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寶寶從6個月後開始吃輔食,他們味蕾世界的大門也將由此緩緩打開,而寶媽們的日常中也多了一項製作輔食的任務。
雖然寶寶們吃得不多,但是輔食的製作卻也讓寶媽們絞盡腦汁,於是,寶媽們迫切地希望小傢伙快快長大,能夠早點吃上「大人飯」。
阿妮和婆婆的關係向來不錯,可是最近卻因為一件「小事」兩個人鬧得有點不愉快。周歲宴上,婆婆抱著小孫子大聲地說:「小傢伙今天滿周歲了,以後不用再吃那些南瓜汁、土豆泥的了,可以跟著我們大人吃大人飯嘍!」
話音剛落,婆婆便把一小塊雞肉塞進寶寶嘴裡。
婆婆的舉動嚇壞了阿妮:「孩子以前沒吃過這麼大塊的肉,咱們還是慢慢來吧!」說著,阿妮便急切地想要用手,去把寶寶嘴裡的雞肉摳出來。
阿妮的舉動立即引起了婆婆的不滿,於是婆婆有些生氣地說道:「你們年輕人就是矯情,現在的孩子都被你們給養得嬌氣了!人家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周歲後就吃大人飯的,怎麼你就這麼特殊呢?」
雖然意識到了婆婆的不高興,但是護子心切的阿妮,還是堅持反對讓寶寶吃「大人飯」:「咱家寶寶牙齒長得不全,吃大人飯會消化不好的,咱們再等等也不急。」於是婆媳倆你一言我一語地越說越激動,眼看著孩子的周歲宴變成了辯論場。
過了幾天後,阿妮和婆婆還在為寶寶吃大人飯的事鬧著彆扭,誰也說服不了誰。這時正好趕上了給寶寶體檢,於是阿妮便順嘴問了醫生自己的困惑,醫生聽後對著阿妮的婆婆說道:「這回還真得聽您兒媳婦的,孩子能不能吃大人飯看年齡是一方面,最重要的還得看孩子的具體表現。」
其實,寶寶們可以吃「大人飯」的時間並沒有明確的規定,雖然有權威機構建議寶寶滿周歲後,可以嘗試著吃和大人一樣的一日三餐,但是具體的時間還是有一定的選擇空間的。
通常,兒科醫生們也會建議寶媽們,根據自家寶寶的具體情況進行把控,當寶寶身上有了可以吃「大人飯」的表現後,再由輔食到「大人飯」過渡。
寶寶可以吃「大人飯」需要具備的3種表現:
一、日常食物咀嚼毫無壓力
當寶寶具備了一定的咀嚼能力後,大人飯才能夠被更好地消化,進而不至於因此而消化不良。輔食製作得比較精細,比如說以泥狀輔食居多的寶寶,在咀嚼能力上會有些欠缺,寶媽們不能盲目地按照年齡,來決定給寶寶吃大人飯。
二、腸胃消化良好
寶媽們可以根據寶寶的大便形態以及發育情況,來判斷寶寶的消化狀況。如果寶寶吃了大人飯後有消化不良,比如說腹瀉、嘔吐、積食等情況時,那就說明寶寶的腸胃暫不適宜吃大人飯。
三、可以接受大部分食物
寶寶可以接受大部分食物並且沒有過敏反應,那麼寶寶對於大人飯的接受度也會很高,如果寶寶的過敏反應或者是口味喜好對於大人飯有不適宜,那麼寶媽們也不要過於勉強。
1)輔食更適宜寶寶嬌弱的腸胃
寶寶的輔食因為迎合了寶寶的消化需求,更加容易被吸收;而大人飯雖然也有營養,但有些時候卻會比較難消化一些,比如說粗糧,顯然對於寶寶而言,粗糧消化起來著實有些難度,再比如說一些容易噎嗆的菜餚,也會不適宜寶寶食用。
2)輔食的調味對寶寶而言更健康
大人飯的調味會更「重口味」一些,而寶寶的輔食則是調味較為清淡的,顯然兩者相比之下,輔食會更加健康。寶寶的味蕾更為敏感,即便吃得清淡也可以吃得津津有味,而大人的「重口味」則成了寶寶的負擔。
3)輔食相對而言更「營養」
寶寶所需的營養搭配和大人還是有些區別的,所以一味地讓寶寶跟著大人的喜好吃飯,這就會不利於寶寶的營養全面攝入,如果大人的菜餚過於單一的話,那麼寶寶的營養來源也就跟著過於單一了。
其實,有條件的寶媽可以儘量延長寶寶輔食的時間,多為寶寶烹飪一些適宜的「可口」食物,顯然比要求孩子和大人一樣吃「大人飯」更加營養健康。
當輔食製作變得簡單以後,相信寶媽們更加能夠遊刃有餘地照顧好寶寶的一日三餐,呵護好寶寶的腸道脾胃,「大人飯」不是一定要按時吃的,適合寶寶成長需求的輔食才更加能夠有助於寶寶的發育。
討論話題:大家對於寶寶吃大人飯的時間,有哪些看法分享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和大家分享您的觀點和看法
(文中配圖全部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