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美媽很帥
到表妹家做客,發現她除了餵奶或者換尿片,極少跟寶寶有眼神的接觸,更別說跟寶寶聊天了。
醒來的寶寶只能呆呆地看著嬰兒床上的那個彩色鈴鐺,感受著這個「沉默」的世界。一旁的表妹一邊刷著手機一邊吃吃地笑,全然不知她的沉默是金,會對寶寶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終於,我按捺不住了,「你現在有空,為什麼不跟寶寶聊聊天呢?」
妹妹的表情像是在告訴我,我問了一個很蠢的問題,停了一會才說,「我說話,寶寶聽不懂啊。一個人絮絮叨叨,顯得有點蠢。」
相信不少人跟我表妹一樣,認為嬰兒(0-1歲的寶寶)聽不懂自己所說的話,所以很少跟寶寶說話。有些家長,哪怕孩子長到兩三歲,孩子的理解能力與語言能力上了一個臺階,也只停留在例行公事式的句子:「快吃飯」、「趕快睡覺」、「別跳沙發」,等等。
1995年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研究表明:孩子智力與他在3歲之前所聽到的詞彙量成正比,而在3年之中,生後第1年尤其重要。
一組由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與賓夕法尼亞大學三所名校聯合研究的項目也顯示,父母常與小朋友交談,可以促進大腦生長,並且語言交流的頻率越高,大腦中主管語言功能的區域越活躍。
也就說是,小時候父母跟孩子說話多少(包括數量與質量),直接影響孩子的智商。
寶寶出生後,神經元通過外部施加的刺激而不斷地建立連接,這種刺激可以是你講的一句話,也可以是你無意中做出的一些行為,這些都有可能以一種伴隨孩子一生的的神經元連接的方形記錄下來。
美媽在多篇文章提到,在寶寶3歲左右神經元連接會達到最高峰,然後逐漸放慢增長速度,4歲左右有會大幅度的「突觸修剪」,其實寶寶出生後,大腦就開始對沒有用到過的神經元修剪掉。
你惜字如金,跟寶寶很少有語言上的交流,那寶寶的腦神經連接就會比其他常有語言刺激的寶寶要鬆散很多,思想也沒那麼細密,反應也會比較慢。
雖然大腦一生都具有可塑性,但你在黃金窗口期偷了懶,孩子將來若想超越別人,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很多的時間才能追趕上別人。
既然在嬰幼兒期,語言的交流對大腦發育那麼重要,那麼父母怎麼說,能獲得最佳的效果呢?
當然,最簡單的就是做一個有感情的話癆。
你在做什麼,都可以跟寶寶聊,她就是你最忠實的粉絲,像海綿一樣吸收你的每一個詞,每一個句子甚至 每一個動作。
孩子是通過模仿父母來學習語言的,在你說話的時候,孩子會觀察你的嘴型、面部表情乃至肢體語言,所以跟他交流的時候,咬字要清晰,語速要稍微放慢一些,語調也要有起伏,這樣寶寶的大腦才更容易把你傳達的信息吸收過來。
當寶寶看到人臉時,大腦會獲得很大的刺激,這種傾向非常強烈,所以平常交流時要面對著寶寶,要有眼神的接觸。除此之外,還要多帶出去玩,看看不同的人,跟不同的人聊天,這樣寶寶大腦獲得的刺激會更深、更廣。
如果說,日常的語言交流就是小學生字典,那麼念故事就是高階辭典了。在閱讀的過程中,寶寶能聽到與日常生活中很少能碰到的單詞與短語,有助於詞彙量的增加,幫助孩子建立高度複雜的語言模式與知識系統,這樣能讓腦神經連接更加密集之餘,無形中也為孩子將來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更重要的是,通過閱讀,父母跟孩子擁有共同做一件事的溫馨感覺,能在孩子的心靈建立深刻的聯結。如此一來,他日展翅高飛,生活在別處,也能想起閱讀的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