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楊樂院士:科研根本內涵被忽略

2020-12-11 大洋網

最近,「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一事再次引發學術界對論文造假的關注。

論文作者中有3名高校學院院長級人物,涉及院校更是不乏吉林大學、湖南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985」「211」院校。

針對此事,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樂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種抄襲和造假現象「觸目驚心,十分惡劣,必須予以杜絕」。

他同時指出,這也說明我們大環境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科研考核方面,比較注重短期效應和形式上的東西,而忽略了科研最根本的內涵。

楊樂還指出了數學領域存在的一種現象,即有些科研人員按照別人的框架來做,做完後便宣稱自己有了一個很大的成果。「實際上,這種做法有點像小學生描紅。」

在楊樂看來,真正的創新是要讓國際同領域高水平學者驚呼「沒想到」。

科研根本內涵被忽略

記者:您如何看待此次披露的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現象?

楊樂:對於整個中國數學界來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教育和科研事業十分重視,投入有了大幅度增加,數學研究隊伍比過去大得多了,數學研究總體上有了相當大的改善和進步。

特別是近十幾年來,中國科協等機構在學風建設上非常注重,做了不少工作。

但是,仍然存在抄襲、造假等學術不端問題,國外也有類似現象。前不久,65篇論文被曝涉嫌造假,這種現象觸目驚心,十分惡劣,必須予以杜絕。

記者:很多人覺得數學圈純淨。現在發生這種現象,您認為是哪些方面出了問題?

楊樂:確實,數學看起來跟其他專業不同。通俗來講,它是「硬碰硬的」,就是說經過了長期努力,你做得出來就做出來了,做不出來就是做不出來。事情本來比較簡單,造假本不應發生。

而現在卻發生了65篇數學領域論文涉嫌造假現象,這說明,現在有些大學對年輕老師、科研人員和學生在教育和引導方面還做得不夠;同時,也說明我們大環境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科研考核方面,比較注重短期效應和形式上的東西,而忽略了科研最根本的內涵。

事實上,科研考核非常重要,但考核不在於填表時的數字,而要有實質性內容。比如,一個大學數學系年終考核時,可以選擇一些在數學理論問題上很有創新,或者很好地解決了其他專業的問題和任務的成果來匯報,希望大家尤其是年輕學者向相關研究人員學習。

用錢獎勵發表論文是不好的做法,也是一種急功近利的行為。

數學論文同行評審難度大

記者:您如何看當前數學領域的同行評審?

楊樂:事實上,數學同行評審並不太容易。舉例說,陳景潤在哥德巴赫猜想上十分重要的「1+2」的成果,也就是證明了「對充分大的偶數可以表示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當時是由北大教授閔嗣鶴和中國科學院數學所研究員王元分別審稿,這兩位都是當時數論領域著名的專家。

閔嗣鶴先生曾經說過,他審查這篇文章大概花了3個月左右,而且審完了,血壓就升高了。

這充分說明了審查數學論文要非常嚴謹,橫跨時間長,難度很大。數學論文短則十幾頁,長則上百頁。對於水準很高、難度很大的數學論文,審稿人只有真正明晰,了解其中精神實質,才能判定它的對錯。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花很多時間。

再比如費馬大定理,雖然它的表述比較精煉,但其思想和推演有著很多創新的亮點。當時在國際上找了6位該領域的專家,將其推演的過程分為6個部分,最後才得到驗證。

但現在,我們常常處在躁動的狀態,大家都希望短平快,儘快出成果。審稿人也希望自己做出更多的成果,不太捨得花費大量時間評判別人的文章,找審稿人有時也很困難。

當然,在同行評議上造假,是非常惡劣的。

記者:國外在審稿方面是什麼情況?

楊樂:相對來說,國外比較好一點。其一,國際上真正比較好的數學期刊是在全世界範圍內挑選評審專家,而國內期刊的審稿人常常局限在國內或華人圈子裡。

其二,長期以來,國外形成了比較務實的學術傳統,審稿人會審閱論文採用的主要方法和步驟,並給出具體的審稿意見。

真正的創新:讓世界尖端專家驚呼「沒想到」

記者:您如何看待數學論文很難發、周期長,以及數學領域對於SCI論文、影響因子的追求?

楊樂:我們不能用計量的辦法來代替科研的本質,論文數量並不說明本質問題。科研最根本的、它的靈魂,在於科研工作的質量、有沒有創新點、創新點是不是具有普遍價值、能否在其他方面找到比較好的應用。

有些發表的論文有點無病呻吟,不要說永久的流傳,在當時可能就不被注意。

在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我們從20多年前成立時,就對研究生提出,要注重研究課題的重要學術意義,對研究生發表論文並沒有提出要求。

記者:在您看來,真正的創新是什麼?

