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到底喜歡做什麼?如果能得到答案,我就可以把他作為自己畢生追求的事業,孜孜不倦的為他努力。
然而,30餘年尋尋覓覓卻始終沒有答案。
儘管當年我也說過那樣的豪言,「如果不能愛一行幹一行,我一定可以幹一行愛一行」,可是心裡多多少少還是會有失落。
慢慢地,「尋找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成了我的執念,甚至有時工作沒做好,也會拿出來安慰自己,因為這不是我最喜歡的事情,如果是我最喜歡的,肯定就能做好了。
「興趣引領發展」,這件事情並不是只有我這樣想,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也通過實驗發現,在興趣這種內部動機的驅動下,人們完成同一任務的表現比在物質獎勵的驅動下更好。
因此,如果我們能長期堅持去做一件事,一定是這件事帶給我的豐盈感和滿足感超過了我們的所有付出,一定是這件事日日夜夜縈繞在我們的心頭,讓我們欲罷不能,一定是這件事喚起了我們內心深處最強烈的渴望。
然而,為什麼尋尋覓覓,我們總是找不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呢?
不喜歡不作為,不作為更不喜歡的惡性循壞。做一件事的時候,不敢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感興趣,因此不願意付出,只想淺嘗輒止。沒有付出自然沒有收穫,也印證了自己最初的猶豫是對的,確實不感興趣。
輕易下結論作出判斷,選擇放棄努力。做一件事的之前,我們並沒有辦法深入了解,總是聽從別人的意見或網絡信息,輕易的就形成自己的判斷,這判斷就如「一葉障目」,蒙住了我們的眼睛,難以觸及本真。
覺得得到的回報太少,不願意繼續付出。對於很多事情,我們的付出與回報並不成正比,實際上他更多時候是一條指數曲線,一開始可能積累的很緩慢,但只要付出積累到了某了點,馬上就能成百上千倍的得到回報。
應對這樣的「興趣」問題,有方法可尋麼?
首先,我們要放棄對「興趣」的執念,不把「興趣」作為做事的先決條件。
寧可傻一點、笨一點,去做一些並不特別喜歡但看上去又富有挑戰的事,或者去做一些少有人做但又看上去很有意義的事,並且咬咬牙,多堅持一段時間,或許就能把死循環的閉環打破,開啟新的良性的循環。
不以興趣作為先決條件,並不是說不再追求興趣或者忽視興趣的重要性,而是調整一下順序,不再是要求先有興趣再努力做事,而是先努力做事再在努力的過程中獲得樂趣和熱愛。
對於孩子培養興趣愛好這件事來說,就是這樣,很多孩子小時候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做事沒有長性,一開始興趣班全靠家長的堅持,孩子能學成什麼就靠家長的付出有多少。
其次,在做這件事的時候,不要抱著抗拒的心態,而要全身心的投入進去,用溫暖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體驗來激發興趣,真切的感受他的美好。
比如學習寫作,很多人一聽就頭大,直接成為最佳退堂鼓表演大師。沒有嘗試、沒有付出,自然也感受不到寫作的美妙和好處。
最後,我們要嘗試與知識互動,變單項知識獲取,為雙向技能操練。
楊洋老師曾講過Q&A讀書法,在讀書前,先根據書名、目錄對內容進行猜測,並且提出問題,自己進行解答。等到看書的時候就像對答案,看與自己顯得差別在哪些。這樣讀書就不再是單純的讀書,而是和作者對話的一個過程。
(以上三點,來自採銅《精進》)
徵兒,一個88年的中年婦女,享受學習、享受工作、熱愛生活,以嚴肅、耐心,永不妥協為信條。
感謝關注,願與你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