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6日電 國內服裝品牌之禾收購老牌法國時裝Carven、如意集團收購Bally等國際知名品牌……去年以來,中國服裝企業「走出去」步伐頻現。對全球資源的整合和產業鏈的深耕不僅讓服裝業在激烈競爭中站穩腳跟,更向價值鏈高端推進。
這些服裝企業的全球「朋友圈」中蘊藏著哪些高質量發展「密碼」?記者近日進行調研。
「借力」全球產業鏈 重塑製造優勢產品是產業發展的投射,其工藝精細程度、設計先進性、品質狀況等,都是衡量一國製造真實水平的重要標尺。在低成本優勢逐漸消退的今天,中國服裝業在「巧借」全球產業鏈中做精工藝,做強品質,重塑製造優勢。
面料是服裝的第一「觸覺」,它決定著衣服的質感,體現著製造的匠心。整合全球優質面料資源,服務國內生產和市場,成為不少服裝企業的選擇。
軟糯的觸感、柔和的光澤,雙面呢的「鋪陳」讓厚實的大衣有了輕盈的美感;輕薄不失挺括,溫潤中多了華麗,6A級真絲的「勾勒」讓裙裝更具風尚……走進之禾展廳的很多人,都被「面料的藝術」所感染。
「用好面料做好衣服,是產品的要求,更是文化的體現。」之禾創始人葉壽增說,近年來,之禾與諸多一線面料商建立深度合作,在打通產業鏈基礎上,更進行流行色收集研究、材料研發等,為下一步創新打下基礎。
成立合資公司,引進國際化設計團隊;借力「名門」匠人,從製版到渠道每一步都不「放鬆」;將全球化理念與企業管理實際相結合,實現提質增效……告別簡單的「籤訂單」,踐行深度融合,越來越多的中國服裝企業在全球資源配置中實現本領的提升。
「這是從產業鏈到產業價值鏈的轉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認為,不斷拓展的全球「朋友圈」背後,是對質量和價值不變的追求。夯實質量、提升價值,是服裝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
共建創新生態 激發創造潛力在產業鏈的打通與合作之外,不少新模式、新技術、新理念也在更廣闊的空間中「生根發芽」。
伴隨著中國繡娘的歌聲與織造,外國模特身著中式華服走上T臺,一種中西合璧的美感油然而生。去年以來,國內服裝品牌依文多次將民間刺繡帶進國際秀場。
從十幾年前創辦中國手工坊起,依文董事長夏華開始了走向深山和走向國際的旅程。尋找繡娘,組建全球設計師聯盟,成立網際網路平臺,用「共享接單」方式讓傳統手工在全球舞臺上找到了「伯樂」。
如今,隨著服裝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協同製造、體驗經濟、共享經濟等模式在服裝業國際合作中展開,中國文化與當地文化交融催生出更多新創意。
產業生態圈也充滿了「國際味」。打造國際秀場、建設共享工廠、用工業網際網路實現跨界創新,杭州藝尚小鎮加速從服裝製造基地向時尚文創園區轉型。
孫瑞哲認為,「無國界」創意生態的營造推動中國服裝業在更廣闊的舞臺上實現「長板」碰「長板」,激發創造潛力。
推動文化交融 提升品牌內核文化是產品的靈魂。它不僅包括品牌內涵,更是生活哲學和精神收穫。服裝業高質量發展,最終也是文化的注入,價值內涵的提升。通過全球化合作為品牌注入更現代、多元、廣闊的風格,提煉更具普適性的文化內核,是不少服裝企業「走出去」的目標。
之禾收購法國高級時裝品牌Carven就是一個生動例子。「我只用了幾天就做了這個決定。」葉壽增說,此次收購不僅看中其在歐洲等地的店面渠道和商業價值,更在意西方文化與東方哲學的交融。「希望將他們對製造的敬意和之禾天人合一的品牌理念結合,做『慢時裝』,傳遞自然敬物的哲學。」他說。
將東方元素賦予更國際化的視角,將傳統文化添上更加現代的表達……從這些全球「朋友圈」中,中國服裝企業不斷積澱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不斷打破框架束縛,既傳遞出一種創新探索的勇氣,也彰顯了文化自信。
一次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中國服裝業自我進化,向世界展示出越來越多的文化內核,彰顯了更高的話語權。 (原題:從中國服裝企業全球「朋友圈」看產業高質量發展走向)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