學去照顧那些孩子們」。
編輯: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