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鞋包這一年(3) | 這麼多中國服裝公司都跑去收購海外品牌 它們...

2020-12-16 界面新聞

11月2日,北京國際時裝周在夜晚的太廟落下了帷幕,今年的收官之秀是深圳女裝品牌歌力思(ELLASSAY)。你也許並不是很熟悉這個顧客以青中年為主的品牌,但仿佛為了給現場觀眾留下足夠深刻的印象,它走了長達近1個小時的秀——無論在中國還是歐洲,這個時間都很罕見——分別展示了歌力思、Ed Hardy、Laurél和IRO等旗下4個品牌的新裝。

其中,Ed Hardy、Laurél和IRO都是歌力思在此之前的短短幾個月內收購而得的海外服裝品牌,歌力思也因此從一家單一品牌公司變成了多品牌公司。

2015年9月,歌力思出資1118萬歐元收購東明國際投資(香港)100%的股權,並將其旗下的德國時裝品牌Laurél在中國大陸地區的設計權、所有權和使用權攬在了手裡。2016年年初,它又花了2.4億元人民幣收購了美國潮流服飾品牌Ed Hardy在華公司股權的65%。6月,它再次出手,成為了法國時裝品牌IRO的大股東。

這場資本運作比品牌本身更具震撼力,因為近年來,歌力思在海外兼併之路上並不孤單。3月底,法國時裝品牌Maje和Sandro宣布被山東如意集團收購;9月初,上海時裝品牌維格娜絲又買下了中國消費者極為熟悉的韓國「小熊」Teenie Weenie,我們似乎正在見證越來越多海外時尚品牌易主中國的大勢。

歌力思曾在米蘭也走過秀

海外服裝品牌彌補中國服裝公司短板

幾位知名度原本有限的中國金主也因此站到了臺前。山東如意集團本來是一家主業為精紡呢絨的紡織企業,很少對接消費者市場,而維格娜絲和歌力思雖然是做自主女裝品牌起家,但原本的顧客層和市場固定,品牌號召力有限,且在資本市場的上市時間均不超過2年。

此前,中國內地的服裝行業整體較為傳統。提到最早一批上市的服裝企業,大多數人想到的是七匹狼、報喜鳥、森馬服飾、海瀾之家等。它們定位中低端,形象本土,門店開在每個城市的舊商業中心,旁邊似乎總也少不了奶茶店和鹽酥雞。

轉變發生在近兩年——中國的時尚版圖變得更為複雜之時,從歐美到日韓,從奢侈品、輕奢到快時尚和設計師品牌,更多的國際品牌盯上了中國市場,漸漸擠壓了本土服裝品牌的生存空間。中國服裝品牌不得不一面抵禦外來競爭者,一面反抗著中國宏觀經濟放緩給傳統企業帶來的轉型壓力。

這迫使近年來上市的服裝企業在布局上出現了更為多元化的趨勢。朗姿股份、維格娜絲、歌力思等都在登上A股後,想要率先捉到資本市場中的鯰魚。如今看來,它們努力的方向存在共性,那就是利用兼併和收購轉型多品牌集團,以抵抗多樣的市場風險。

不過,這還並不意味著公司就一定要收購海外的服裝品牌。在這些上市公司的發展中,朗姿就集中收購的是國內企業。今年上半年,朗姿用自有資金收購了四川米蘭柏羽醫學美容醫院有限公司等6家醫療美容企業,股權轉讓價格合計達3.27億元人民幣。作為歌力思常年的門店鄰居,朗姿這個老對手選擇加快醫學領域的布局,慢慢擴大著盈利來源。

面對此種差異,歌力思董事、副總經理兼董事會秘書藍地認為,這取決於每家企業對自身的定位。曾經定位高端中青年女裝的歌力思,現在的重心依然還在時裝上,它還不想將觸角伸進自己不熟悉的領域。

歌力思從籌備上市到收購,歷經了3年的等待。2012年,在上市材料遞交和審核期間,公司內部已經開始討論要利用資本做些什麼,但那時候只知道一定會去兼併,具體情況卻還不甚明朗。直到2015年4月,歌力思的總裁兼總經理夏國新帶著時裝發布會進了上海證券交易所,這個深圳服裝品牌的身價開始面臨質的變化。也許是時間拖得太久,當時的夏國新看起來已經少了點興奮感。

