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臺灣在「外交」上有一些新發展,包括將在索馬利蘭設立具官方性質的「代表處」,恢復設「立駐關島辦事處」,以及美國將制定「臺灣防衛法」等,令人目不暇給。
位於非洲亞丁灣南面的索馬利蘭共和國,靠近戰略要地曼德海峽,1991年趁索馬利亞內戰而獨立,人均只有600美元,是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之一,其貨幣索馬利蘭也不是國際間認可的貨幣。因世界各國均顧及與索馬利亞的關係,都接受索馬利蘭是索馬利亞一部分的政策,但事實上索馬利蘭仍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卻未獲得任何一國承認,也非聯合國成員,但索馬利蘭仍在中國大陸、美國與德國等20國設置代表處。但由於臺灣當局和該國是非正式「邦交」關係,臺方使用的名稱是「臺灣代表處」,看似有所突破,但這只會產生一些表面效果,結果卻可能得不償失。
因為索馬利蘭和臺灣毫無經貿利益可言,就算索國的戰略地位重要,臺方也因鞭長莫及而難以利用。再者,索國也非聯合國會員,難替臺灣在國際上發聲。況且對方與臺灣建立關係,難道不會索取金援?所以,索馬利蘭案雖不能說是飢不擇食的「外交」抉擇,但註定是個賠本生意,臺當局應三思。
至於臺灣將在關島恢復設立「駐關島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未來臺灣在美國的「駐館」處數量將增至13個,這要比大陸的1個大使館加上5個總領事館還要多上1倍,可說是美方積極拉攏臺灣的進一步表現。關島不到600平方公裡,但軍事意義重大,全島約有1/3都是軍事基地,包括海、空軍基地和軍火庫等。
與此相關的,就是美國聯邦參議員霍利提出「臺灣防衛法」,日前眾議員蓋拉格在眾院也提出同一版本草案,進展神速,目的就是要確保美國履行「臺灣關係法」的義務,維持美軍阻止大陸對臺灣造成既成事實的能力。
易言之,臺美已建立了「準外交關係」,這對大陸強加了極大的壓力,一旦壓力爆鍋,臺灣必將首當其衝,這難道不令人憂心?
(作者湯紹成,系臺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本文發表於臺灣《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