楊樂:真正的創新,就是做前人沒有想到的一些研究。做這樣的研究,就要有自己的思路、途徑和方法。你做出的研究工作,拿到國際會議上演講分享後,連國際上這一領域幾位水平很高的專家都表示驚訝,說自己研究了多年都沒想到會有這樣的成果,這種創新才是最重要的。

記者:這種創新是如何實現的?

楊樂:學生在研究生階段要打好基礎,在導師引導下,進入專門的課題,認真地掌握它的思想、實質和當前動態,再經過努力探索,做出一些有意義的研究工作,使其成為博士論文的重要部分。

所以,拿到博士學位,只是科研工作的入門。我們希望每一位博士畢業後再經過一個階段的努力,比如三五年左右,能夠做出更加具有創新亮點的研究成果。

在這3~5年裡,他要繼續對本領域以及相關領域的思想、方法和問題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並反覆揣摩。這樣他的科研能力就會更強,科研水平也會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一位博士至少需經過2~3次的提升,對這個領域才有更深的理解和體會,同時對新的動態才更加了解。這樣,他就能成為該領域裡一位非常出色的學者。我們希望國內每個領域都有這麼一批學者,那麼中國的科研水平就比現在有了更好的提升。

但現實是,往往一名博士生申請博士後時,簡歷裡要列出十幾篇甚至幾十篇論文。但是,這些文章的創新性並不強,並沒有能引起同行學者的注意,這些論文數量並不說明本質問題。

初期可以「模仿」,但要有「自知之明」

記者:在您看來,當前數學領域還存在哪些問題?

楊樂:目前還存在這樣一種現象:有些研究人員認真地讀了國際上著名數學家的研究工作,但他只是表面上和形式上的了解,並沒有十分領會其中本質的含義和意圖。在這個基礎上模仿,他把條件放寬一點、過程更細化一些,但是還按照人家原來的框架來做,做完後便宣稱自己有了一個很大的成果。實際上,這種做法有點像小學生描紅。

在一些高水平的學者,比如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先生看來,這種行為也稱為「抄襲」。因為這樣做研究工作,其思路、步驟及方法、途徑、框架都是現成的,而且這些模仿者並未作出清晰的說明。

我覺得,剛開始做科研工作時,可以做一點這樣的工作,但是要有自知之明,一般不用發表,相當於通過練習,把某位數學家的工作了解清楚一點。

如果以後有可以用這種辦法做的事情、或者創新性地做一些改變,可以為自己所用。但是,在提到人家的思想、方法和工具時,應該指出該數學家在哪一年、哪一篇文獻中已經使用過了。

記者:要如何改變現狀?您有哪些建議?

楊樂:首先,要引導年輕人守誠信,這是非常根本的。如果缺乏誠信,不僅僅是做科研,對其他方面都會有很大影響。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引導同學和年輕學者很好地了解,我們做科研到底是為了什麼。

本來,為了取得某些獎勵而努力做科研,就不是一個可取的、正常的目標。這次披露的現象就是論文抄襲拼湊,目的很清楚,完全是為了發論文、爭取個人名利、評比較高的職稱,這樣的目的可以說是非常糟糕的。

做科研,還是應該為了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或者從更大的方面,為了對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貢獻,或者解決其他專業和實際工程中遇到的問題。我們要從這些出發,熱忱地投身到研究工作中。

另外,大環境也要改變,不要急功近利。有人認為數學沒有直接的作用,而且比較辛苦,事實上並不完全如此。如果有些學生對基礎數學很感興趣,我們要鼓勵他們領會和理解數學的真與美,在基礎數學的陣地留下來從事創新工作。