上市時的歌力思

資本市場充盈了錢包,但也讓曾經的傳統企業掌舵者們明白,僅靠歌力思自己,很難承擔上市後業績的增長壓力。根據國泰君安證券的研報稱,歌力思半年報告期內,營業收入同期增長9.4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期減少26.13%,公司業績低於預期,主要受Laurél設計研發、品牌推廣投入、開店增加,以及公司核心骨幹限制性股票的股份支付費用的影響。而未來增長軌跡相對明確,收購品牌並表有望扭轉利潤下滑。但在其中,申萬宏源證券顯示出主品牌歌力思的銷售繼續承壓,它在今年前三季度中收入5.2億元,同比下滑8.6%,單在第三個季度就同比下滑了15.8%。雖然公司2015年的年報和截至今日的2016年財報都顯示出了利潤增長的良好態勢,但做出貢獻的始終都不是主品牌自己。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之一是市場擴張已經變得艱難。由於進入電商的品牌越來越多,線上的引流成本在升高。而在線下,歌力思要面對的是百貨被急速淘汰的現狀,更重視消費體驗的購物中心對入駐品牌的要求越來越高也越來越年輕態,傳統品牌的談判能力可以預見地在被削弱。

「國際品牌在進入商場時,阻礙要少得多,位置也好。而國內品牌去和渠道談條件的時候是比較艱難的,歌力思做了20年在渠道上已經不錯,但仍然不夠國際品牌的標準。」 藍地說。

當然,這也與歌力思自身的局限不無關係。商業地產諮詢服務商睿意德董事索珊在看待這個問題時,也提出了另一個非渠道的因素,「兼併行為還有可能是為了延伸產品線,這要看它們的定位是否不同,是淑女、成熟大女裝還是年輕時尚等等。」

淑女的Laurél、潮酷的Ed Hardy和法範兒的IRO在風格上的確各不相同,而歌力思想要的則更多,藍地稱之為「協同效應」。Ed Hardy是個從女裝到家居更為齊全的生活方式品牌,除了彌補歌力思在品類上的不足,Ed Hardy的前任股東是劉嘉玲,多年積累的明星資源將為品牌提供更豐富的營銷手段。而在全權收購了Laurel後,這個德國品牌在深圳成立了一個設計團隊,將會對歌力思的設計能力提升提供助力。

Ed Hardy的風格是酷玩街頭
IRO2014年的廣告
IRO的太廟秀場

願意賣給中國公司,看中的是背後的中國市場

作為回報,中國企業將幫助這些品牌深耕廣袤的中國市場,這也使收購具有了雙方意向。中國的投資集團復星就在海外成功投資了Folli Follie、Studio 8、Tom Tailor等多個時尚品牌,董事長郭廣昌對界面表示:「品牌方在尋找潛在合作方的時候,相對還是謹慎和務實的,但亞洲市場特別是中國市場是其國際化發展的重中之重,所以品牌方一般都會積極主動並非常歡迎和中國實力雄厚國際聲譽良好的機構進行深度合作。」

儘管IRO已經進駐香港,但如今在中國內地還沒有任何門店和網店,歌力思的目標是讓它趕上Maje和Sandro迅速拓張的步伐。

有趣的是,歌力思於3個月前投資了75%股份的上海電商代運營公司百秋網絡,也正是Maje和Sandro淘寶店鋪的運營者。除此以外,百秋也在中國經營Fossil、Elle、Kipling、Pandora等國際時尚品牌,依靠收取佣金盈利。百秋和歌力思的聯姻顯示出了更大的網際網路野心,它的更大意義也體現在財務上。百秋CEO劉志成對界面坦言:「我們的目標是佔掉歌力思集團財報的80%。」藍地回應道:「這很有可能。甚至如果政策允許,我們也非常鼓勵百秋去獨立上市。」

