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反艦飛彈的突防能力,人們總是會強調超音速反艦飛彈。其實,傳統的超音速反艦飛彈的突防能力都不是很強,以前蘇聯用於打擊航母戰鬥群的老式超音速反艦飛彈,在1萬米高空飛行,就像黑夜裡的火炬一樣明顯,沒有超低空突防技術,所以只能靠飽和攻擊了。
反艦飛彈真正對海軍艦隊形成威脅,是在實現超低空突防之後,尤其是新發展的超低空超音速突防,更是令包括宙斯盾在內的防禦系統措手不及。現代掠海飛行的反艦飛彈,通常有五種末端突防的彈道形式。
首先是美國的反艦戰斧,以及中國的鷹擊62和鷹擊-200這樣的重型遠程亞音速反艦飛彈,在距離敵艦幾十公裡的地方就高飛到450米的高度,這是為了雷達開機以後儘可能遠的捕捉敵艦。飛得太低視野受限,拉起主動導引頭視野開闊,方便抓住目標。
鷹擊-62反艦飛彈在結束自控巡航段飛行以後,會拉起至幾百米左右的高度,雷達開機,快速大區域搜索,捕捉目標後,俯衝並做側向機動,進入複雜突防彈道的掠海飛行,可有效降低敵艦近防系統效率。
第二種是飛魚和鷹擊83飛彈,都是在末端距離敵艦3公裡左右直接降高俯衝,以降高來增加敵方的反導難度。我國的反艦飛彈基本都是末端多次降高並加水平機動的,毛子的飛彈則是高空彈道直接砸下來的。
第三種則是以美國魚叉飛彈為代表,在末端會突然往高處飛去,然後再俯衝攻擊。之所以設計這個獨特的突防動作,是因為過去的防空武器系統雷達探測有死角,很難對天頂方向來襲的飛彈進行防禦,傾斜的飛彈發射架與射擊仰角受限,高炮系統的射角也有限,都較難防禦天頂方向襲來的飛彈。
魚叉飛彈在距離目標30公裡左右雷達開機,以預先裝訂的程序搜索目標,當目標被捕捉到,就會結束自控巡航段,進入末端自導飛行,距離目標3公裡左右時,自動啟動末端突防程序,飛彈會突然進行一個躍升機動,在這個距離上進行猛烈機動,會極大的降低密集陣多管近防炮等末端反導武器的命中率。
當魚叉飛彈爬升至200米左右的高度,然後向目標俯衝,這就是海軍俗稱的「山羊跳」機動。且慢,這還沒完呢,魚叉飛彈在進行完躍升彈道並開始末端俯衝突防時,飛彈在保持發動機全推力,達到最大衝刺速度,這時魚叉飛彈還能進行一次側向機動,儘可能的增加突防概率。
亞聲速飛彈即使進行半徑很小的轉彎或盤旋也沒有多大過載,所以它們末段的機動可以設定得非常複雜和刁鑽,先進的亞聲速反艦飛彈已經具備了錯過目標後重新返回接戰的能力。
因為有著特別複雜的末端突防彈道,所以在亞音速掠海飛行反艦飛彈領域,儘管已經服役了30多年,魚叉仍然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最有威力的反艦飛彈,直到被LRASM亞音速遠程隱身反艦飛彈所取代。
第四種傳統的超音速突防。大多數超音速反艦飛彈都不具備機動突防能力,俄羅斯的老式重型超音速反艦飛彈都是高空彈道直接砸下來的。俄羅斯3M80日炙飛彈,印度的布拉莫斯,臺灣的雄風-3,中國的鷹擊-12等掠海飛行的超音速飛彈,基本上是直線彈道突防。全都是傻傻的猛飛,沒有所謂的末端蛇形機動,速度限制了超音速反艦飛彈的末段機動能力,超聲速飛彈速度太快,有一點點彈道的變化,就會導致彈體過載嚴重,不太可能做大幅度的機動。超音速飛彈的轉彎半徑很大,在近距離作劇烈機動飛行,很可能會錯失目標。
不過,即使沒有複雜蛇形突防動作,超音速本身就是突防利器,3馬赫以上的突防速度,可以極大的壓縮敵人反導近防系統的反應時間和射擊窗口。所以,能夠進行大空域機動和4馬赫突防的中國鷹擊-12飛彈,就是目前的世界最有威力的超音速反艦飛彈。
第五種是以俄羅斯俱樂部反艦飛彈和中國鷹擊-18飛彈為代表的亞音速-超音速結合的突防彈道。這兩種飛彈採用垂直/共架/熱發射,由兩段彈體組成,巡航段使用渦噴發動機,飛行速度為0.8馬赫。
鷹擊-18飛彈在距離目標大約40公裡時,會拋掉巡航段的渦噴發動機彈體,啟動固體火箭發動機,以3馬赫的超音速進行末端突防,也具有很高的突防概率和命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