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高考落下帷幕,今年的高考因為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而顯得格外特殊,延期一個月,又遇上洪水、山體滑坡、地震等自然災害,儘管赴考過程艱難不易,但在全社會的「保駕護航」下,考生們順利走出了高考「戰場」。曾經各種複習資料輪番轟炸的日子瞬間改變,高考結束後常會出現以下的幾種心理狀態:
一、放縱型。大部分考生在高考結束後都會開始狂歡,聚餐、唱歌、打遊戲,有部分人甚至是黑白顛倒,白天補覺,晚上狂歡。由於持續性不規律生活,導致生物鐘平衡被打破,加上飲食的不均衡,可能導致健康問題的出現。並且有些考生因此染上一些不良習慣,嚴重的還會誤入歧途,比如吸毒。作為家長應適當監管,狂歡可以,但不宜過度。考得好的,家長要適度『潑冷水』,考得差的家長要起到引導作用,幫助其思考未來方向。
二、茫然型。有的同學發覺自己無所事事,心裡空落落的,每天無所適從。往日充實的學習生活一下雲消霧散,仿佛一下子就失去了目標,找不到自己的方向。這是一種茫然型心理。許多考生從原來緊張的高考學習中一下子放鬆下來後,會出現一段真空狀態,尤其在等待分數或在填報完志願後,在等待錄取結果中可能會經歷這種感覺。考生可以借這段時間進行一些新的規劃,研究一下高考志願、閱讀、旅行、學習英語、學習感興趣的東西、運動等等。而家長也可以適當引導考生,樹立新的目標,培養新的愛好。
三、抑鬱型。對於考試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一部分考生可能會陷入悲觀絕望中,吃不好、睡不好,情緒低落,有些還伴隨出自怨自責,很容易走入心理誤區。而出現抑鬱情緒往往是因為考生平時成績好,將目標定得太高,而高考時沒有正確估計可能因為沒有發揮好而存在的落差。這時候,應該選擇理性面對。高考成績是自己文化水平、心理素質、臨場發揮等因素的綜合結果,不管最後結果如何,都要接受這一現實。其次可以主動和別人溝通,把自己負面的情緒表達出來,和父母、親朋好友溝通。適度的自我內心暴露正是宣洩負面情緒的好方法。還可以設法轉移注意力,通過運動、旅行、學習等充實自己的生活。作為家長,此時要平常心對待,不能責備孩子,以免讓其壓力更大。同時,不宜過度追問或者安慰考生,這樣容易適得其反,讓考生加深「考試失利」的印象,家長適當的「忽視」,反而有利於考生走出抑鬱。如果長期抑鬱得不到調節,一定要去看心理醫生,尋求幫助。
上述幾種常見的心理狀態經過適當的調適都能順利渡過。但每年總有另外一部分高危人群發生悲劇。媒體上幾乎年年都有考生自殺的報導。這部分父母的防範、識別、幹預的意識就顯得非常重要。
高考幾乎給所有的考生都帶來了壓力,但為什麼只是小部分孩子出現了極端行為?他們的內心到底經歷了什麼?
往往是因為在高考前,他們早就形成了精神心理障礙了,如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甚至雙相障礙等等。而帶著強烈的負性情緒和壓抑參加高考的話,是很容易發揮失常的,這又是一個重大創傷。特別是有強迫型人格特徵的孩子,他們往往對學業追求完美,高度自我施壓,必須要求自己考到心儀的大學。如果某科考試碰到了難題,他們的焦慮會驟然升高,陷入災難化思維,這一科可能就考砸了。孩子的精神支柱一下子就崩塌了,便很容易出現極端行為。
還有焦慮症,平時情緒很穩定,小考成績不錯,一到大考就恐懼,發揮失常,如果他們對成績看得很重,甚至合併有強迫型的人格特徵時,他們也很容易精神崩潰。所以,父母要深入地看到高考生產生自殺念頭的真正原因。
高考壓力、學業壓力只是最直接的導火索,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往往是孩子早已經出現了精神心理問題,不但存在很多扭曲的認知,還缺乏良好的應對模式和抗壓能力。
還有一類高考生自殺事件的原因比較特殊,相對來說更少見,但也應引起重視。這一類孩子的精神心理障礙已經非常嚴重了,主要以重度抑鬱症的表現為主。他們感到人生極度的痛苦,萬念俱灰,早已下定決心尋死。但他們又把高考視為一個必須完成的儀式。所以他們並不是特別在意高考的成績,而是看作終極使命,完成這個使命後就可以跟這世界告別了。
如果孩子在高考前後有精神心理問題,往往會表現出一些蛛絲馬跡。比如,部分孩子因壓力太大而出現明顯的焦慮、抑鬱情緒,比如煩躁、哭泣、失落、失眠、不說話、不吃飯等等,甚至說一些「不如死了算了」這一類消極的話。無論他們說這些話是有心還是無意,父母都一定要高度小心,密切觀察孩子的舉動,保證孩子的生命安全。
曾經有著名腦科學博士說過,「人的心理行為異常本質是由腦波異常引發的」,不同成分的腦電波異常會引起不同的精神類疾病。焦慮、抑鬱情緒與人體內的腦電波頻率密切相關,大腦生物反饋對於訓練調節腦電波頻率有一定的作用。因此,真正有效的異常情緒治療,需要從調節「異常腦電」這個源頭上著手,實現「標本兼治」。
《天津護理》2017 年 2 月第 25 卷 1 期在一篇題為《腦電生物反饋治療焦慮症患者的護理》論文中,天津市安定醫院司麗華提到:「人的大腦存在α、β、θ、δ4種腦電活動,在不同的意識狀態下,會出現不同的腦電活動。」
腦電生物反饋就是利用儀器來採集、訓練異常腦電波,誘導α波成分的產生,並抑制β波增加,這便是運用腦電生物反饋治療疾病的生理學基礎。每天20分鐘,長期堅持訓練即可治療緩解焦慮、抑鬱、失眠的情緒異常,實現緩解壓力,快樂生活。
另外,如果孩子高考前已患有精神心理障礙,在考試過程中表現出焦慮、緊張,似乎發揮得不好,但高考結束後孩子的情緒卻突然好轉,這時家長們更要注意了。這有可能是因為高考結束了,壓力一下子減輕了,孩子放鬆下來後情緒比較愉悅。但也有可能他們產生了自殺念頭,為了成功實施便偽裝情緒好轉,讓親近的人放鬆警惕,最終實施自殺的計劃。識別出跡象後,父母要懂得去合理引導孩子,發現問題後儘快尋求專業的精神心理科醫師,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高考這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