臻順赴美說:各種活動/實習,只屬於名校申請並獲得錄取的一個小環節而已!獨木不成林!
想要獲得美國名校錄取/獎學金,請滿足如下條件先:
1--標化成績(託福(TOEFL)\雅思(IELTS)SAT(SAT1 &SAT2)\ ACTAP\IB;
2--學術成績(因為美國的高中是四年制的,所以在申請美國的本科時,大學通常會要求9-12年級(國內初三到高三)的成績單。)
3--校內外活動(學術活動、課外實習、調查、競賽……);與學習能力一樣,招生委員會可以從你對課外活動和其他個人能力的描述中,了解到你的個人品性。
且根據未來本課申請的方面,活動也隨著調整為文體、理工、公益方面。 比如文體方面,可以考慮的有無人機設計大賽。
4--文書(所謂的RL 、PS、ESSAY、CV等)
5--推薦信(通過別人之口展示:申請人在其他申請材料中所呈現出來的各種品質,並且體現申請人的人際交往、社會影響力);
6--面試表現(不同的學校差別很大,有些學校面試是必須的,有些學校則可以不用通過面試直接錄取,想進名校的申請者還是要儘早做準備 。)
綜上所述,一個學生的各種素質、品德、眼界、思維、見識都得通過文書(RL PS ESSAY等形式)結合面試的提問+錄取委的討論之後,給與一個綜合定性:某申請人是優秀的,合乎某校錄取標準。
因此:獨木不成林。實習活動貢獻有限,活動背後的人性與特質,需要文書賦予它無二的靈魂!
實習活動不是越高端(自認為的高端)越好:
1-北上廣名企甚至(名號上說)美國華爾街、加州矽谷等科技機構的實習。2-實習也不是越海外越好(一來就是非洲援助、保護肯亞大象、緬甸支教);3-說領導力馬上就是模擬聯合國、某社團;4-說創新力馬上又是機器人設計大賽;5-說數學就是 區塊鏈訓練營 或者人工智慧。。。
噱頭大於實際;這是典型的國人心理:求大、求名!與土豪只求貴不求好 如出一轍。。。
實際的建議是:
1、根據自己的學科愛好,開展(實實在在的)有含金量的閱讀、課程學習、討論、講座、企業機構實習(不要名氣都行)。2、活動的數量足夠;級別遞進;活動之間相互貫通;目標清晰、有主線;最大程度凸顯個人特色;有重點、有持續性、與學習安排相協調
我的三位分別獲得英國 UCL 、 紐大阿布達比(全獎)、哥倫比亞學生(半獎),最高規格的活動分別是:中國聯通貴州分公司實習、自己編程解決一個銀行的小問題、華為公司的實習。。。
並且都是免費參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