不過,即使單價600美元(約合4098元人民幣)左右的IRO似乎正處在當下最火的中端市場之中,收購在中國內地沒有經過試水的海外品牌還是存在著風險。藍地說,他有擔心過,但最終還是決定賭一把。

給出信心的一是IRO在香港和韓國的業績不錯,這說明品牌在亞洲女性之中的適應性較強;此外,有人也已經走出了一條路來,那就是收購了IRO的競品——Maje和Sandro的如意集團。

Maje和Sandro的母公司是法國時尚集團SMCP,據悉,它和如意的談判持續了半年多,還曾因為價格分歧而擱置。不過堅持收購的結局已經擺在眼前,得益於法國需求回暖和中國銷售額的暴漲,SMCP今年上半年的銷售額同比增長了19.2%。

Maje也加入了天貓雙十一剁手節
Sandro天貓旗艦店頁面

在國際併購市場上積攢經驗值

進行了一系列收購和整合之後的歌力思和如意集團都開始和「傳統」兩個字劃清界限。藍地說:「我們要和紡織服裝行業區分開,而變成時尚行業中的一員。現在的紡織服裝行業,提升的空間無非是優化供應鏈、渠道,但時尚卻不是這樣的,時尚有品牌和品牌之間的火花。」

多品牌之間的化學反應,讓投資者一眼看不到底,便可以增加上市公司的估值和排名,這也是收購的最直觀好處。國際品牌眼下正產生數不清的聯乘系列,而這也正是歌力思的設想。在此之前,它需要足夠數量的品牌作為支撐,藍地向界面透露,公司的目標是在未來5年裡大概收購10個品牌左右,以覆蓋更多的品類和更廣闊的人群。

它的新目標是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端時裝集團」。這個目標目前在國內還沒有太好的參照物,但在法國,Louis Vuitton的母公司LVMH集團和Gucci的母公司開雲集團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不過從它們的成長之路中,我們也看到了資本的殘酷。

誕生在1987年的LVMH集團,是當時還是個箱包品牌的Louis Vuitton和酒業公司酩悅軒尼詩的合併之作。那時候的Louis Vuitton已經意識到,奢侈品的高冷決定了它盈利的緩慢和有限,當年,Louis Vuitton的營收是2.9億美元,為軒尼詩同年營收的五分之一。

為了爭奪股權,Louis Vuitton家族的女婿Henry Racamier邀請了伯納德阿諾特(Bernard Amault)作為幫手。但極會運作股票的Amault對奢侈品可沒什麼特殊情感,他趁著兩虎相鬥股價低迷的時期低價買入了Louis Vuitton股票,並利用啤酒公司健力士增持,最終把集團收入囊中,反客為主。這位總裁在隨後的20年裡收購了60多筆生意,他把手裡的時尚品牌顛來倒去,有人說他摧毀了奢侈的價值,還有人說他是法國的「川普」。

但沒人可以否認,阿諾特把曾經的小作坊發展成了擁有Dior、寶格麗等50多個奢侈品品牌的帝國,是商業上的巨大成功。他也最會在別人低迷時出手買個好價。轉眼看2014年如意收購脆弱的日本服飾品牌Renown的案例,也許對於中國品牌來說,這些經驗才是更長遠的潛在收穫。

歌力思在收購IRO時就學會了玩迂迴遊戲。5月,歌力思和中國復星集團旗下的復星長歌、復星惟實成立了投資平臺前海上林,出資分別佔65%、25%和10%。由於復星擁有更成熟的海外併購經驗,歌力思隨後便轉讓了16%的股權給復星,讓其先收購了IRO,最後再通過買回股份的方式取回IRO的控制權。

「IRO在談判時處於多個品牌競爭的情況(其中就包括LVMH集團旗下的L Capital),而復星在技巧上比較專業,間接收購是把標的最快控制在自己手裡的方式。」藍地解釋這麼做的原因。

「資本運作經驗對於任何一家上市公司都非常重要,可以有效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越來越多中國服裝企業聯合類似復星一樣的專業投資機構進行海外收購,專業投資機構的資本運作能力和海外併購經驗正是多數傳統產業公司所需要的。」郭廣昌對界面說,「這說明中國資本有走出去的需求,海外成熟市場存在價值窪地,正是中國資本進行海外收購的好時機。」

