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厚厚的眼鏡,一身質樸的衣裝,習慣性雙手插在上衣的口袋裡,駐足在教室門口,面帶笑容地看著教室裡朝氣蓬勃的孩子,給人留下略顯佝僂的背影。三十多年的從教經歷,使得「教師」這一職業沉穩、慈愛的氣質,早已在吳國安身上有所沉澱。
今年54歲的吳國安是休寧縣山鬥中心小學的一名老師。「他是一個有才的老師。」這是辦公室裡其他老師對吳國安的評價。從起初村小的小學教師、夜校「掃盲班」的成年教師到現在的幼兒教師,34年來,吳國安不斷轉換身份但始終紮根鄉村,行走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
回望過去 責任與苦難並存
1986年,從師專畢業後的吳國安被分配到黃山市休寧縣山鬥鄉下面的村小任教,「有一人一校的、還有三四個老師一個學校的。」與山鬥鄉的中心小學不同的是村小裡學生少、條件差,20歲的他,幾乎負責學校所有學生的語文、數學課。「以前的條件哪有現在的好,那時候都破破爛爛,連窗戶都沒有,搞塑料膜往上面一貼,冬天都冷死了。」回憶起以往的經歷,吳國安略有些感慨,「大概到2000年之後,條件才好了起來。」曾經崎嶇難走的山路也給老師們帶來了不少困難,沒有便捷的交通工具,走路或騎車是他們僅有的選擇,有些老師為了不耽誤學生上課,周日便來到學校,提早做好準備。
當時,除了白天上課外,吳國安還需要負責晚上「掃盲班」的課程。來上課的基本都是三四十歲的村民,面對從未上過學的他們,吳國安只能從基本的名字開始教起,再到日常的漢字,就這樣一步步、一點點地教授。
掃盲結束後便進入到「普九」階段,村裡所有適齡兒童都需要入校上課,這其中不乏一些殘疾的、精神有些問題的孩子。「來上學的孩子都是鄉裡鄉親,大家信任你,才把孩子交給你。」對於這些需要照顧的學生,吳國安更是盡心盡力,除教授知識外還需要照顧他們在學校的一切活動。
立足現在 付出與收穫滿滿
後來,村小的學生越來越少,直到最後學校被撤併,老師們也被重新安排到了其他地方。8年前,吳國安離開村小來到山鬥中心小學任教,主要負責幼兒教育。山鬥中心幼兒園附屬於山鬥中心小學,園區內只有一個班級,每年招生大約在20人,大多為當地2-4歲的兒童。
「要對小朋友的心理進行掌握,他愛好什麼,你的課就把知識滲透到活動中去,他就喜歡。」提及幼兒教育,不善言辭的吳國安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尤其是關於日常生活的題目,小朋友反應速度都非常敏捷,有時候都超出我的預想!」說到此處,吳國安仿佛不再是一位教師,更像是一位以自己孩子為驕傲的家長,臉上洋溢的笑容,是滿滿的成就感。
對於從教34年的吳國安來說,「教孩子」是他最為擅長的事情。辦公室裡新來的老師在遇到問題時也會向他討教,在調整教學進度、分析不同年級學生接受能力和學習水平、為教學計劃提出建議等方面,吳國安都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經驗,幫助新老師更快成長。
除授課外,吳國安還需要負責園區內四名外村孩子中午就餐的問題。每天下課前幾分鐘,他會提早來到山鬥中心小學的食堂,為小朋友們打好午飯,並照看他們吃完午餐。
展望未來 擔憂與希冀同在
談及山鬥中心小學的未來,吳國安陷入了沉思,「再過10年,這裡學生不太多了,老師也會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從10年前的500人到現如今的100人,鄉村小學的生源越來越少,即便是每年招生時會打電話勸說當地的孩子來山鬥中心小學就學,可最終還是會有不少家長選擇將孩子送到更遠的鎮上就學。
「鎮上學生多,老師教不過來,效果也不一定好,而鄉村小學學生少,老師上課時可以照顧到每一個孩子。」吳國安認為與鎮上的學校相比,鄉村小學並不是沒有優勢可言,但鄉村小學的未來還需要更多的年輕人來建設,而他能夠做的就是繼續紮根,繼續奉獻。
鄉村教師是農村教育「活的靈魂」,是農村學生睜眼看外面世界的「第一面鏡子」。在鄉村小學人才流失嚴重的今天,吳國安依舊選擇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在鄉村教育的第一線,作為一名為教育事業衝鋒陷陣的「老革命家」,繼續發光發熱。
三尺講臺,三寸筆,三千桃李,三十餘載堅守鄉村。甘為人梯,託起山裡孩子的未來,燃燒青春,照亮鄉村教育的明天。他,就是人民教師吳國安。
文/戚夢媛 圖/劉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