相關焦點

  • 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丘成桐:數學圈一直有抄襲
    6月15日,德國獨立科學記者列昂尼德·施耐德在其主辦的科學新聞網站For BetterScience上發布了中國數學領域涉嫌論文批量造假的報導。通過施耐德與另兩位學術打假人的梳理,目前共有65篇論文涉嫌造假,77位署名作者分別來自中國44所高校,其中既包括吉林大學、湖南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985」「211」院校,也有衢州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還有一位作者來自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鐵道建築系。近年來國內多個學術領域被曝出論文造假,但數學研究因容易被同行檢驗,一度被視為不太可能造假的學科。
  • 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抄襲一直都存在?-虎嗅網
    6月15日,德國獨立科學記者列昂尼德·施耐德在其主辦的科學新聞網站For BetterScience上發布了中國數學領域涉嫌論文批量造假的報導。近年來國內多個學術領域被曝出論文造假,但數學研究因容易被同行檢驗,一度被視為不太可能造假的學科。這次涉嫌批量造假的數學論文存在大量反覆抄襲、偽造同行評議、虛構論文作者等問題,目前已有21篇被撤稿。
  • 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丘成桐:「其實抄襲現象一直存在」
    6月15日,德國獨立科學記者列昂尼德·施耐德在其主辦的科學新聞網站For BetterScience上發布了中國數學領域涉嫌論文批量造假的報導。通過施耐德與另兩位學術打假人的梳理,目前共有65篇論文涉嫌造假,77位署名作者分別來自中國44所高校,其中既包括吉林大學、湖南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985」「211」院校,也有衢州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還有一位作者來自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鐵道建築系。近年來國內多個學術領域被曝出論文造假,但數學研究因容易被同行檢驗,一度被視為不太可能造假的學科。
  • 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丘成桐:其實抄襲現象一直存在
    中國新聞周刊 記者/李明子6月15日,德國獨立科學記者列昂尼德·施耐德在其主辦的科學新聞網站For BetterScience上發布了中國數學領域涉嫌論文批量造假的報導。近年來國內多個學術領域被曝出論文造假,但數學研究因容易被同行檢驗,一度被視為不太可能造假的學科。這次涉嫌批量造假的數學論文存在大量反覆抄襲、偽造同行評議、虛構論文作者等問題,目前已有21篇被撤稿。
  • 65篇論文涉批量造假,為何這次都是在數學領域?
    ▲資料圖 圖文無關 。圖/視覺中國據中國新聞周刊報導,近日,德國科學新聞網站For BetterScience上發布的消息稱,中國數學領域涉嫌論文批量造假。根據其梳理,目前共有65篇論文涉嫌造假,77位署名作者分別來自中國44所高校,其中既包括吉林大學、湖南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985」「211」院校,也有衢州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國際媒體爆出中國學者批量性學術造假,這並不是新鮮話題了。
  • 楊樂院士直指數學領域論文造假:觸目驚心!
    原標題:楊樂院士直指數學領域論文造假:觸目驚心!最近,「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一事再次引發學術界對論文造假的關注。論文作者中有3名高校學院院長級人物,涉及院校更是不乏吉林大學、湖南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985」「211」院校。
  • 中國數學領域首次被曝涉嫌論文批量造假:牽涉65篇,虛構作者
    學術界臭名昭著的論文工廠的身影再一次被捕捉,這一次批量生產的論文進入到了數學領域,在以往,這被認為是相對 「純淨」 的學科,而作者則主要來自國內。被質疑涉嫌造假論文列表:http://suo.im/5yJKqg圖 | 65 篇疑似造假論文列表中文版該文章作者 Smut Clyde 曾曝出多起學術造假事件,全程參與的還有另外一位揭假者,一直以 Tiger BB8 為名活躍在論文打假領域。
  • 您如何看待披露的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現象
    對於整個中國數學界來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教育和科研事業十分重視,投入有了大幅度增加,數學研究隊伍比過去大得多了,數學研究總體上有了相當大的改善和進步。特別是近十幾年來,中國科協等機構在學風建設上非常注重,做了不少工作。但是,仍然存在抄襲、造假等學術不端問題,國外也有類似現象。前不久,65篇論文被曝涉嫌造假,這種現象觸目驚心,必須予以杜絕。
  • 65篇論文涉批量造假,為何這次都是在數學領域?|新京報專欄
    與以往有很大差別的是,本次被曝光的65篇涉嫌造假論文,全都在數學領域。▲資料圖 圖文無關 。圖/視覺中國文 |王天定據中國新聞周刊報導,近日,德國科學新聞網站For BetterScience上發布的消息稱,中國數學領域涉嫌論文批量造假。
  • 中國數學領域首次被曝涉嫌論文批量造假:牽涉65篇,虛構作者,相互抄襲
