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新聞Knews綜合
2020-09-09 18:07
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相信這是大多數人心中老師的模樣,再過兩天,第36個教師節就要到了。
今年教師節的主題是「立德樹人奮進擔當,教育脫貧託舉希望」,廣西南寧《新聞夜班》欄目將把目光聚焦到一個特殊的群體——鄉村教師。
據統計,我國有近300萬名紮根基層的鄉村教師,他們用青春守護鄉村兒童,用汗水為孩子們鋪好了走出大山的路。在教師節來臨之際,記者來到了位於馬山縣大石山區的北屏小學,用鏡頭記錄下了5名鄉村教師和46名留守兒童的感人故事。
這裡是馬山縣東部的大石山區——裡當瑤族鄉,它距離南寧3個多小時車程,全鄉群山環繞,山路崎嶇,自然條件惡劣,曾經被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官員認定為「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而地處大山深處的北屏村,貧困程度更為顯著,是馬山縣最深度的貧困村之一。
不過,北屏村的孩子絲毫沒有被外界的環境影響,因為他們都生活在一個令他們感到開心和快樂的地方——北屏小學。
小朋友們在玩遊戲
當記者來到北屏小學時,正好是下課時間,孩子們都聚集在已經硬化了的籃球場上玩丟手絹和老鷹抓小雞,雖然遊戲很簡單,但每一張天真稚樸的小臉都是滿足的笑容。
蒙校長向記者介紹,北屏小學現有5個年級和一個學前班,共6個班級,每個班只有不到10名孩子,這些孩子都來自於本村村民,90%是留守兒童。為了給孩子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學校採用了寄宿制,孩子們周一到周五吃、住都在學校裡。上課時,老師們各自負責一個班,教孩子語文、數學、畫畫、英語,而在下課之後,老師們又多了另外一重身份。
馬山縣裡當瑤族鄉北屏小學校長蒙立珊說:「我們老師從周一到周五,都是住在學校的,晚上還要看護學生的休息,老師自己家裡面的子女們都沒有這麼照顧,我們農村學校的老師,既是學生們的老師,也是學生們的父母吧。」
馬山縣裡當瑤族鄉北屏小學學生羅可馨回憶:「我有一次頭疼,去找老師,老師就帶我去打針,到了晚上疼得厲害了,我也去找老師,老師對我們有時候像父母的愛,所以對我們好一點。」
除了每周要用七成以上的時間用來陪伴學生之外,堅守在大石山區的老師,還曾面臨著基礎設施的缺乏和落後。但讓他們感到欣慰的是,隨著脫貧攻堅工作地不斷推進,再加上北屏村第一書記周宏的幫助,校園環境一點一點地在變好:桌椅板凳換新的了,多媒體黑板安裝上了,衛生間從旱廁變「水廁」,衛生環境大「升級」,學生們每天還有營養補助。
馬山縣裡當瑤族鄉北屏村第一書記周宏表示:「教育在扶貧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習總書記說過『扶貧先扶智』,首先是鄉村孩子要接受,跟城裡孩子一樣有質量有水平的教育,除了硬體上的完善外,更重要的是教師的堅守和付出,唯有每一位鄉村教師認真地付出,才有可能使孩子們接受到有質量、高水平的教育。」
(素材來源:南寧臺 記者: 寧珊 陳書欽 編輯:陳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