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
近日,一位媽媽在網絡上分享的一段接萌娃放學的視頻衝上了熱榜。據悉,這是萌娃上幼兒園的第四天,看到媽媽後,萌娃臉上就露出了委屈的表情但還是強忍著沒有哭。等到被媽媽抱在懷裡後萌娃才開始哭,一邊哭還一邊表揚媽媽是第一個來接自己的。「你是第一個來接我的」萌娃的這句話勾起了網友的熱議。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
作為一名寶爸,對放學接娃這事還真是感同身受。記得大兒子上幼兒園還是在老婆生二胎的月子期間,所以到幼兒園接寶寶放學的任務就落在了我的身上。只覺得剛開始的時候每天手忙腳亂的,平時我都是按點上下班,但為了孩子冒著」風險」早走一會接孩子,那時候幼兒園四點五十門口都沒幾個家長,於是我四點四十趕到幼兒園門口,卻發現擠滿了家長。到四點四十五左右,保安把外面的鐵門打開,所有家長真的跟百米衝刺一樣,進去找到各自的班級牌子,開始站隊等待。孩子站在小朋友隊伍裡的第一個,於是我變成是第一個接孩子。當時,兒子站在小夥伴的身邊的得意勁就甭提啦!
家長是提前一些接孩子回家還是晚一些接孩子好呢?對於這個話題,向來都是眾說紛紜,各有各的道理,大體分為兩派:
早接派認為,早接是安慰孩子。這類家長大多是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
晚接派認為,想讓孩子多些玩的機會。這類大多是年輕的寶爸。
其實在接送孩子的問題上,小編自己做的就不好,記得兒子剛入園時,天天都會叮囑我:「爸爸你早點來接我呀!」但是最近我發現兒子已經完全適應並喜歡上了幼兒園的生活,也不再叮囑我關於早點接的事了。
據國外學者曾經有一項調查,他們發現:一個班裡那些經常被最早接走的那些孩子,自信程度往往比其他孩子高,但如果固定被第一個接走的,往往虛榮心較強;相比之下,那些最後被接走的孩子,尤其是那些經常被最後接走的孩子,他們往往較內向,甚至有些少自卑。
一、孩子早接、晚接大有學問
對此小編專門請教了在中心小學當教師的朋友,她給的解答是:
- 1.大人早接代表的是對孩子的關注和重視。孩子會覺得相比起其他家長較晚出現的孩子,由此帶給孩子的自尊感和自我價值感也會高,「看吧!我爸爸是第一個來接我的!」這種自尊感和價值感會給孩子帶來自信。
- 2要儘量避免總是最後接走孩子。偶爾的一兩次晚接不會對孩子產生影響,但如果經常如此,孩子的自我價值感相比其他孩子會降低,因為看到班裡的其他孩子被一個個興高採烈地接走,而自己總是最後被接走,甚至還要搬起小板凳在園區門前等候,無形中已經給了孩子一種標籤——你是不被爸爸媽媽重視的孩子,孩子會感覺到一種被遺棄的感受,由此帶來的孤獨感和無助感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 3.如果孩子平時是老人接送的,爸爸或媽媽每周最好親自接送一次。這樣的舉動看似不足為道,實則對孩子來說意義重大。爸媽平時忙,所以大多數都是奶奶或爺爺接送,但爸媽只要有時間,總會來接我!這樣的舉動,對孩子來說就是關注,就是愛!
果然,育兒路上到處都是智慧,考驗的就是父母的耐心的愛心。
二、家長在接孩子時,需做到「三要」
- 1.如果距離不遠,要儘量「走路回家」。家長在接孩子時,可以給予孩子溫暖的擁抱,但仍然要注意堅持讓孩子自己走路回家。一方面,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完全能夠做到自己走路回家;另一方面,堅持讓孩子自己走回家,也是給孩子一種他已經長大了的心理暗示,這有利於孩子心理的成熟。
- 2.要和孩子加強溝通。為了幫助孩子儘快適應新環境,家長要主動與孩子溝通,問一問孩子在幼兒園一天的生活是否開心,談一談他今天有沒有結識新的好朋友,在放學的路上,大人可以給孩子講他喜歡聽的故事。
- 3.要保持平靜。要知道剛入園的孩子往往有種種不太適應的表現,這是正常的。其實孩子對幼兒園生活的不適應多數是受環境和成人態度的影響。建議家長朋友在接送孩子時,儘量保持家中往日平靜的氛圍,不要過分渲染對孩子入園問題的關注,以免造成孩子緊張的情緒。家長平和的態度是孩子會幫助孩子很快適應幼兒園生活的生活環境。
三、家長在接孩子時的「四大禁忌」
- 1.忌甜水等待。我們常常看到,家長在接孩子時拿著一瓶甜飲料,唯恐孩子在幼兒園喝水不夠。其實,每天都有「甜水等待」,反而會影響孩子在幼兒園的正常飲水,而且長此下去,會影響兒童的健康。要給孩子喝白開水,因為白開水中含有飲料不具備而人體非常需要的微量元素。同時,還有一些家長唯恐孩子在幼兒園吃不飽,回到家中,各種零食擺在孩子面前任其挑選。其實這樣做的結果會促使孩子更不好好地吃飯,因為每天都有零食做補充,孩子會在幼兒園吃飯的時候「留有餘地」,時間長了,也會影響孩子的健康。
- 2.忌刨根問底。孩子離開一整天,家人的惦念是可以理解的,但接孩子回家後,全家人圍著孩子問這問那,不僅使孩子厭煩,還會強化孩子入園的「不適應」。
- 3.忌偏聽偏信。家長對剛剛入園的孩子有些不放心,會向孩子提出很多問題。由於這一階段的孩子常常把想像與現實相混淆,他們會說出與事實不符的答案。如,孩子之間發生不愉快的事情時,他往往會說「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要「偏聽偏信」。因此,建議家長多與老師溝通,從而客觀地了解孩子在園的情況,以免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寫在最後:如果您有希望看到的文章題材,可以點關注(一定回粉),評論區留言或私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