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陪你採用非常激進的單店加盟策略,為了快速擴店幾乎不篩選加盟者,只要有錢就行。如此一來擴張雖然快了,但配套體系跟不上,出品的質量差,以至於對品牌的影響非常大,最終導致跨臺。
其實不止咖啡陪你在加盟體系上存在問題,其他韓系做得也不好。動物園咖啡同樣採用單店加盟策略,同樣對加盟者的管控很不嚴格。
2015年12月,北京大望路附近一家店關門,老闆卷錢跑路;2014年10月,鄭州一家店老闆同樣也是攜款逃走。充值會員卡的消費者無處消費,而動物園咖啡總部表示,這些加盟店已經與公司終止合作,充值的消費者無法在其他門店使用,這完全是扯淡的玩法。
臺灣的上島咖啡半斤八兩,衰落原因同樣是零管理的加盟體系:只要有錢就能加盟,全靠自行運營,門店獨立核算。加盟者相當於只買了一個品牌,其他服務基本沒有。上島咖啡的店長告訴我們,他在這裡工作兩年,從來沒有看見總部的人來過。
漫咖啡在選擇加盟者方面有一定的要求:漫咖啡佔25%--35%股權,並要求加盟者具有開3-5家店的實力,意在提高抗風險能力。
而漫咖啡的加盟者基於屬於土豪級別,能包下兩層店面,完全不用擔心付不起房租。對他們來說,開一家有逼格的咖啡館是一件很酷的事情,頗有玩兒票的感覺,至於賺不賺錢,土豪沒那麼在意。
但是願意幹的土豪畢竟是少數,漫咖啡老闆曾豪言10年開3000家,但5年過去全中國總共只有150家。
小結一下:在中國的市場上,根本就找不到靠加盟能做大的咖啡品牌!
稍微好一些的品牌,如Costa、太平洋咖啡,他們在選擇加盟者上會非常謹慎。太平洋咖啡採用單一城市獨家代理,要求城市代理在每個城市基礎開店數達到10-15家;Costa採用區域代理加盟方式,在南方與悅達集團合作,北方與華聯集團合作管理。
咖啡巨頭星巴克最徹底,全自營!星爸爸不差錢,也不希望讓別人分錢,嘻嘻。至於瑞幸嘛,您要也能搞到上百億的融資,不一定會走咖啡這條路吧,各位老闆?
關鍵原因:「大空間+輕食」模式本身不賺錢!
韓系咖啡都有一個特點:大空間+咖啡+餐食,並且餐食佔比很大,比如漫咖啡有漢堡、三明治、麵包、冰沙、西式套餐等30多款;相比之下,星巴克只有幾款簡單的三明治、蛋糕和肉卷。
這與韓系咖啡的定位有很大的關係:它們主打單人多次消費「第三空間」,適合朋友一起聚會。顧客一坐就是一下午,讓咖啡館翻臺率很低,難盈利,所以靠餐食來增加消費,提高客單價。
但是這種模式在中國很大可能行不通:大部分人來店裡待一下午,期間只點一杯咖啡,很少點餐食。原因是這裡的餐食賣得比較貴,單價在30塊左右,而且口味比不過專業的糕點店。從探訪過的幾家店來看,點餐的人都不多,基本都是點一杯咖啡或茶,然後佔個位置,一直坐到店面收檔。根本原因嘛:平均工資,嗯,平均工資。
在高昂的房租和人工成本下,這樣做只會有一個結果:倒閉。
小結如下:
1. 以加盟為主的韓系咖啡品牌主打下午茶以及和韓劇一樣的浪漫感覺,結果就是店面超大、翻臺率低、盈利難是其三大特點;
2. 品牌方又大多只提供貼牌加盟,至於產品供應鏈、運營培訓、督導等體系非常不完善,無法通過整體產業鏈來提高效率;加上一次性投入和房租成本非常高,店面盈利非常困難;
3. 以上島咖啡為代表的「咖餐」雖然存在同樣的問題,但是由於高客單價餐食,所以經營得好的單店可以盈利。但同樣由於總部也沒什麼支持,導致十幾年如一日的從未更新過VI設計和產品,被淘汰也只是時間問題。
好了,今天就介紹到這裡,謝謝大家。下一期我將帶大家分析為什麼有些咖啡店能夠實現盈利,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