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T臺的傳統服飾、穿在腳上的城市街景、戴上VR眼鏡的觀眾藝術家、印著藝術插畫的「大枕頭」……11月18日至24日,作為上海設計之都十周年主題活動的支線活動之一,東華大學活動周再掀熱潮。時尚設計論壇、非遺服飾動態創演秀、創意設計靜態展覽等活動在東華大學延安路校區輪番上演,設計、藝術、創意、傳統等多種元素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眼球,小雪節氣的「魔都」被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們充滿個性和創意的作品和才情「點燃」。
時尚也要「可持續」
作為上海設計之都十周年活動的主線論壇之一,以「可持續時尚:設計再造的商業生態力」為主題的「設計點亮生活—時尚設計論壇」於11月22日舉行。近年來,可持續時尚成為時尚產業的關鍵詞之一。
「品牌如何秉持可持續理念發展?」上海之禾時尚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東華大學校友葉壽增在會上,分享了他的「自然之道」,從大自然中精選高品質的原料,並以對環境負責任的態度加以再造,摒棄多餘設計,展示其產品的天然之美。
WS世尊/無間設計創始人吳濱從中國人對住宅需求與觀念的演變角度切入,認為人的需求想像力和審美和所處的時代密切相關,大事件會影響人的審美。
在東華大學旭日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劉長奎看來,可持續時尚關鍵是要尋找並確認價值鏈內的「熱點」,針對此「熱點」採取幹預措施,從而擁有改善整個系統環境和社會影響的最大潛力,企業也能夠利用其創新力量來幫助並激勵個人擁有可持續生活的最佳解決方案。
走出大山的傳統藝術
「喜上眉梢啊」系列服裝設計圖
「民族與時尚、傳統與創新、矛盾與融合,看似不搭又緊密相連,我希望能成為它們之間解密的橋梁,做苗族刺繡文化的傳播者、創新者。」來自貴州的少數民族繡娘、學員熊寬燕說。
11月22日下午,由傳承人學員和10位東華大學服裝設計專業研究生結對設計的40套時裝,學生、設計師與非遺學員聯袂共秀,在「東華活動周」的子活動——「非遺」研培成果動態創演秀上精彩綻放,訴說著傳承與發展的時代佳話。
T臺上,「喜上眉梢啊」系列服裝奪人眼球,其的設計靈感來自黔東南苗族「蝴蝶媽媽」的傳說,設計師將蝴蝶媽媽、花、鳥等苗族紋樣用鎖繡、平繡、纏繡等繡在印花面料上,提升了服裝的立體感。
此外,由藝術設計專業研二學生徐君怡和非遺傳承人黃賢梅、田孟勤、馮時素聯合設計製作的《苗意》系列,以苗族挑花背扇紋樣、銀飾紋樣為靈感來源,傳承人和研究生共同設計苗族銀飾紋樣,將傳統手藝與現代技術相糅合,探索更多呈現可能。通過雷射表面處理技術,把八角紋、蝴蝶媽媽等有苗族代表性紋樣呈現在面料上,加以十字繡、打籽繡等裝飾,讓圖案富有層次感。在雷射標記的基礎上,以鎖繡等完成銀飾紋樣刺繡,再輔以銀飾點綴,使服裝保留了銀飾的靈動感。
「東華活動周」上,「時尚黔風」非遺研培成果靜態展、「本來、外來、未來:國際化視野中的上海非遺研究」學術論壇等活動也同步舉行。活動周將非遺研培與學術研究、學生培養緊密結合,搭建傳統與時尚碰撞的平臺,讓這些歷經千百年傳承的「非遺」瑰寶在當代煥發新的活力和生機。
現場觀眾「秒變」藝術家
VR作畫體驗
「在空氣中作畫」,這不是神筆馬良的童話傳說,也不是大銀幕上科幻大片的場景,在家門口在就可以變成現實。
「太奇妙了,拿起『畫筆』,不用畫紙,在空中畫畫,作品就會呈現在眼前。」現場一位觀眾很驚喜。
在「東華活動周」的「亞洲聯盟超越設計作品展」上,一處融合了新媒體、空間藝術和動態影像的沉浸式VR塗鴉體驗區前排滿了等待體驗的觀眾。戴上VR眼鏡,舞動起手柄,在場觀眾就變身藝術創作者之一,想你所想,創你所創,給予觀者身臨其境的藝術感受。
據了解,本屆「亞洲聯盟超越設計作品展」主題為「亞洲之聲」,在上海、臺北、首爾、曼谷四個城市同步舉行,今年徵集了來自十多個國家852件作品,其中有213件作品在東華活動周展出。
躺在藝術的「大枕頭」上仰望星空
展覽現場
「躺在大草坪上,頭枕著畫滿繽紛插畫的大枕頭,和你的愛人一起數星星!」
這不是做夢,一場名為「D·DREAM」的草坪國際插畫邀請展將夢境變為現實。
本次展覽突破了插畫載體本身和展示空間的束縛,創造性地採用充滿氣的貨櫃防震袋作為畫布進行藝術表達,畫架變成草坪,天花板就是天空,也是藝術家們對於可持續理念的一次致敬。
「讓不同人群共享設計之美,實現可持續時尚的美好生活理想是我們一直以來的追求和不懈努力的方向。」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李俊說。
(以上圖片由東華大學提供)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