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日,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漠河市北極鎮北紅村,北紅小學的夫妻教師王忠雷和於晶在教室裡合影。
成立於1965年的北紅小學,坐落於中國的最北村莊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漠河市北極鎮北紅村。這個小小的鄉村教學點,有著獨一無二的標籤:它是中國最北的鄉村小學,也是黑龍江省希望工程第730所、中國最北希望小學。
2009年,大學剛畢業的王忠雷作為黑龍江首批特崗教師來到了這裡。三年後,來看望王忠雷的女友於晶放棄到三亞當老師的機會,也留在了這裡,兩人在北紅村結婚生子。寒來暑往,這對85後夫妻在北紅小學堅守到今天。
其實剛來時,王忠雷就有離開的念頭。從縣上坐車130多公裡來到這個邊境小村,王忠雷望著沒水沒電沒網絡的平房校舍,覺得自己撐不過兩月。「太寂寞了,沒有人能說上話,只有和我一起來的另一個老師和學校的13個孩子。」
2020年9月1日,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漠河市北極鎮北紅村,北紅小學的夫妻教師王忠雷和於晶在校門口合影。
2009年,生於1987年的王忠雷作為黑龍江首批特崗教師,來到北紅小學當老師。和他同來的另一位老師已經離開。
2012年,來看望王忠雷的女友於晶放棄到三亞當老師的機會,也留在了北紅小學。
2020年9月1日,是北紅小學本學期開學第一天。村裡的老人把孩子送來上學,和教室裡的於晶打招呼。
隨後的一次瀕死經歷,也讓王忠雷動搖了。沒有太多生火燒爐經驗的王忠雷在屋裡二氧化碳中毒了,已然渾身無力的他艱難爬到了門外,還給自己凍傷了。遠在600公裡外的加格達奇的母親陳淑芬知道後,在電話裡哭著勸他離開。
為什麼沒走?「當你和孩子們在一起時,他們的眼神會讓你捨不得走。」看著坐在臺階上發呆的王老師,放學回家做完作業的孩子們都回到學校來找他玩。為了這些懂事的孩子,王忠雷留了下來。
開學第一天,兩位老師給孩子們交代新學期的注意事項。
開學第一天,於晶給三年級的孩子們發課本。
北紅小學作為中國鄉村最基層的一個教學點,採用的是複式教學。本學期的北紅小學,只有一年級的五個孩子、三年級的三個孩子和六年級的三個孩子。
學體育專業的王忠雷,是這裡的數學、體育和思想品德老師;學音樂專業的於晶,是這裡的語文和音樂老師。學校來來往往了一些支教老師,教孩子們英語和計算機等課程。
2012年之前,北紅村還沒有通電。「那時村裡只有一臺發電機,每天發電2小時。」如今村裡的條件越來越好,但即使到今天,現代化生活的很多便利,中國的這座最北村莊還沒有惠及到。離漠河縣城130多公裡的這裡,網購的村民最快一周才能收到自己的快遞。
學音樂專業的於晶,是這裡的語文和音樂老師。
第一排是三年級的三個孩子,第二排則是六年級的三個孩子。
本學期的北紅小學,只有一年級的五個孩子、三年級的三個孩子和六年級的三個孩子。
讓王忠雷和於晶欣慰的是,學校在各界人士的關照下,條件有了很大改善。「我們學校有了圖書室、微機室、活動室,還修了一座暖廁。」各界捐助的網絡教學設備和日常學習用品,讓這裡的孩子沒有和城市脫節。
「實話實說,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缺老師。」王忠雷說如果自己不在這裡,或許就真的不會有老師再來了。
王忠雷和於晶的孩子小名小北,明年就到了上小學的年紀。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兩人商量著讓於晶帶著孩子到北極鎮中心學校去上學。「愛人帶孩子過去,我還是留在北紅小學。」王忠雷說。
王忠雷說:「我們夫妻這麼多年做的事,就是一個人民教師的本分。我們的人生價值就實現在這裡。這裡的家長很照顧我們,這裡的孩子教給我們很多東西。做好本職工作,把一批批孩子送出去,是我們的最大心願。」
開學第一天的放學時分,王忠雷給孩子們背好書包。
放學時分的孩子。王忠雷教的第一批學生2017年參加了高考,其中六人金榜題名。
2014年,王忠雷和於晶的孩子出生。為了照顧孩子,王忠雷把父母從加格達奇接來,全家三代五口一起留在學校。
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優秀教師、黑龍江省勞動模範、希望工程園丁獎……十餘年堅守,夫妻教師碩果纍纍。
王忠雷和於晶的孩子小名小北,明年就到了上小學的年紀。
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兩人商量著讓於晶帶著孩子到北極鎮中心學校去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