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今天不辣正在帶病休假不想管,但是這個事,它影響到各位的錢包啊!所以不辣必須站出來嘮一嘮!(我懷疑微信爸爸故意整我
![]()
到底什麼事呢?相信很多人已經知道了,就是微信正在灰度測試一個不得了的新功能——【付費訂閱】。
其實這個功能吧,從2016年就開始打磨了。
![]()
2017年,因為網際網路大佬Keso和小馬哥的對話,這個事又被拿出來炒了一波。
![]()
直到今天!2020年了啊盆友們,這個功能終於!開始!灰度測試了!
那麼,隱藏了3年的付費訂閱功能,究竟是什麼?微信為什麼現在才開始付費訂閱?這一功能可能會帶來哪些影響?![]()
所謂付費訂閱功能,就是指運營者可對原創文章的部分或全部內容設置收費,用戶購買文章後才能閱讀全文。
![]()
這個功能,大家應該很熟悉了,微博和知乎之前都出過。微信訂閱號開通這個功能,需要滿足3個條件:註冊超過 3 個月、近 3 個月內無嚴重違規記錄、已發表至少 3 篇原創文章的訂閱號。(跟3槓上了?而且,目前第一批灰度測試,都是個人號。(流下渴望的淚水)定價也不支持自定義,在 1~208 元裡的 35 個價格檔位選擇。訂閱號付費內容支持 iOS 端與安卓端用戶購買,iOS 端通過蘋果 IAP支付,安卓用戶則通過微信支付進行付費。此外,付費文章暫時不支持使用讚賞功能,也不能包月、包年。(你們有錢人要求還真多不辣還發現,付費文章是看不到具體閱讀數據的,當然運營者可以在後臺看。
![]()
據說目前第一批試驗的人,付費轉化率可以達到10%!
![]()
很顯然,為了保護優質的原創內容,維護自己的內容生態。
眾所周知,公眾號的流量紅利已過,瀏覽數據一直在下滑,過去2-3年,公眾號的平均打開率從5%左右降低到3%以下,也就是說,一個100萬粉絲的超級公眾號,推送一條信息,期望閱讀量只有3萬左右。但公眾號的衰落,本質上並不是內容的衰落,只是平臺流量紅利過去之後,優質內容越來越重要,而優質內容產出難度又太大。與此同時,當大量的輕量級用戶開始往短視頻等平臺遷移,留下來的優質用戶就更多了,
這時候做付費,是恰當的時機,能夠通過扶持高質量的內容,豐富變現方式,對抗訂閱號衰落的速度。同時,黃有璨老師認為,這也是由微信訂閱號的算法和本質決定的。在同類產品,例如今日頭條或者網易號上,計算機算法將個性化的內容推送到用戶首頁,
內容的數量和算法的精確度是重點,用戶對平臺產生依賴感,但對於平臺裡的內容生產者是無感的。但微信不同,
微信訂閱號是一款內容驅動的產品,一篇微信圖文想要火爆,它的訂閱者是否認可,它能否被訂閱者轉發到朋友圈、分享到微信群至關重要,整個環節完全依靠內容的質量傳播。
所以,我覺得,藉由微信付費訂閱的上線,微信團隊正是希望,微信訂閱號的運營者能將思路從拉新用戶轉移到貢獻更有價值的內容上來。「微信訂閱號其實選擇了和短視頻完全不同的打法,你可以理解為以前電視和紙媒的差異,電視是輕和娛樂,紙媒則是深度和專業,所以你可以白嫖看電視,但是得花錢買報紙,兩者信息的價值是不同的。」按照內容生產,訂閱號既有PGC也有UGC,它的初衷是做社交化推送內容,限定推送的數量,提升質量。但隨著訂閱號增加,質量參差不齊,閱讀率持續下降,所以出來個尷尬的「置頂」功能。不過,這樣做既沒有帶來效率,也不一定帶來質量。隨著用戶焦點的迷失,運營公眾號的人已經很難獲得粉絲快速增長,用戶也覺得內容太多,用戶的產品體驗也會受到影響。這就是我曾經說過的,內容對於用來說,已經溢出了。 當內容對於用戶來說溢出的話,就需要做內容生產者的分成和分級運營,只有原創標籤還不夠!留給訂閱號的時間不多了!「付費訂閱號」這件事,得趕緊做了!