維格娜絲的門店

不過,和LVMH的差距也赤裸裸地擺在眼前。中國商人們似乎都沒有選擇先培育出自己的「Louis Vuitton」就開始了擴張,有時候,成功上市和股價漲停並不能作為品牌價值的衡量標準,資本之路也許強勢而快捷,但它也危險而脆弱。

就像擬用57億人民幣從衣戀手中接棒Teenie Weenie的維格娜絲,自己的品牌價值卻只有45億元人民幣,上市後的淨利潤也在下滑。此前據路透社報導,這筆收購對於維格娜絲來說是一筆巨額投資,因為Teenie Weenie的出售時機抬高了品牌價值,其前母公司衣戀集團副總裁Lee Gyu-jin就說:「韓國時尚公司擁抱流行的速度很快。」而如今中國市場對韓國商品的需求依然很大,不過衣戀自己卻有急於甩鍋之嫌,它出售的資產包括Teenie Weenie品牌和產品線、有形資產、無形資產等七大打包內容。

而中國公司收購後對品牌的管理也令人擔心。藍地說:「戰略布局有沒有想明白是最重要的,如果布局不夠好出現了雷同,集團內部的品牌很可能會互相掐架。國內集團現在更多是在共享資源,但往往會忘記設置一個防火牆。比如共享設計資源,結果兩家的東西就越來越像。因此保證品牌的獨立運營是必要的。」

同時它們也要耐心熬過消費者的心理適應期。北京姑娘吳泳兒就說:「當得知Maje和Sandro變成了中國品牌後,好像購買慾求忽然就沒那麼強了。不過,未來還是要看產品本身到底好不好。」

系列回顧:

衣服鞋包這一年(1)| 十一個全年最熱問題 時尚大咖們來北京給出了答案(上)

衣服鞋包這一年(2)| 十一個全年最熱問題 時尚大咖們來北京給出了答案(下)

