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已經進入投檔錄取階段,部分省市提前批正投錄取已陸續完成並開始徵集志願。很多考生和家長對徵集志願比較陌生,對徵集志願往往選擇性忽略。其實,徵集志願既是未被投檔錄取考生的機會,也是實現低分高錄的通道,關注徵集志願,有時會給被退檔或未獲投檔錄取的考生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一)什麼是徵集志願?
徵集志願是指在每一批次投檔錄取結束之後,省級招生考試院將錄取未滿額的院校和餘缺計劃數向社會進行公布,供被退檔的或尚未被投檔的考生重新選報這個批次的志願。徵集志願除個別學校有分數要求外,絕大多數學校不限分數填報,在生源不足時,學校可提出降分投檔申請,經招生考試院同意後可降分投檔。
(二)什麼情況下院校會徵集志願?
徵集志願的院校,通常會有以下三種情形:一是報考人數不足;二是部分考生因不服從專業調劑或身體條件、單科成績等不符合有關要求而被退檔,出現缺額;三是部分高校根據生源質量情況,追加招生計劃。一般來說每批次在第一次徵求志願後,如仍有缺額,會進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徵集。各批次院校缺額招生計劃一般會在該批次常規志願投檔錄取後,由省考試院官網、各院校官網公布,考生們可以密切留意這方面的最新消息。
(三)徵集志願的院校有哪些特徵?
綜合分析每年高考參加徵集志願的高校情況,我們會發現,參加徵集志願的高校均為招生計劃未錄取滿額的高校,主要有三方面特徵:
一是受地理位置、知名度影響。每年高考招生高等院校有兩千多所,遍布各省(區、市),考生不可能全部了解,有些高校因為辦學地理位置偏遠或知名度不高,考生對高校不熟悉,導致這些高校的報考人數低於招生計劃數,在正常錄取過程中未能錄取滿額而參加徵集志願。
二是受高校「超退」影響。參加徵集志願的高校不一定都是「差」學校,雖然有些學校的確是因為實力一般、考生的認可度較低而導致報考人數低於招生計劃從而需要通過徵集志願的方式完成招生計劃的。但還有一部分高校出現缺額的原因,是部分考生不服從專業調劑或身體條件、單科成績等不符合有關要求而被退檔,出現「超退」。出現「超退」情況的高校中往往不乏一些實力不錯、知名度較高的大學。
三是受非優勢及有特殊要求限制的特色專業影響。參加徵集志願高校的專業一般為學校的非優勢專業或對考生有特殊要求的專業。雖然參加徵集志願的高校不一定都是「差」學校,但高校參加徵集志願的專業,卻大多為該校的非優勢、特色專業。此外,一些對考生有特殊要求的專業也容易出現徵集志願的情況,比如對性別有限制的專業、對單科成績有要求的專業以及對考生身體條件有要求的專業等。在正常錄取時,報考這些專業的考生很可能因為沒有達到專業的要求而被高校退檔,造成專業缺額。
(四)徵集志願相相當於「補錄」,會不會降分?
在很多考生和家長看來,徵集志願既然是每一批次投檔錄取接近尾聲的缺額補錄,理應會錄取分數線會降低,其實也並非如此。徵集志願計劃公布的同時,有的省市招生考試院會公布徵集志願的省(市)控線,有的招生學校會明確規定線下一定分數段的考生可以填報徵集志願,大多數學校不明確限制填報分數線。但值得注意的是, 省控線降低或不明確限制填報分數線,並不意味著公辦院校的錄取分數線會降低,因為補錄名額少,如果那些在第一次投檔時被刷下來的高分考生都扎堆填報公辦院校和熱門專業,那麼這些學校和專業的錄取最低分很可能會比第一次錄取時還高。當然,招生學校在生源不足時通常會提出降分投檔申請,經招生考試院同意後可降分投檔。
(五)相對低分的考生值不值得衝報徵集志願?
徵集志願,面向的是分數達到填報要求且未被錄取的考生。也就是說,只要是未被錄取的考生,分數符合本批錄取控制線或所降低一定分數段,都有機會填報徵集志願。並且填報徵集志願如果沒有被錄取,不會影響後面批次的錄取。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對徵集志願的院校已經有個基本掌握和了解:參加徵集的學校通常不會好,即便有的學校是好學校, 但專業通常不會好,如果專業好,那學費要通常也是很高的(如中外合作項目等)。但可以肯定的是,徵集志願既是給被退檔的考生再獲投檔錄取的機會,同時也是給線下未獲投檔的考生實現低分高錄的重要通道。歷年通過填報徵集志願實現低分高錄的例子不少,在此簡略列舉兩例:
例一:2019年廣西理科考生,高考總分553分,大連海事大學在廣西一本招生最低錄取分數是573分,該考生填報該校提前批徵集志願,成功被錄取,專業是該考生喜歡的輪機工程,低分高錄實現了就讀211高校的願望。例二:2020年廣西文科考生,高考總分426分,比一本線低74分,徵集志願衝報西北政法大學,成功被錄取,二本線上考生實現就讀一本院校的願望。
(六)結語
通過以上的分析解讀和最後的兩個實例,說明只要把握得好,只要招生學校的招生專業沒有特別排斥的專業,相對低分考生是值得衝報徵集志願的,運氣好的話,往往會給考生帶來驚喜,實現低分高錄的願望。所以徵集志願,既是給被退檔的考生再獲投檔錄取的機會,同時也是給線下未獲投檔的考生實現低分高錄的重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