    被質疑涉嫌造假論文列表:http://suo.im/5yJKqg 該文章作者 Smut Clyde 曾曝出多起學術造假事件,全程參與的還有另外一位揭假者,一直以 Tiger BB8 為名活躍在論文打假領域。兩人此前曾與前史丹福大學助理研究員伊莉莎白 · 畢克 (Elisabeth Bik) 聯手,揭露了多起生物、醫學領域的學術造假。
  • 數學論文也敢造假,「零容忍」得來真的
    44所高校65篇數學論文涉嫌造假,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不是小事,相關查處必須儘快有一個令人信服的結果。「零容忍」不來真的,就是對學術不端的放縱和鼓勵。沒想到,「純淨」的數學圈竟也存在如此嚴重的學術不端。近日,德國獨立科學記者列昂尼德·施耐德在其主辦的科學新聞網站上發布「學術打假報告」——經調查發現,65篇數學論文涉嫌造假,77名署名作者分別來自中國44所高校。涉嫌批量造假的數學論文存在大量反覆抄襲、偽造同行評議、虛構論文作者等問題,目前已有21篇被撤稿。這些年,學術論文造假的事時有耳聞,人們對此已頗有些「審醜疲勞」。
  • 中國65篇論文涉嫌批量造假,分別來自44所高校,3名院長級人物牽涉其中
    攝影/本刊記者 劉震                                          6月15日,德國獨立科學記者列昂尼德·施耐德在其主辦的科學新聞網站For BetterScience上發布了中國數學領域涉嫌論文批量造假的報導。
  • 楊樂院士直指數學領域論文造假:觸目驚心
    最近,「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一事再次引發學術界對論文造假的關注。論文作者中有3名高校學院院長級人物,涉及院校更是不乏吉林大學、湖南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985」「211」院校。針對此事,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樂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種抄襲和造假現象「觸目驚心,十分惡劣,必須予以杜絕」。
  • 一個天津一個廈門,兩位同屆碩士生論文雷同,連標題都一樣,原因曝光!楊樂院士直指論文造假:觸目驚心
    並且,還要為打擊『假論文』找到一個明確的執法主體,像藥監局打擊假藥、消保委打擊假商品一樣明確。」丁奎嶺如此形容。最近,「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一事再次引發學術界對論文造假的關注。  論文作者中有3名高校學院院長級人物,涉及院校更是不乏吉林大學、湖南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985」「211」院校。
  • 範上達院士及其多篇論文被指學術造假
    【編者按】學術媒體《知識分子》公眾號10月27日刊載重磅文章:根據學術界人士舉報,經過歷時7個月的追蹤採訪、調研以及對各方人證物證的綜合分析,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香港大學醫學院範上達教授以及多篇與器官移植有關的論文涉嫌學術不端。
  • 被指數十篇論文造假,中國工程院李兆申院士回應
    日前,網上突然曝出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兆申涉嫌剽竊學術論文等學術不端問題。一位網友在新浪微博和知乎等處發帖稱,自己是一名醫療工作者,在撰寫論文搜索資料時發現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發表的論文,涉嫌剽竊浙江大學和山西醫科大學兩名碩士研究生的文章,並有多篇文章涉嫌剽竊、抄襲、一稿多投、重複發表等學術不端問題。
  • 超400 篇論文被疑造假:曾質疑曹雪濤院士的 Bik 博士再出手
    曾質疑曹雪濤院士論文造假事實上,這已經不是 Elisabeth Bik 第一次在科研打假上的大動作了。想必大家還記得去年 11 月,Bik 在 Twitter 和國外學術交流在線平臺 PubPeer 上質疑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作為論文作者的一系列論文涉嫌用 PS 來代替實驗數據造假。
  • 一個科研狗對「南開校長曹院士論文造假事件」的完全剖析
    我周圍認識曹院士的人對他的評價是:能力強,人品好。總之我傾向於認為,曹院士是牛逼科學家,但手下帶的人多了,學術倫理漸漸惡化,帶出了P圖的惡劣風氣。 最近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曝出40多篇論文涉嫌學術造假,數據圖有PS痕跡。
  • 虛構外國作者:「國際化指標」催生論文造假新招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導,近日,德國科學新聞網站For BetterScience上發布的消息稱,中國數學領域涉嫌論文批量造假。通過施耐德與另兩位學術打假人的梳理,目前共有65篇論文涉嫌造假,77位署名作者分別來自中國44所高校。
  • 25篇論文涉嫌造假?北大副校長詹啟敏:少數標記錯誤正溝通勘誤
    25篇論文涉嫌「造假」。7月24日,詹啟敏在其微信公眾號上回應,經仔細核實相關文章表述和實驗結果,目前沒有發現數據造假和學術不端情況。少數論文中確實存在標記錯誤的現象,並不涉及學術不端、也不影響科學結論。  7月23日,一篇名為「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詹啟敏被指涉嫌25篇論文不端,發表時間橫跨20多年」的文章引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