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4月10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曲大瑤 段然)「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經過四年專業磨鍊, 2017「驚蟄」東華大學藝術設計畢業生作品展在淮海路紅坊創意園區開幕。此次展覽是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學院首次集合各專業畢業生作品一同走出校園面向社會展出,滿溢人文關懷的青年設計師作品吸引了眾多國內外企業機構、院校專業人士及社區居民現場駐足品評。
藝術設計教育傳遞思想與價值,創意設計讓生活更美好
天馬行空的創意想法、時尚前衛的色彩設計、極具風格的視頻動畫……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紡織品藝術設計、環境設計、藝術與科技、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產品設計6個專業近300件畢業設計作品,主題各異,形式紛呈,詮釋了設計從為生產提供解決方案,逐步轉化為為社會服務提供概念靈感的進步。相較以往作品傾向藝術表達,今年的畢業生作品更具人情味兒,或關注民生所需,或充溢人文情懷,體現了這批即將步入社會的青年設計師們對於設計師職業道德、價值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理解,藝術設計教育開始更多地傳遞思想與價值。
「環境設計專業和藝術與科技專業的畢業設計作品,主要關注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改造與農村建設問題」,環境設計系主任王亞明特別重視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切實服務社會所需。學生黃琳茜作品就是其中典型代表。08年汶川地震後,上萬所學校破損倒塌,志願者們組織搭建帳篷為孩子們提供心理輔導的課程,但因缺乏穩定的環境和安全的場地,困難重重。黃琳茜針對地震災後的重建問題,從校舍廢墟中,將保留完好的教室家具零件拆解,轉化為臨時建築的材料,快速搭建出涵蓋45種形態的校舍建築,來滿足不同的學校需求,儘快恢復正常教學工作,為孩子們提供一個安全的避難所,「希望我的作品能幫助弟弟妹妹們從地震的陰影中儘快走出來。」
產品設計系的畢業設計作品集中在「設計讓城市生活更美好」大主題下,展開對上海老舊小區公共設施的設計探索。「學院在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環境、經濟、社會和文化內涵,讓學生不僅僅學習如何在設計形式上優化創新,更能通過設計創造人文和商業價值,增進文化理解,提升社會發展」,系主任吳翔教授為學生特設了公共設施的實踐實習基地,將畢業課題與縱向項目結合,通過實踐來完善設計方案。產品設計專業學生闞雪晴基於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在居民區安裝受限的問題,設計了一款社區智能路燈充電樁,集汽車充電樁、監控錄像、緊急避難指示、智能信息欄等功能於一身,減少單個公共設施的佔用空間,降低了私拉電線的安全隱患,方便物業的統一管理。展覽現場,不時有社區居民向闞雪晴詢問作品的各種細節情況,小姑娘很是驚喜,「我的作品正在不斷優化,希望不久的將來真的會應用於居民社區生活,讓大家的城市生活更美好」。
「學院在教學改革實踐過程中,注重技能培養和價值引領相結合,一方面,結合國家『十三五』規劃五大發展理念,以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作為課程基礎,採用開放式的教學方式,將普通的教學環境轉變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戰秀場,實現與社會無縫銜接。另一方面,注重對學生的職業發展、社會角色、知識結構、工作方法和創新能力等方面的深層次培養,增進學生對設計師職業思想與價值的理解,踐行大國工匠精神,」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李俊教授說,「學院這一主要的教學改革理念的核心是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綜合使用所有的教育資源用於造就全面發展的學生。」
走入社會走向國際,成為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展覽上還有很多接地氣兒的奇思妙想,比如視覺傳達系張思佳設計的EATING IN POCKET,「『吃』是一個讓我們獲得群體感,愉悅感和滿足感的事情,我們基於年輕人對傳統美食概念的認知偏差,通過品牌形象設計和圖形設計創造,運用當代具有視覺衝擊力的語言,營造現代化時尚的氛圍,」 張思佳希望通過她的作品讓更多年輕人通過美食了解悠久的中國文化並樂在其中。「文化內涵是時尚創意的根本,在藝術全球化的當下,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要注重傳統文化與時尚創意的融合,培養兼具世界眼光和本土意識的中國時尚創意人才。」 活動負責人、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馮信群教授說。
東華大學2017畢業作品展演周於2017年4月8日至15日期間進行,全方位展現2017屆畢業生大學四年學習成果,除「驚蟄」主題靜態作品展外,7場服裝設計作品動態秀及1場原創話劇依次上演,包括「雅瑩·東華杯」中日合作畢業生作品秀、2017中國馬海毛時裝創意設計大賽、東華大學新銳設計師作品發布會、服裝設計13級畢業生優秀作品大賽、第二屆「匯創青春」上海大學生創意展示活動服裝設計類創意作品展演、第十三屆「YKK·東華杯」研究生服裝設計大賽和「演·飾」2017屆服裝表演與設計專業作品發布、原創話劇《Who Am I?》等。2017年4月12日,東華大學新銳設計師作品發布會將再次現身上海時裝周,其中優秀作品將在6月第二次代表學校赴英國參加第26屆倫敦畢業生時裝周,向世界展現中國「時尚之都」建設中大學生設計人才的風採。
東華大學積極推動國際型、實踐型、創新型時尚複合人才培養,多渠道跨文化人才培養已是常態,「東華新銳設計師」培優支持計劃便是其中的一個典型案例。學校架設「畢業作品展演」、「環東華時尚周」、「上海時裝周」、「倫敦畢業生時裝周」四級進階通路,讓大學校園的新銳設計力量能夠走出課堂,經由校園T臺走向國際秀場,成為中外文化交流使者,時尚創意也成為中外高校間無阻隔的交流媒介。
「學校在藝術設計人才培養中,大力推進教育改革,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增強青年設計師職業道德、價值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教育,把推進『雙一流』建設的落腳點放在立德樹人上」,東華大學校長蔣昌俊教授表示,「大學生的藝術設計作品是很好的文化載體,大學是高級人才聚集、思想交匯、創意迸出的地方,應主動搭建跨越國界的人文交流橋梁,讓師生能夠活躍在國際舞臺上,積極傳播蘊含著中國價值、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