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吳晶平)地下7000米的秘密、天文臺選址的奧秘,護照裡的「黑科技」……6月20日-21日,2019年全國科普講解大賽在廣東科學中心舉行,來自國家部委、各地方的67個代表隊、223位科普「達人」齊聚羊城,講科學,秀科普,為公眾帶來一場科學「大餐」。經激烈角逐,中科院代表隊方明、廣州代表隊馬等10名選手脫穎而出,獲得大賽一等獎,被授予「十佳科普使者」稱號。
超四成選手有高學歷
全國科普講解大賽由全國科技活動周組委會主辦,廣州市科技局、廣東科學中心等承辦。是目前國內範圍最大、水平最高、代表性最強、最具權威性的科普講解競賽。本屆大賽主題為「科技強國,科普惠民」,旨在廣泛普及科學知識,讓科技發展成果更多更廣泛地惠及全體人民。
本屆大賽的參賽代表隊和選手數量創歷史新高,經預賽層層選拔,共有67個代表隊、223名選手晉級了決賽。其中,水利部、航天局、海關總署、市場監管總局等9個代表隊首次組隊參賽。選手專業層次高是一個特點,選手中不乏高校的教授講師、科研院所研究員、知名醫院的主任醫師、科技企業的高管等,超四成選手具有碩士、博士學位。
大賽評委團也陣容強大。中國工程院江歡成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何質彬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所曹則賢研究員等擔任評委。評委中既有科技界的大咖,也有藝術界知名人士,盡顯講解大賽科技與藝術的結合。為保證大賽公平、公正、公開,比賽成績採取現場打分、統一亮分的形式,大賽專門設立了監督組,對大賽評選工作全程監督。
科普「大咖」講解技藝高超
大賽設自主命題講解、隨機命題講解、評委問答等環節。選手們過三關斬六將,不僅要發揮好命題講解,還要接受臨場應變和表現力的考驗,要求具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儲備和良好的科學素養。「殺入」總決賽的30名選手分別來自航空航天、交通運輸、衛生健康、公安消防、銀行、海關、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不同行業,他們從各自專業領域出發,緊扣科技熱點和社會生活,巧用各種多媒體手段,用通俗生動的語言闡釋了種種科學道理。
「聰明藥」真的聰明嗎?近視能治療嗎?斑馬為啥有「斑」?高鐵究竟可以跑多快?記者發現,其講解除物理、化學,氣象、生物、醫療等貼近生活的科學選題外,還有墨子衛星與量子糾纏、人造太陽、超視距雷達、5G毫米波、基因編輯、蛟龍號、鯤龍號等前沿科學和國家科技重大成果選題。來自航天工程大學的參賽選手丁萌,參賽題目是「為月背打call」,丁萌用一段浪漫的解說詞了展現「九天攬月」背後的科學故事;來自公安大學刑事科學技術學院的教師陳維娜,向公眾展示了「聲紋識別技術」等。
經激烈角逐,自然資源部代表隊李宗劍、北京代表隊高源、氣象局代表隊張澍舟等10名選手獲得大賽一等獎,被授予「十佳科普使者」稱號。此外,大賽還評出二等獎20名,三等獎45名,「最具人氣獎」、「最佳形象獎」和「最佳口才獎」各2名,優秀組織獎若干名。
在全國掀科普講解熱潮
全國科普講解大賽自2014年起,已成功舉辦六屆。為推薦優秀人才參加全國決賽,各地和各部門紛紛舉辦各級預賽和選拔賽,規模越來越大,水平越來越高,據統計,全國舉了辦400多場選拔賽,參賽選手超過4萬人次,社會覆蓋面越來越廣,科普講解成為社會熱潮。除了各選拔賽,北京、廣州、上海等地還推出了小小科普講解員大賽,在全社會營造了愛科學、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
全國科普講解大賽組委會秘書長邱成利博士表示,科普講解集科學知識、語言藝術和技巧為一體,是深受群眾喜聞樂見、易於流行的一種新型科學傳播形式。大賽要求參賽選手在4分鐘內,將科學知識用通俗地語言闡述,激發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引領公眾領略科技之美,感受科技的價值。據市科技局副巡視員李江介紹,這已是廣州第六次承辦全國科普講解大賽決賽,「廣州作為全國科普講解大賽的發源地,也是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展示的匯聚地,科普講解大賽作為落地廣州的科普品牌,為全國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及科技愛好者搭建學習、交流、展示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