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中國網訊】又到了一年的初夏時,傍晚溫暖溼潤的空氣,帶著熟悉的草木茂盛的味道又一次隨著夏天爽朗的風吹開了心中那份關於夏天的記憶。其實,以前腦海中關於夏天的記憶大多和兒時的那些暑假、夥伴、青澀的畫面聯繫在一起。如今,在夏天的記憶相冊,又增添了一頁名叫「上海大學MBA」。
去年此時的我,剛收到上大MBA的錄取通知書,帶著將要回到校園的新鮮勁兒,設想著對於即將到來的MBA學習的期望和目標。而如今,一轉眼這趟學習之旅在內容的進度上已過大半,上完了小半年的基礎課程,只剩下少量的專業課程,和為期一年半的論文撰寫階段。
從面對失去周末閒暇的無奈哀嘆,到如今心中無法掩飾的依依不捨,這其中的變化即是我所體會到的我對上大MBA最直接的愛。
愛從所向,由心而生。
在上大MBA近一年的學習過程中,帶給我了太多觸動,感悟。無論是老師們在課上的名言警句,還是同學們課後暢所欲言的海闊天空,亦或是課後講座帶來的深刻自省以及激情澎湃,都成為了我留戀上大MBA,熱愛上大MBA的理由。
於是,在此我借前沿講座課程撰寫心得的機會,來談一談在這趟重返校園的學習之旅中,我在一次次精彩的講座中的一些所感所思所想所悟。為避免有所遺漏,接下來就按照時間順序來講講對我影響較深的講座的感悟心得。
「Dothe right thing,
and then do the things right!」
第一場講座,是來自臺灣的蔡宗國博士關於4C領導力的。標題中的這句話是蔡博士用來概括職場、人生兩大基本要素的一句話。這句話給我帶來了深刻的感悟,自從離開校園進入工作環境之後,我和周邊的人一樣,似乎都在一直追尋著怎麼去」Do the things right」,在工作中總是以循規蹈矩,遵循公司的規定,並保證工作中沒有出現差錯為最優先的事項,而似乎都忘了去思考,是不是正在」Do the right thing」。
我們大多數人在工作中,兢兢業業,恪守職責,避免出錯並堅信以此下去,做到最快,最準,最好才是通往職業發展的唯一途徑。並且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似乎都覺得領導看不到我的優秀,領導應該對我的優秀表現提出嘉獎。但事實並非如此,蔡博士告訴我們要實現自己的職場規劃,必須要學習以及具備的核心能力是戰略思維,創新思維、快速思維、鑑定思維、不斷學習、多元人脈,其中對我影響較深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戰略思維,在培養戰略思維的方法中,蔡博士指出了,戰略思維需要定期的回顧評估,對於大多數並非領導的我們來說,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有時我們也會提出一些自己的戰略性假設。而大多數時候這些戰略性的假設只是一個偶然的念頭,因為我們手中沒有實際的權利,資源,所以集體和生活的戰略走向並不會一直跟隨者我們突然的念頭而轉變。因為我們忽略了對自己戰略思維,想法的回顧,評估,所以有時我們會覺得「你看我早說過會這樣吧」但卻從來沒有將戰略思維付諸實踐,或者向領導提議讓領導看到你的戰略思維。培養回顧評估戰略思維的習慣,就能幫助我們更好的去獲得戰略思維的能力,從而更有自信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在職場上獲得更多的機會。
其次,是鑑定思維,蔡博士在這裡將一般人翻譯的批判思維(Critical Thinking)描述為「鑑定」的思維。這個說法上的改變,給我帶來的思考是對這個概念的重新認識。這裡所說的要強調培養的能力不同於大家普遍理解的是對於事物能找到不一樣的角度去評判的能力,而是一種經過海量知識的沉澱,對於海量材料能最快把握要害的能力。大多數人對於批判性思維的貫徹僅限於提出問題,而卻往往忽略了這個問題角度是否關鍵,以及是否有解決該問題的方法這兩個最為重要的內容。所以聯繫蔡博士講的最後一個點,不斷學習來看,唯有不斷的沉澱知識,學習,才是所謂批判思維的基礎,不然批判思維只不過是無用,並給自己憑添煩惱的無用之物。
知行合一,管理失敗
