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素有「萬能餌」之稱,因為價格低廉,極易獲取,且廣譜性強,得到眾多釣友的一致認可。回到釣友的問題,釣魚時使用蚯蚓作釣餌,用什麼窩料打窩?為儘量詳實的回答這個問題,筆者結合野釣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布展開,如下。
1、蚯蚓作釣餌,不同水域情況下如何打窩
2、不同條件下,打窩形式技巧。
3、延伸:蚯蚓做釣餌使用需要注意的問題
蚯蚓作釣餌,不同水域情況下如何打窩
蚯蚓不僅可以釣雜食性魚種,還能釣食肉性魚種,加之水體環境不同,因此所用的窩料也不盡相同。
1、水草處宜用酒米打窩
用酒米打窩宜用於水草豐富的水域,為何?首先水草豐富的水域,在深秋特別是初冬時段,原埋沒在淤泥裡的植物根莖、碎屑逐漸腐爛、發酵,會有乙醇揮發出來。而長期活躍在水草附近的魚,在攝食、呼吸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接觸到乙醇氣味,久而久之接受,乃至喜歡上這種氣味。因此當再次投擲酒米後,不宜引起魚群的躁動,並且短時間內將魚群誘集到窩點。而蚯蚓類似在水中活躍在小蟲,不停的蠕動、擺動腰肢,對魚群有極強的吸引力,顯然兩者搭配恰到好處。
2、瘦水、周圍無綠色植被的水域宜用紅蟲顆粒打窩
像瘦水以及周圍無綠色植被的水域,一般水體偏瘦,食物相對匱乏,在這樣的水體環境下,紅蟲顆粒的融化後,氣味分子的腥味凸顯,誘魚效果。活躍在這樣水體下的魚,個頭偏小,飢腸轆轆,對食物需求強烈。嗅到這種腥味濃厚的氣味,更易激發魚的攝食慾望。而蚯蚓攜帶腥味且含高蛋白,加之蠕動效果,對魚群擁有超強的吸引力。因此在這樣的水域環境下,紅蟲顆粒與蚯蚓搭配效果更好。
3、釣食肉性魚,可用蚯蚓打窩
釣黑魚、鯰魚等食肉性魚,最後的方法是用肉食將鯰魚誘到窩點。這是用蚯蚓打窩,先將蚯蚓分割成1-2公分的小段,置入小盆中,與事先準備好的泥土混合、攪拌,窩成小團,投擲到窩點。成段的蚯蚓,汁液不斷流淌出,在水體向四周擴散,很容易把周圍的鯰魚、黑魚誘到窩點。此時再選擇個體粗壯的蚯蚓作釣餌,很容易釣到。
不同條件下,打窩形式技巧
上文是不同水體環境下,蚯蚓做釣餌時,使用的不同窩料,其實在使用過程中有許多細節。
首先酒米多深秋、冬季使用。因為水溫低,魚群活性低,不怎麼遊動,因此為提高效率,通常在水草處多大幾個窩料,採用走釣的方式。最好形成一個循環,即釣完最後一個窩點後,第一個窩點前好把魚聚集來。當釣一個窩點上幾條魚後,等幾分鐘無口,果斷第二個窩點,以此類推。酒米窩料一次不宜過多,少投勤投為好。
其次颳風走水時打窩。如果風速不大,走水不嚴重,最好的辦法是採用錐形打窩器,當容器置入水底後,窩料才會放出,避免了被水流衝散。當然如果速度過大,其實是不適合打窩的,當然垂釣也不方便。
最後,像紅蟲顆粒這種窩料,在冬季使用頻繁,建議在投擲之前,先用熱水浸泡,當處於半融化狀態時,在投擲窩點,有利於在冷水中氣味分子的擴散,以免發窩時間過長。
延伸:蚯蚓做釣餌使用需要注意的問題
1、強化蚯蚓的味型:蚯蚓的生長環境不同,有的氣味濃厚,有的偏淡。在使用之前,可輕蘸丁香油、豆粉,或者在紅糖水浸泡一晚,豐富蚯蚓的味型,增強誘魚效果。
2、宜用活蚯蚓:部分釣友喜歡將蚯蚓拍死、讓汁液流淌出再鉤刺,其實是沒有必要的。拍死的蚯蚓汁液流淌出,確實是對魚的誘惑力增大,但在水中不多長時間,便被衝散,只剩下一層蚯蚓表皮。而活蚯蚓,蠕動、擺動腰肢更容易激活魚的攝食魚情,並且魚的嗅覺大約是人的500倍,透過蚯蚓皮膚也能嗅覺都的。
3、增強蚯蚓的韌性:蚯蚓怕水,但也離不開水,有些購買的蚯蚓水分過多,鉤刺後一不小就開裂,需要增強它的韌性。先準備一小盆,倒入些沙土,再放入蚯蚓。蚯蚓為保持身體的溼潤,會向外排出水分,一般24小時後即可使用,此時蚯蚓變得細長,不過韌性明顯增加。
寫在後面
本文首先對蚯蚓在不同水體環境下,配合使用的窩料做了介紹,同時窩料使用過程中的幾個細節問題做了說明。並且對蚯蚓的使用做了延伸說明。但蚯蚓作為一款餌料,一定有它所不適用的水域,也有它的弱點,釣魚人在使用過程中,更應靈活把握
原創:野釣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