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校的擴招,我國高等教育的總量迅速擴大。在這一過程中,高等教育經歷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型。高等教育由「賣方市場」轉入「買方市場」。再加上近年來經濟形勢持續走低,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
面對這一狀況,大學生對就業問題的關注程度也在不斷提高。
畢業在即,大學生普遍對於找工作還是自主創業感到糾結,對於從事什麼行業的工作感到迷茫,對於能否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感到焦慮。
部分大學生對「創業」缺乏信心,認為「擇業」風險較小,更傾向穩定的職業。也有不少大學生認為「創業」是一種理想的選擇,但需要一定的現實條件。還有兩難的,眼瞅就要畢業,糾結是找工作還是創業,拿不定主意,問身邊人誰也說不清,也不知道找誰去問。
大學生普遍缺乏職業規劃,沒有明確的從業目標。很多大學生將職業選擇僅僅看作是專業選擇、工資選擇或機會選擇,而不是選擇適合自己個性和能力的職業。「認識自己」和「認識職業」並將二者結合起來非常重要,但這對於還未開始職業生涯的大學生來說是個挑戰。
自主創業是一種機會,更是一種挑戰。在新的歷史時期,青年人的自主創業的內容既可以是「中國芯」、網際網路,也可以是擦鞋店和「鴨脖子」。但由於大學生缺乏必要的社會經驗,創業的知識和技能還不成熟,缺乏足夠的創業資金和豐富的社會關係,最終創業成功的大學生並不很多。
人們常說:是金子總會發光。但最重要的觀念是,找準自己的定位,金子更要在適合自己的地方發光!當你在選擇別人的時候,別人也在選擇你。心存大志固然應當鼓勵,但不切實際的想法更容易讓人想到四個字:心比天高。看到別人紛紛找到如意的工作,光心裡羨慕解決不了問題。
大學生在擇業時,不應將職業選擇僅僅看作是專業選擇、工資選擇或機會選擇,而應該選擇適合自己個性和能力的職業。
比如,儘管公務員職業的技術性成分對於大學生們來說不構成一個難題,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擔起公務員的社會角色,因為不是所有人都能適應公務員職業所內涵的社會關係和社會規範。
大學生需要更多地了解「職業」,同時還應該更多地了解「職業生涯」。職業生涯的概念給我們的一個啟示是:個人的初始職業對於他後來的職業生涯固然重要,但其它因素,例如教育的獲得、技術的變化、職業的結構或社會結構的變化等,都會對人們的職業生涯產生更為重要的影響。這對於那些初涉職場開始職業生涯的大學生來說同樣適用。
職業生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職業的「成功」很少是畢其功於一役的結果,而是長期有價值的積累再加上機遇的結果。因此,大學生初涉職場選擇職業時,職業適合自身並具有累積性是最重要的。
在高等教育呈日漸普及趨勢的社會裡,當你看到做飯的與吃飯的、開車的與坐車的、賣書的和寫書的、種花的和賞花的、甚至賣老母雞的和賣計算機的「本是同根生」,可能都曾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學子時,你既不要大驚小怪也不要杞人憂天。也許這正是社會平等(教育的平等)和進步的表現。
無論從事什麼職業或行業,關鍵在於你能否在競爭的環境中揚長避短量力而行,並審時度勢因地制宜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從而在為社會提供產品或服務的同時,使自己的價值得以體現,生活得到改善。
觀念決定心態,心態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未來。這一樸素的生活邏輯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的實踐所證實。
因此,我們對自主創業的認識也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裝舊酒,而要真正做到與時俱進。大學生在創業前,應該充分考慮自身的特點,慎重考慮各方面的條件是否具備,正確對待自主創業的成功和失敗,努力加強創業教育和實踐,做一名就業崗位的創造者。
攻讀什麼專業、持有何種文憑、來自哪所學校,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的你,為明天的創業、成才儲蓄了什麼?
很多大學的學生會都會創辦與就業相關的社團,舉辦一些例如創業大賽或求職論壇的活動。到了畢業季,很多學校還會組織校園專場招聘會,各行各業的用人單位都會齊聚校園,向畢業生拋出橄欖枝。
無論擇業,還是創業,都不是憑運氣,最終還是靠實力。而今後的成才,則更是學習、實踐積累的厚積薄發。只有善於利用學校的資源和平臺,平時多思考、多準備,「戰時」才不慌神、心有底。
十七世紀法國著名思想家、數學家笛卡爾說過:「機遇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
一個社會進步的標誌並不僅僅意味著私家車的普及和網際網路的家喻戶曉,它更應該包括社會成員在人生觀、價值觀、婚姻觀、事業觀、人才觀等人文範疇的觀念與思維方式的更新和轉變。
無論面臨怎樣的就業形勢,新時代的大學畢業生都應當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調整對職業和對自我的認知,真正了解自己的需求及優勢,並學會充分利用有效的資源,在實踐中積累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就業競爭力。
相信一個在思想和行動上都有所準備的人,不難遇到就業機會,且定能做出真正適合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