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大年初五
年味兒,在家家戶戶
五味俱全的飯菜裡
.
今日家鄉菜推薦
北海鹹蟹子、昌邑大餑餑
北海鹹蟹子是濰坊北部沿海地區居民最喜愛的食品之一。以前在冷凍、冷藏設備缺乏的年代,漁民們為了防止賣不掉的蟹子壞掉,於是將其用鹽滷醃製,發現這樣既能有效地將蟹子保存下來又使蟹子具有了獨特的味道。經過幾百年的不斷演變,終於形成了獨具風味的傳統醃製方法。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工業化程度的不斷進步,冷藏、風乾、真空包裝等多種形式的現代化加工方式雖然大大提高了水產品的保鮮水平,但採用傳統方法醃製的北海鹹蟹子以其獨特的風味,深受消費者的青睞,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是代表濰坊濱海特產的產品之一。
北海鹹蟹子以萊州灣產的三疣梭子蟹雌蟹為原料醃製而成。醃製好的北海鹹蟹子體表光亮,蟹膏肥滿,膏似凝脂,色紅豔麗。肌肉緊密,潔白肥滿。口感滑潤、鹹香,帶有濃濃的鮮味,鹹香別致,風味獨特。
採用傳統方法醃製的北海鹹蟹子銷往全國各地,是值得濰坊濱海人驕傲的地方特產,已成為濰坊濱海「十大旅遊商品」之一。
有關鹹蟹子的加工方法,早在北魏時期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中就有記載:「藏蟹法:九月內,取母蟹,得則著水中,勿令傷損及死者。一宿則腹中淨。先煮薄糖。著活蟹於冷糖甕中一宿。煮蓼湯,和白鹽,特須極鹹。待冷,甕盛半汁,取糖中蟹,內著鹽蓼汁中,便死。泥封。二十日出之,舉蟹臍,著薑末,還復臍如初。內著坩甕中,百個各一器,以前鹽蓼汁澆之,令沒。密封,勿令漏氣,便成矣。特忌風裡,風則壞而不美也。」又法:「直煮鹽蓼湯,甕盛,詣河所,得蟹則內鹽汁裡,滿便泥封。雖不及前味,亦好。慎風如前法。食時下薑末調黃,盞盛姜酢。」
目前,北海鹹蟹子主要包括兩種口味:一是清香型,另一種為魚香型。
清香型生產工藝:取一隻鍋,徹底刷乾淨,不能留有油滴,添上自來水燒開,加入粗鹽,邊加邊攪,直至鹽粒不再融化為止,並保持水中有少量不再溶解的鹽粒,做好過飽和鹽水。25℃時食鹽飽和度為36,也就是10公斤水3.6公斤粗鹽。將過飽和鹽水放涼,然後把新鮮或者活著的螃蟹洗淨,浸入鹽水中,使其頭胸甲朝下,腹部朝上,為防止蟹體浮出水面,可用磚塊或石塊壓之。輔料包括味素、姜、香蔥、料酒、糖、花椒、大蒜各少許,可根據口味適當調整用量。室溫條件下,醃製20個小時左右撈出,具體時間視氣溫而定,氣溫越高醃製時間越短,反之則長。放到密封罐中保存,一定要絕對密封,如果密封不好螃蟹就會發黑,影響口味,然後放入冰箱冷凍,隨吃隨取。
魚香型生產工藝:加工流程完全同上,只是在製作過飽和鹽水時將本地所產的蝦醬油取代自來水,同樣需要燒開,製成過飽和的蝦油鹽水,其他的醃製方法、醃製時間、所用輔料及儲藏方法等均同上。
北海鹹蟹子營養豐富,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梭子蟹固有的色、香、味、形和營養成分,味道鮮美自然,是濱海人最為掛念的一口家鄉滋味。
昌邑大餑餑歷史源遠流長。
餑餑本為滿蒙民族對麵食的叫法,因為北方低溫季節偏長,攜帶黏食類麵食不會如南方那麼容易壞掉,吃起來又不會如烙乾麵食那麼難以咽下,於是北方遊獵民族就習慣了吃黏食類麵食,也就是滿語的bo bo。
餑餑在很多地方是饅頭的別稱,但在昌邑,饅頭和餑餑不是一回事兒。昌邑人說的饅頭又叫乾糧,是最經常的主食,製作相對簡單。而餑餑,是只有快過年的時候才會蒸,餑餑從外觀上看,是饅頭的升級版、加大版——比家常饅頭大2倍至4倍,圓頂平底,周身光滑。
昌邑大餑餑外形簡潔樸素,沒有繁瑣點綴,但是老面酵菌的發酵方式,和炕頭揉面發麵的傳統工藝,都完好的傳承了下來。
臨近春節,家家戶戶拿出準備好的頭茬面,開始蒸餑餑。要想餑餑蒸的好,必得面發的好。昌邑餑餑用的是「老面引子」發酵,還有獨特的炕頭揉面方式。女人們清晨起床和面,三盆五盆放在暖炕頭,蓋上塑料布或白包袱。面發好後,面板直接上炕,揉面的人或站在炕前,或跪在炕上,下大力氣揉面。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面劑子一遍一遍輪著番地揉,直到每塊劑子都軟乎乎熱乎乎,這就算揉好了。
只有反覆揉捏,蒸出來的餑餑才會一層一層,用手一撕,像雪白的花瓣,絲絲麥香,片片筋道。
昌邑的麵食裡還延伸出蓮花卷子和魚磕(ka)子,蓮花卷子是用多層麵餅,靠刀法和筷技做出來的。因為可以一瓣瓣撕下來吃,入口的感覺也格外香,小孩們特別願意吃。魚磕子系列麵食是用木製模具填滿麵團後磕出來的,魚磕子的模具是木匠用木板摳出來的塑面模具,有各種神態的魚類造型,但並非全是魚的造型,還有類似壽桃、蓮子、元寶等吉利造型。之所以統稱魚磕子,也是昌邑濱海文化的體現。
如今生活節奏加快,但每到年時,依然會有不少人家願意耐心地蒸上幾鍋大餑餑,這一層層柔韌筋道的麥香裡,藏著昌邑人對新一年的美好祈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