相關焦點

  • 中國服裝業復甦:海外收購潮湧現 李寧靠服裝周逆襲
    中國服裝業整體復甦  粉絲經濟和電商成突破口  通過近年來的積極轉型,國內服裝業整體呈現回暖跡象,大部分服裝類上市公司都交出了一份靚麗的業績報告。統計顯示,在已披露2017年業績預報的41家服裝類上市公司中,有39家公司預盈,其中有8家服裝類上市公司預計淨利潤實現翻番。
  • 海外收購潮中,我們幫國產運動品牌在全球掃了圈貨
    近幾年,隨著整體行業的發展,國內體育用品巨頭收購或拿下國外體育品牌在中國經營權的情節頻頻上演,安踏之於斐樂和迪桑特,特步之於Merrell邁樂和Saucony,李寧之於Danskin,隨便數數案例就非常多。
  • 法媒:法國高端服裝品牌進軍中國市場 收益頗豐
    中國網2月24日訊 據法國《費加羅報》網站2月22日報導,法國SMCP集團旗下服裝品牌進軍亞洲市場,前景良好,收益頗豐,並將繼續開拓中國市場。Sandro、Maje及Claudie Pierlot是法國SMCP集團旗下的三個服裝品牌。2013年,這三個服裝品牌的海外銷售額已佔總該銷售額4.2億歐元中的40%。
  • 品牌管理公司 ABG 收購美國知名鞋履品牌玖熙
    上周日,美國品牌管理公司 Authentic Brands Group LLC(以下簡稱 「ABG」)在美國知名鞋履品牌 Nine West(玖熙)的母公司 Nine West Holdings Inc(以下簡稱 「Nine West 集團」)的破產拍賣中收購了其兩大品牌 Nine West 和 Bandolino,中標價為3.4億美元現金及其附加條件。
  • 東芝電視成中國品牌,這些年國產家電海外大收購
    這起交易反映出的是日系家電的衰落和國產家電的崛起,不只是海信,包括格力、TCL和海爾等在內的國產企業都在全球市場展現出了日益增強的實力。2016年3月,美的與東芝就收購其白色家電業務事項達成諒解備忘錄,美的通過收購獲得東芝白色家電業務控股權;同年12月,佳能宣布完成對東芝醫療系統的收購程序,收購金額為6655億日元;今年9月底,東芝正式宣布,將以2萬億日元的價格將旗下存儲晶片業務出售給貝恩資本財團。受旗下美國核能業務公司西屋電氣的拖累,東芝的財務狀況持續惡化。
  • 如意集團擬收購多個國際服裝品牌,它離「中國版LVMH」還有多遠?
    公告還稱,山東如意毛紡服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完善紡織服裝產業鏈,充分發揮品牌拉動效應,將公司打造成國際化的輕奢時尚品牌運營平臺,擬向北京如意時尚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購買其的Gieves&Hawkes 、Kent&Curwen、Cerruti1881、D』URBAN及Aquascutum(雅格獅丹)等國際高端服裝品牌運營企業。
  • 中企頻收購外資品牌 不少海淘爆款都已有中國血統
    從澳大利亞Swisse保健品,到韓國可萊絲面膜,再到瑰珀翠護手霜,2015年,中國企業紛紛出手收購外資知名消費品牌,試圖通過海外併購實現從低端代工向高端品牌的轉型。保健品、化妝品、服裝……這些都是春節海外遊的中國消費者熱衷選購的商品。不過,很多人可能還沒意識到,不少海淘「爆款」都已擁有了中國「血統」。
  • 「大嘴猴」Paul Frank品牌全球資產被未來品牌公司收購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這一年因為疫情的衝擊,商業模式轉變、數位化轉型、電商發展等等都被加速了,而來到2020下半年,時尚界已經發生了許多變化,各類品牌出售業務、展開重組、宣布破產的新聞層出不窮。尤其是12月份,有關於頗有名氣的品牌收購交易和資產出售的新聞經常被媒體報導,2020年的疫情似乎也加速了企業的併購交易。
  • 中國企業收購國際服裝品牌,「只用了幾天就做了這個決定」
    新華社北京2月6日電 國內服裝品牌之禾收購老牌法國時裝Carven、如意集團收購Bally等國際知名品牌……去年以來,中國服裝企業「走出去」步伐頻現。對全球資源的整合和產業鏈的深耕不僅讓服裝業在激烈競爭中站穩腳跟,更向價值鏈高端推進。這些服裝企業的全球「朋友圈」中蘊藏著哪些高質量發展「密碼」?
  • 獨家早報 | 李寧旗下公司1億英鎊收購百年鞋履品牌Clarks
    LionRock萊恩資本將斥資1億英鎊收購英國百年鞋履品牌Clarks多數股權,確保品牌旗下320家門店能夠繼續營業,並儘可能地避免裁員。章丹玲為公司聯合創始人,於2001年3月至今歷任公司設計主管、品牌管理中心總經理、品牌部總經理、事業部總經理,並曾於2011年5月至2012年11月期間擔任公司董事,自2020年5月8日至今擔任公司執行董事、預算委員會成員及戰略發展委員會成員。