「讓優質的內容賺到錢,讓一般的內容搞到流量,讓洗稿的人無法生存。」那麼,多想一層,為什麼最終決定做單篇的付費,而不是定製付費專欄呢?1.定製收費專欄相對單篇文章而言,需要花費大量的運營成本,服務、內容質量,都需要進一步跟上,這違背了微信訂閱號已有的生態和邏輯。2.不能普及更多創作者,畢竟用戶的付費能力有限,購買專欄的決策成本也更高,頭部大號必然佔絕對優勢,這違背了前幾天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上提及的「關注長尾小號」;而單篇付費,也能夠刺激一些小作者打磨內容質量。
![]()
首先,對於整個內容生態而言,可能會帶來一些重大變化。微信這樣大體量的內容平臺都開始收費了,有可能推動整個行業的進化,進一步改變用戶白嫖的習慣。對知識付費跟在線教育行業來說,流量轉化的成本會變低,因為全民付費的錨點一下提高了,大家一旦習慣了為一篇文章花錢,再買幾十塊的課程時,也不會感覺非常肉疼。與此同時,十一爸爸也表示:「收費這個動作,對內容本身的要求也更高了,如果創作者可以用高質量的文章變現,那它可能不會再選擇與其它平臺合作,這可能會衝擊到行業;這也倒逼知識付費和在線教育行業去進一步提高質量,
其實就是變相升級了供應鏈。」
第二,對於原創和辨識度高的創作者來說,肯定是重大利好。在內容付費時代,內容分發者的地位會進一步被弱化,內容生產者的中心地位,則將進一步被鞏固。
但是並不是所有原創作者都適合使用這個功能變現,那什麼樣的內容更適合?當收穫>成本時,當然大家最願意付費,看完一篇內容,真能學會一個實用技能,比如如何做內容運營、如何和HR談加薪、如何理財投資,這些技能幫你後置性賺錢,用戶自然願意付費。當代人時間有限,所以有了速食快餐,有了拆書稿,有了知識付費行業的火爆,有了3分鐘帶你看完一部電影,那麼如果能用一篇文章,快速壓縮已知的經典內容,當然也是可以收費的。大家沒有忘記分答當初時怎麼一夜爆火的吧?王思聰等大咖收費回答問題,用戶問了不少隱私八卦;範冰冰弟弟當初在微博發了個付費照片,一夜賺了480萬;現在的追星圈,還有粉絲常常會在閒魚上買關於明星的「一手大瓜」!不用說,這些內容的收費模式已然被驗證,放在微信平臺上當然也是可行的,只是大號需要衡量已有平臺的粉絲遷移到微信的成本,但不可否認的是,比起在其它App付費閱讀,在微信閱讀的便利性可能會更高,號主觸達粉絲的機率也更高。知名IT評論人keso(對就是上面和小馬哥對話的keso)也認為:「付費功能只是增加一個選項,真正的使用者不會很多。付費閱讀會讓訂閱號變得複雜。不以影響力為主要追求的作者比較適合付費功能,如心理諮詢、情感顧問、育兒經驗等。只要是以影響力獲取為主要目的的,都不適合付費閱讀。」
第三,內容生產者與其他付費平臺間的合作方式也可能發生變化:1.內容生產者當前影響力足夠大,我靠自己的影響力已經可以通過「付費訂閱」直接實現變現了,不稀得跟其他平臺合作;2.內容生產者的內容生產能力很好,但當前影響力還不太夠,屬於優質潛力股,這時他們還是比較有興趣藉助平臺的售賣能力去變現的,但假如1-2年後,他們的影響力已經慢慢積累了起來,用戶也足夠認可他們了,這時會發生什麼呢?是的,他們會選擇出走,就像你曾經很熟悉的羅振宇與申音之間的故事一樣;3.內容生產者的影響力和內容能力都一般般,這時候雖然他們有較強意願與平臺合作,但平臺估計也看不上他們。也許,只有你本身已經在一個領域內是一個足夠有號召力的大V,你來藉助影響力幫助其他中小V去變現,這樣的模式還能玩上一段時間;
又或者是說,平臺本身提供的不止是單一的流量導入,還包括了一些較重的服務,這樣也足以讓內容生產者們對平臺形成依賴。舉例說,隨意開下腦洞,一群人付費訂閱了我寫的一個運營專欄,假如有個平臺能夠幫我去在訂閱用戶中間組織一些討論、互動、社群活動這樣的增值服務,我覺得這些東西是能夠吸引到我願意去跟他們合作的。其實,可能不止是內容,在所有的領域內,如果近來想要有所突破,「平臺」可能都已經不是最好的選擇,相反,
「服務」和以個人為中心的「垂直領域IP」可能會更實在。![]()
第四,與優質內容生產者形成對比的是,隨著「付費訂閱」的上線,在微信內容生態中最早一批發家的大量「營銷號」,生存空間可能會被進一步打壓。黃有璨老師認為,以往,這些號的興起可能依靠的是內容的分發,但一旦本身就可以「變現」之後,可能有更多內容生產者會更願意把自己的優質內容作為變現方式來看待,以及,更多人可能會在意的,是一個號的「內容獨特性」,從而,只做分發的營銷號們在內容來源和用戶識別度兩方面都會遭遇巨大的挑戰。以及,按照我們前面提到的,如果讓用戶們通過「付費」來斷舍離掉一部分不值得佔據自己時間精力去關注的號,我相信那些營銷號們也會是首當其衝的,即便他們此前確實流量很大已經坐擁了幾百萬粉絲。微信推出「付費訂閱」,就是要凸顯真正優質內容的價值。
最後,對於普通用戶來說,一方面降低了信息篩選的成本,一方面也會影響到錢包的飽滿度。在信息嚴重泛濫過載的今天,我們的注意力和時間嚴重稀缺,為內容付費,就是在用金錢成本,強迫自己選擇,我們選擇接收哪些內容,也選擇不看哪些內容。
在群內交流這個問題時,不少盆(qiong)友(ren)表示:連載可以接受,單篇就不買了,意義不大,現在同質化內容太多了!最難搞的是,某魚上十塊錢包月,還買一送一,誰還想花錢看單篇?
1993年,田溯寧和丁健搞「亞信日報」,企圖用新聞內容收費,失敗告終,他稱
「這兩個人可能是第一批了解到中國人不願意為了網際網路內容付費的人」。現在,27年過去了,內容付費越來越普及,如今的你們,
會願意為了微信文章而付費嗎?有啟發就點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