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於1985、1991、1997年先後三次頒布和修改了《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對教師職業道德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仍然需要不斷完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2008年修訂)》全文如下:
一、愛國守法。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教育法律法規,依法履行教師職責權利。不得有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言行。——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對待教育事業道德。
二、愛崗敬業。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志存高遠,勤懇敬業,甘為人梯,樂於奉獻。對工作高度負責,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學生。不得敷衍塞責。——教師職業的本質要求,對待教育事業和對待學生的道德。
三、關愛學生。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師德的靈魂,對待學生的道德。
四、教書育人。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品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發展。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教師的天職,對待學生的道德。
五、為人師表。堅守高尚情操,知榮明恥,嚴於律己,以身作則。衣著得體,語言規範,舉止文明。關心集體,團結協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長。作風正派,廉潔奉公。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教師職業的內在要求,對待家長、同仁以及其他社會成員的道德。
六、終身學習。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鑽研業務,勇於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教師專業發展不竭的動力,對待自己和事業的道德。
對愛崗敬業的解讀:
教師愛崗敬業就是要把教書育人作為終身職業,把自己的理想、信念、青春、才智毫不保留地獻給學生和教育事業,做好本職工作,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好,把一分一秒的時間抓牢。
第一,教師要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志存高遠。志存高遠就是追求遠大的理想,追求卓越,獲得教師職業上的成功。教師職業上的成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成就學生,讓學生成才,讓學生成人;二是成就自己,在成就學生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著書立說,成名成家。
第二,教師要甘為人梯,樂於奉獻。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向廣大教師提出,「要不斷加強師德修養……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為人梯,樂於奉獻,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努力做受學生尊重,讓人民滿意的教師」。甘為人梯,前提是一個「甘」字,就是要願意;關鍵是一個「為」字,就是要做;落腳是一個「梯」字,就是鋪路。甘為人梯,呼喚一種「配角」意識。中小學教育是一個事業,需要有人在臺前,有人在幕後,有人在前方,有人在後方,有人當主角,有人當配角。不可能人人都往顯處站,不可能人人都擔當主角。不要總說自己的工作重要,別人的工作不重要;不要總說自己的工作難,別人的工作容易;不要總認為少了自己不行,少了別人可以;不要總感到自己吃了虧,別人佔了便宜。
第三,教師對待工作要勤勤懇懇,高度負責。俗話說: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在工農業生產中,一時的失誤只會影響一批產品,而教師教學上的失誤就會影響一代人,因此教育無小事。備課既要突出教學的重難點,也要注意認真對待你的教學對象——學生,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注意教學中上課的科學性、藝術性,注重教學評價中的課課清、日日清、周周清;批改作業要全收全改,細心認真地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每一個題目,精心選題,在作業本中能體現教師對學生的愛;輔導學生不僅要重視優生的錦上添花,也要常常對學困生雪中送炭,認真對待日常教育教學中的每一環節,必須對自己的本職工作抱有高度的責任感,一絲不苟,盡職盡責。
第四,教師不能敷衍塞責。教師的敷衍塞責將對整個教育事業和學生的終身發展造成巨大的損失,有的損失甚至是無法彌補的。教師的敷衍塞責有兩個方面:一是教學上的敷衍塞責,比如有的教師出工不出力,備課的時候只備教材,不備學生,沒有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不能體現新課改的精神,對學生的作業主要看他答案的對與錯,追求答案的標準性,忽視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創新觀念;還有的教師一本教案用幾十年;二是在育人上的敷衍塞責,具體表現就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認為管理學生就是班主任、政教學生處的事情,與自己無關。
更多教師招聘教師職業道德考點,可查看中公教師網-教育學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