  • 赫基收購荷蘭高端牛仔品牌 服裝業興起資本併購潮
    而且,在資本的滲透和催化作用下,產業和資本的結合愈發密切,中國服裝企業頻頻投資國外知名時尚品牌。日前,歐時力母公司赫基(中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出手收購國際知名牛仔品牌,為自己的多品牌時尚事業版圖再布一子。
  • 中國最神秘的巨頭,一年把3億件衣服賣到全球,國內對它卻一無所知
    而中國可以用「神秘」一詞來形容的公司其實蠻多,比如美國「實體清單」就已經幫我們選出了不少。當然,還有一些沒被美國「點名」的企業也同樣神秘,雖然他們在國內默默無聞,但在海外卻是風生水起,讓外國人都側目。近日,中國風投市場的一筆融資,就讓一個不為人知的神秘「冠軍」浮出了水面。
  • 四月的「黑色星期五」海外服裝行業遭遇凜冬
    在冠狀病毒疫情之下,Saks、Gap和其他品牌試圖通過大幅打折促進衣服和鞋子銷售,但是人們並不購買。服裝零售商坐擁著數百億美元的未售商品,在冠狀病毒疫情之下,大多數美國商店關閉,通常的清倉處理方法行不通。
  • 日本鞋履零售商 WA Inc 收購高端女鞋老牌 HIMIKO
    核心提示:近日,日本鞋履零售商 WA Inc 宣布,收購高端女鞋零售商 HIMIKO(卑彌呼) 所有股權。交易預計於今年5月1日完成,雙方暫未公布交易價格。 近日,日本鞋履零售商 WA Inc 宣布,收購高端女鞋零售商 HIMIKO(卑彌呼) 所有股權。交易預計於今年5月1日完成,雙方暫未公布交易價格。
  • 歌力思:收購iro中國區代理權,持續推進多品牌集團在中國落地
    完成對IRO中國區代理權收購,有助於公司從具體事務層面,重點推進IRO在中國的品牌及渠道擴張。公司在17年4月12日完成對IRO的並表,目前實際持有IRO品牌全球範圍45.7%的股權,擁有控股權。具體在中國的拓展上,IRO於2017年2月進駐上海港匯恒隆廣場,現已陸續南京德基廣場、北京SKP、杭州大廈購物城、北京王府井中環等地開設門店。在此次收購後,我們認為歌力思將開始全面負責IRO產品在代理區域的銷售和經銷商管理。這有助於公司提高對IRO產品在渠道開拓、產品營銷、供應鏈整合等方面的把控程度,使管理更靈活更符合國情,最大程度幫助產品在中國規模化落地。
  • 他14歲就當裁縫,海外闖蕩11年,最後靠賣兒童服裝成為億萬富豪
    「窮自己也不能窮下一代」的思想讓國人在孩子衣飾上的投入越來越多。大街上,時不時跑過腳蹬耐克鞋,體穿阿迪達斯的孩童,當然,就是他們的身上穿著奢侈品服裝,也讓人見怪不怪了。本文的主人公章利民就是做孩童衣品的一位創業者,他是國內兒童鞋帽品牌的先驅,從浙江的一間小廠起步,將ABCKIDS童裝鞋帽賣進了中國的千家萬戶,雖然用的是洋名,但卻是正經的國產品牌。
  • 多品牌跨領域經營 韓國衣戀到底憑什麼縱橫中國?
    經常購物的中國消費者對Eland、Teenie Weenie、Roem、Prich、SPAO這些韓國服飾品牌不會陌生,無論在哪個商場閒逛,遇上這幾個品牌店的機率都頗大。而若要追溯這些服飾品牌的源頭,其實它們全部同屬一家公司——韓國衣戀集團。
  • 美國鞋履巨頭 Steve Madden 收購女裝公司 BB Dakota、梅卡曼德...
    境外資訊  美國鞋履巨頭 Steve Madden 收購女裝公司 BB Dakota  美國知名鞋履配飾公司 Steve Madden 宣布完成收購加州女裝公司 BB Dakota,進一步推動服裝部門發展。本周 Steve Madden 還宣布收購了網際網路高端休閒運動鞋品牌 Greats Brand。
  • 基金競購英國百年鞋企Clarks,背後買家是「中國李寧」?
    考慮到海外併購成功經驗的匱乏,李寧選擇了這家基金合作。英國擁有近兩百年歷史的國民鞋企將易主!近日,據英國媒體報導,中國香港的一家私募基金公司萊恩資本(Lion Rock Capital)正在洽談收購英國百年鞋履品牌Clarks(其樂)的股份。一同參與競購的還有專門為陷入困境的零售商提供資金的公司Alteri Investors。
  • 金高銀、朱莉都開始穿的高品質平價服裝品牌
    極簡設計和敷衍的區別就在於,一切看似漫不經心的細節,大到衣褲褶皺的形狀,這一切的恰到好處,都是設計師反覆驗證後所能實現的最佳結果。COS的包包也讓人驚喜,雖然不是專業做皮具的品牌,當下流行的趨勢卻都有get到 (比如大牌都在出的腋下包),而且有出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