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桐桐媽
最近,「媽媽真的第一個來接我了!」上了微博熱搜。
視頻中,只見幼兒園門口一群孩子正在焦急地等待家人來接放學,其中,一個肉嘟嘟的男孩強顏歡笑直勾勾地盯著鏡頭。老師放行後,小男孩直奔自己的媽媽,表情逐漸失控,由最初擠出的那一絲絲笑容到趴在媽媽的肩膀上嚎啕大哭,嘴裡念叨:「你第一名接我!」
看到這則視頻時,我的眼睛是溼潤的,因為我家女兒剛上幼兒園時,就曾和我重複提過這樣要求:要媽媽接,並且希望媽媽是第一個來接。光口頭答應還不行,必須拉鉤鉤。
直到現在上暑期託班,臨進教室前,偶爾還會呢喃道希望能第一個被媽媽接回家。無奈和令人心酸的是,我極少去接她放學,更是從來沒有做到過「第一名」。
好幾次,我和他爸爸都有事,一直到六點多才去接她放學。進教室剎那,看到小小的她獨自落寂地坐在桌前發呆,我鼻頭一酸,躲在門外不敢進教室。調整好情緒後,才將頭伸向班級教室歡呼著女兒的乳名,她像個快樂的小精靈撲向我,可能礙於老師在,她靦腆笑著,可出門後,她便止不住地流下滿腹委屈的淚水。
「媽媽,說好早一點來接我呢?」
「小朋友們陸陸續續都被走了,我一個人在裡面,特別孤單......」
「媽媽,答應我,明天來早一點點好不好?」
看著女兒哭成小淚人,我一邊道歉,一邊承諾明天儘量早點接。
沒辦法,這就是殘忍的現實,職場媽媽沒有辦法做到和全職媽媽一樣一天24小時圍在孩子的身邊,我們必須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掰碎,給工作一部分,給家庭一部分。
人到中年不如狗,這句話,形容的真的再確切不過了!
年少時,一腔熱血想著都是自己的種種,到了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一覺醒來,周圍全是要依靠自己的人,為了想要保護的人負重前行,何嘗不像一條狗呢?
沒辦法,每個爸媽都太貪心,想要把自己力所能及最好的給自己的兒女。
朋友小茜自打大學畢業便在上海工作,無奈魔都房價過高,一直過著「海漂」的生活。這不,孩子出生了,緊接著面臨就是上學等一系列問題。
思前慮後,她決定為了孩子回老家,給孩子一份安定。
她積極準備教育類招考,只要逢考必去。去年考上了在編老師,但不在本地,想來想去,她還是決定去,然後一邊上班積累經驗,一邊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考回本地。
這一年,她無數次在兩個城市間奔波,整個人都瘦了一大圈。
我們都笑她何苦,她淡淡一笑:「為了孩子,這點苦真的不算什麼。」
再見她,她卻無比後悔自己的這一決定,說當初心想孩子小誰帶都一樣,她要先在事業上穩住腳,然後給孩子最好的生活條件和教育資源,她堅信一切美好皆會接踵而來。
即便在異鄉的日子特別清苦,無數個夜晚都在淚眼朦朧中睡去,可一想到考回去就能陪伴在孩子左右便又元氣滿滿,可沒想到短短的半年,兩周歲不到的兒子就和她不親了,晚上根本不願和她睡.......
「此時此刻,特別體會網上的那句『搬磚不能抱娃,抱娃就沒法搬磚』的無奈與苦楚,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趕緊考回來,再也不想缺席孩子的成長了!」臨別前,小茜吞聲忍淚地說道。
那麼,職場媽媽如何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呢?
在這,我們分為兩種情況來介紹,一種是每晚都能見到孩子的,還有一種是長期和孩子分離的。
首先,我們來說第一種。
1、建議媽媽們在進門前調整一下自己的情緒,打起精神,大聲喊著寶寶的名字跨進家門。
如果孩子出來迎接,媽媽還可以親暱地抱抱他,捏捏他的小臉,撓孩子的身體逗他玩玩,向孩子傳遞自己的愉悅情緒。
2、充分利用好晚間時光。
對於白天抽不出時間陪孩子的職場媽媽來說,晚上時光絕對是最好的補償,給孩子洗洗澡、陪孩子做遊戲、講睡前故事、哼一支催眠曲等都是很好的溝通方式。
3、周末的時間別浪費。
想必很多小朋友都會很期待周末,因為親愛的爸爸媽媽不用上班啦!那如何安排這美好時光呢?不妨在好天氣來一場說走就走的短途旅行,一家人其樂融融放鬆心情度個假,或者是在某個周末約上朋友一家帶著孩子們一起去遊樂園,又或者帶著孩子一起做家務一起大採購都是非常棒的選擇。對於孩子來說,陪伴時長很重要,但是高質量的陪伴帶來的親密情感更重要!
其次,我們來說說第二種。
1、確保每晚一個電話或視頻。
雖然人在外地,不能確保每晚都抱抱和親親孩子,那麼每天一次「面對面」的交流還是不能少的,哪怕電話或視頻的那頭娃根本就不回應,但起碼能讓他知道你的存在與在乎。
2、重要節日,儘可能趕回來陪在孩子身邊。
比如說每年的中秋節、端午節、孩子的生日、兒童節演出等,這些日子,如果父母離的不遠,建議不要缺席,每逢佳節還有登臺演出的時候,就是孩子最渴望你在身邊的時候。
3、如果可以,寒暑假可以將孩子接到自己身邊。
我有一個教師朋友,她老公在美國工作,她和孩子留在國內,每年寒暑假她都會帶著兒子不遠千裡趕到娃爸身邊,一家人其樂融融。雙職工都在外地的,不妨在寒暑假的時候將孩子及奶奶一併帶去,白天的時候奶奶可以帶著孩子,晚上的時候爸媽可以「接手」陪著孩子。
職場媽媽的確很不易,但她們心中有了愛與想要保護的人,會變得更強大!
作者簡介:桐桐媽,一個可愛女孩的媽媽,頭條號籤約作者。
本頭條號擁有27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育兒交接棒)一起,致力於通過線上線下課程和活動,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微信公眾號的「問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提問,專家一對一解答育兒疑問。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