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網7月23日訊(通訊員 楊青霖 周蘭蘭)57歲的患者張女士,因腹部疼痛在外院被診斷為「急性闌尾炎」,給予抗炎靜脈輸液治療1個周,腹痛非但沒有好轉反而加重了,為了進一步診治,張女士來到煙臺業達醫院普外科就診。
接診的普外科醫生發現張女士腹痛主要位於右下腹部,很容易被認為是「急性闌尾炎」,但是經過仔細檢查發現其腹痛最明顯的點位於麥氏點偏上方處,詢問病史後,醫生考慮張女士發病過程不太符合典型闌尾炎的表現,建議其進一步做CT檢查。
腹部CT提示張女士回盲部改變,腸套疊的可能性大。為了減少患者的痛苦,儘快明確診斷,入院第二天,醫生為張女士聯繫了加急的腸鏡檢查。
根據CT和腸鏡檢查結果,醫生最終明確了診斷,張女士確實是腸套疊。需要通過手術將末端盲腸、回盲瓣、近端小腸的病變組織切除,然後做腸管的吻合。張女士從小膽小怕痛,聽說要做這麼複雜的手術後,十分害怕手術過程中的疼痛,而且擔心肚皮上會留下大的手術瘢痕,因此非常緊張。醫生告訴張女士如果進行傳統的開腹手術創傷確實會比較大,而且恢復也比較慢,但是她的情況可以行腹腔鏡下微創手術,腹腔鏡手術比傳統手術創傷小、恢復快、痛苦少,醫生的解釋打消了張女士的顧慮,同意行腹腔鏡手術治療。
入院第三天,普外科醫生順利為張女士進行了腹腔鏡手術。為了減少術後切口疼痛及保持術後美觀度,術中,醫生將病變組織的取出口設定在肚臍旁。
術後,普外科醫生和護理團隊為張女士精心制定了快速康複方案:術後第一時間為患者拔除了鼻胃管,麻醉清醒後患者可以少量飲水及牛奶等無渣流質。考慮到張女士腹部切口小、疼痛輕,活動不會牽扯刀口,醫生和護士鼓勵她儘早下床活動,以促進胃腸蠕動並預防術後深靜脈血栓的發生。術後第二天,張女士就已排氣,可以進食稀飯,麵條等半流質飲食了,比傳統的開腹手術提前了2—3天。
目前,張女士恢復順利,對手術效果很滿意。
醫生介紹,腹腔鏡微創手術,不只是減小切口的手術,它更加強調的是外科解剖式手術。在腹腔鏡良好的光源及放大的優勢下,醫生可以既可以將病變器官精準切除,又可以對周圍健康的器官完整的保留,減少對其功能的幹擾。正是因為腹腔鏡手術這種精準解剖式操作,讓患者術中出血少,對正常組織幹擾小,因此術後患者可以很快通氣,進食以及下床活動。
>5153761 2020-07-23 17:21:13:336 【來源:水母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