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接上篇,「布衣小童」裡的育兒智慧,初步可以概括為五點:其一是「珍視童真」,其二是「無私的愛」。下面繼續寫三四五:
其三,耐心陪伴。
對於城鄉父母來說,越來越快節奏的生活,使我們似乎越來越沒時間陪孩子。在偶爾的一點空閒裡,大家卻習慣於拿起手機,獨享一個人的「快樂」。
尤其對於城市家長來說,更希望孩子將大把時間投入到學習上,洗衣服、做飯、打掃衛生等曾經兒童的一些基本的勞動鍛鍊已經幾乎完全被家長「代勞」了。「布衣小童」卻不這樣,小歐是特別熱愛勞動的孩子,而且家長給了他充分的自由去探索勞動的樂趣。
在2020年春天的一期視頻中,小歐幫助爺爺和媽媽搬麻山藥。為了把活兒幹得又快又好,在這期視頻當中,小歐發明了四五種搬法,期間爺爺和媽媽並沒有橫加幹涉,而是耐心地給予他嘗試的機會:他或者兩個箱子一起搬,或者用肩膀背,或者用繩子拎,再或者用雙手推……孩子在勞動的過程中,充分釋放了創造力!這得益於家長耐心給予孩子充分的勞動自由,並給他充足的時間,耐心地讓他去嘗試和探索。讓孩子放手去試,這或許是耐心陪伴孩子的最高智慧。
其四,平等相處。
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曾經寫過一首字字懇切、發人深省的《你的子女其實不是你的》,他強調了孩子的獨立性及平等的尊嚴。這首詩裡的詞句被廣泛傳播和引用,但對於絕大多數家長來說,對孩子的平等觀念往往停留在思想層面,現實中更容易長官意識泛濫或者「甩手掌柜」扎堆。
於是,社會上出現了太多的虎爸虎媽,或者無視孩子內心健康與實際需求的「雲父母」。孩子成為嚴加管控或放任自流的對象,這又何談平等?
「布衣小童」對如何平等對待孩子,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歐爸和小歐有一個「每周談話」,父子二人一問一答,妙不可言。在看似尋常的問答裡,蘊藏著父親對兒子細緻入微、潤物無聲、因勢利導的育兒智慧。每次談話,先由爸爸發問,細緻了解小歐本周的生活學習經歷、所得所悟、困難困惑等,還要檢查小歐本周的計劃完成情況。當然,歐爸也會接受小歐提出的合理要求,不合理的要求會被當場拒絕,並講清楚理由。比如小歐想買新文具盒,歐爸循循善誘,告訴孩子不要有攀比之心,真正該跟大家比的是學習、節儉、樂於助人等,而不是誰的文具盒更高級。每周歐爸也要完成小歐布置的任務,比如買三格紙,並要接受兒子的檢查。
父子二人,無論對話,還是行動上彼此的要求,都是平等的,歐爸對小歐有充分的尊重,小歐對爸爸也有充分的信賴,這才是和諧健康的親子關係的理想模式。
家長朋友們,和孩子的「每周談話」,太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了!
「布衣小童」裡親子的平等相處,還表現在對孩子疑問的耐心解答上。有一次小歐和爺爺一起背大糞,他像個小哲學家一樣向爺爺發問,什麼樣的生活才算有意思呢?爺爺作為一位沒有上過學的老農民,並沒有迴避問題,而是思考之後給出了真理般的答案,他說好生活就是有奔頭兒的生活。小歐同學類似的疑問非常多,無論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每次都會給予耐心的、儘可能科學全面的答覆。這也促使小歐不斷發問、不斷思考,他對世界、對人生的認知遠遠超過了同齡孩子。比如,當他和爺爺賞遊海棠花時,突然有了對「有意思生活」的自己的感悟,他說,「人活著就得高高興興的活著,這樣才活著更有意思嘞」。歐寶儼然一個早慧的小哲人!
這得益於家長對歐寶提問的耐心解答和對他勤學善問的悉心鼓勵上。家長對孩子所付出的耐心與真誠,勢必成為激勵孩子前行的巨大動力和長久的力量源泉。
其五,充分信任。這一點主要想寫二寶家庭的孩子教育問題。如何去處理好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這裡面學問很大。「布衣小童」給出了我們很多值得借鑑的寶貴經驗。
各位朋友,限於篇幅以及正值做晚飯時間,這個第五我想留作單篇來寫。我也是兩個孩子的家長,對二寶家庭的孩子教育問題也有很多體會和想法想與大家交流探討,讓我們明天再來一起學習「布衣小童」二寶家庭的育兒智慧吧!謝謝大家。
(聲明:文中圖片來自於頭條號「布衣小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