在記憶中,給我帶來深刻印象的另一場講座,想必和大多數同學們所選擇的一樣,就是於曉宇教授帶來的「知行合一」主題講座。這場講座聽完之後,其實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於曉宇教授會被稱之為「男神」,講述理論時結合的幽默段子,提出建議時嚴謹縝密的邏輯條理,以及回答解決問題時獨特開闊的視野角度,都讓整場講座都處於一個巨大的具有極強感染力的氣場之中。
也正如這一節的標題「知行合一,管理失敗」,這就是這場講座對我影響最深刻的兩個部分。
於曉宇教授以MBA論文的寫作,選題作為切入點,來告訴我們知識的學習,以及對於知識的應用應直接體現在行為舉止之中,即所謂知行合一。對於我這個嚴重的拖延症患者來說,當時環境下對於「開題」,「論文」這些還比較「遙遠」的字眼並沒有對我產生較大的影響,但曉宇教授對於MBA學習的目的的解讀,使我茅塞頓開。
MBA的學習對於之前的我來說,更像是一個自己託付給自己的任務,聯考的複習準備,直到最後的報名面試入學,等一系列的行為更像是一個以得到碩士學位為目的一份期盼。雖然,先前的我對於知識的學習也是抱有一定的熱情的,但沒有意識到知識以及MBA學習或者說學習這件事情對於自己真正的意義在哪裡。
其實,學習的真正意義並不體現在上課所付出的時間上,也不體現在具體課程上的某個知識點,甚至並不體現在哪一張文憑紙上。雖然我們之中的大多數都是為了得到這樣的一張憑證。
學習的真正意義體現在每個人最內在的主觀意識上,體現在你是否能真正擁有一個Master所應該具備的對於事物的理解,並為之付諸行動的能力上,體現在你能否將不變的知識點以及書本上的文字融合到你變化的不同的各種行為中去。
MBA所體現的真正的意義就是在於,通過學習和知識的理解,是否能真正的掌握髮現問題,分析問題,理解問題,最終解決問題,並提出具體實施措施的能力。
之所以能在各種講座中感受到各位講師們的強大氣場,這其中就是知行合一的能力上所體現出來的差距導致的。而我從中得到的感悟就是,MBA不是一趟定時的學習課程,MBA是一個契機,是一個讓自己能靠近知行合一的一個起點,讓自己能夠更清晰更全面的看待這個世界,並有效的參與,在非常有限的範圍內影響,改變這個世界。
這場講座中,另一部分特別吸引我的就是曉宇教授對於「失敗管理」的研究。其中給我帶來深刻感悟的有這麼幾句「失敗後的應對態度,來源於自我內心的態度」,「人們總是主動尋求自我認知與外部認知的一致性,來尋求幸福感」。這對我的觸動非常的大,雖然曉宇教授在講座中是以創業的失敗作為切入點來闡述這一觀點的,但是在我的生活中也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失敗後,或者經歷並不順遂的一段生活後,我們總是習慣約上三五好友,倒上酒,渴望訴說自己的苦悶,甚至會誇大或者誘導朋友們認為你正經歷著大苦大難。這就正如曉宇老師所說的是一種自我認知和外部認知的一致性的行為過程。這是非常關鍵的,因為當我知道了人們普遍具有這樣一種行為特徵,並且我也經常會發生這樣的行為之後,我就能很好的了解到我自己對於目前事件或者生活的真實態度,並加以控制。
例如,當我在遭遇工作挫折時,如果心中迫切的想向別人表達這有多麼的悲慘時,可能就是我對於這個事件的態度過於悲觀了,因為我正努力想讓別人認知到我的悲慘,以達到自我認知和外部認知的一致性。這就很有效的能在第一時間找到自己心中的問題,並能為自我的心裡調整提供很好的依據和參照。而這在我之後生活上確實也真實的幫助到了我,在別人交談時,我會時刻注意,如果我對於某件事情在一種情緒上傳遞的過多時,則會主動的去調整,最後發現當時的情緒確實處於較為偏激的狀態下,並沒有很好的全面的看待這件事。
感知,感悟,感謝
其實在學院安排的講座中,有太多的感悟,比如對於周杰對於創業,網際網路創新的理解;範教授對於大數據和統計知識的介紹等講座也都能給我帶來很多的感觸。但這些感觸也將深深停留在我的腦海裡,想必在未來的生活中,總有一個時刻,能激起美妙的共鳴。
成年後的我們,為了自己而學習,不為認可和輸贏,而這些滿足也將伴隨在我們日常的工作中,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