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位家長在朋友圈憤憤不平地發布消息。稱自己孩子填報的高校錄取存在貓膩。自己孩子明明已經在一志願填報了這些學校,卻未被錄取。
這位家長認為,學校本來已經招滿人了,所以自己孩子未能被錄取,但隨後學校卻因為缺額發布徵集志願,說明學校實際上根本沒有招滿人,且這個徵集志願招收的學生,大概率考分要比自己孩子更低,這不是明顯有問題嗎?
很明顯,這位家長對現在的高考平行志願了解得不夠充分,才會有這樣的誤解。下面就以安徽的情況來簡單說明其中的道理。
l 平行志願實際上並不平行
安徽一批次可以填報6所院校。按照分數(位次)優先的原則錄取。平行志願之所以成為平行,是因為院校志願平行和專業志願平行。
所謂院校志願平行,指的是同一批次裡的院校之間的關係全部都是平等的,沒有主次之分,同樣,專業志願平行,指的是調檔院校內部的各專業之間的關係也是平等的,同樣沒有主次之分。
但這並不意味著考生填報的6個院校會同時被系統檢索,然後從中挑選最合適的。這是完全錯誤的理解。
平行志願其實並不是完全平行,系統是按照考生填報的排序依次來檢索。也就是一個一個按照順序來檢索。
舉個例子,把填報的學校當成6輛大巴車,考生當成乘客。系統檢索第一輛車的情況,如果還沒坐滿,那麼考生就可以上第一輛車。如果已經坐滿了,就自然就不能上第一輛車。
然後系統繼續檢索第二輛車的情況,沒有坐滿,那就讓考生上車,坐滿了,則繼續檢索第三輛車的情況,以此類推。
如果連著檢索6輛車,這些車已經全部坐滿了。那麼,這一批次的大巴車,沒有座位了,該考生都不能上,這時候就發生了滑檔。
因此,平行志願並不完全平行,考生填報志願的排序決定了系統檢索的先後順序。
l 平行志願只有一次投檔機會
平行志願並不是每個填報志願的院校各投一次,更不像有些家長認為的投中了一個,即使被退檔,依然會繼續投檔到其他院校。
平行志願只有一次投檔機會,只要投給了任何一個符合條件的院校,投檔工作就宣告結束。再也沒有第二次投檔的機會。
還是以上面的大巴車作為例子。系統檢索條件,從第一輛開始檢索,沒有坐滿,上車,已經坐滿了,那麼檢索下一輛車。
假設第一輛大巴車已經坐滿了,不能上,第二輛車有空座位,考生上車了。那麼系統就不會再檢索下面幾輛車的情況。投檔工作就此結束。
l 為何會出現徵集志願
理論上,如果考生不能上大巴車,這輛車在系統檢索到考生時,必然已經滿座了,沒有任何空位了。自然也不可能出現徵集志願了。
但出現了意外情況,有的考生不符合學校的限定條件,也有的學生達不到學校的專業分數,也不服從調劑,那麼只能做退檔處理。
以大巴車為例,人坐滿了,售票員開始賣票了。有的人沒帶錢,買不了票,有的人雖然帶錢了,但不願意買票,這時候,售票員只能請這些人下去。
這就是退檔。一旦發生退檔後,顯然車又有空位了,所以院校自然要發布徵集志願,讓車再次坐滿。
l 為何高分沒有被錄取,低分反而撿漏了
徵集志願,通常情況下,分數都會低於一批次錄取的學生。因為徵集志願都是一批次滑檔或者退檔的考生才有機會,總體上錄取分數自然會比一批次偏低。
那為何以前填報志願的高分考生反而沒有機會錄取呢?這是因為這些考生已經被其他平行院校錄取,自然不能再次投檔。
再以大巴車為例。某位考生因為分數(位次)的原因,在系統檢索到第一輛大巴車的時候,車上已經坐滿了,然後,系統檢索第二輛車,有空位,這位考生自然就上了第二輛車。
但隨後第一輛車上,有人不買票被售票員請下車,車上又有空位了。但這時,這位考生已經在第二輛車上坐下了,且已經買好了票,自然不能再下車跑到第一輛大巴車上。
這就回答了本文開頭的時候,那位家長的疑問。
填報志願本質上是一種博弈,而要成為博弈的勝者,自然需要對規則了解得非常透徹,同時還必須非常理智,不過度投機,再加上一點點運氣,才能笑到最後。
那些志願填報有遺憾的考生,要不就是對規則了解不夠,要不就是博弈的水平不夠,或過於保守,或過於投機,最後自然很難有理想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