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力的分解的原理,能夠體會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之間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矢量的分解和合成,探究出力的分解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利用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鍛鍊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力的分解的探究過程及與力的合成的關係。
【難點】
應用力的分解的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科學探究法、討論、講授等
四、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導入
先在課上播放一些合力和分力分別作用物體,而物體的作用效果相同的物體的運動的視頻,讓學生整體有歌感知,其次採用溫故知新的方式進行引導。上節課學習了力的合成,首先讓學生回憶一下力的合成的內容,以及利用橡皮筋探究的實驗過程,思考問題:
兩個力的作用效果等效於一個彈簧的拉力,即將兩個力進行合成,得到合力,那麼反過來,如果已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兩個分力的方向,那麼,如何確定兩個分力的大小呢?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力的分解。
環節二:新課探究
1.利用多媒體展示:拖拉機拉耙沿水平方向前進
讓學生思考耙受力情況是如何的,可知耙除了受重力和阻力之外,還受到繩子的拉力,學生根據已學的知識,可知重力和阻力的合力大小就等於繩子的拉力,這是用力的合成的思想,此時教師提出問題:
如果想要將重力看成是分別抵消重力和阻力方向,該如何做呢?
引導學生思考,按照作用效果,找到繩子的拉力的兩個分力,並且方向分別再水平和豎直方向。
2.引導學生:在找到合力的兩個分力的過程,即為力的分解,而等效的兩個力即為合力的分力。明確了力的分解的概念之後,再學生根據概念將耙所受的繩的拉力進行力的分解,並引導學生使用平行四邊形定則和三角形法則進行分解,加深其理解。
3.讓學生總結一下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的區別和聯繫,教師進行適時地引導,最後得出結論並強調:力的分解是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
環節三:鞏固練習
1.設置一些基礎性的練習,如給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一個分力的方向和大小,能否確定另一個力呢?如果給出的是兩個分力的方向呢?讓學生深刻感受合力和分力的關係。
2.舉出生活中的一些實例進行分析並嘗試用力的分解的知識進行說明。
環節四:小結作業
老師進行總結,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的區別和聯繫—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並說明其遵循的規則都是平行四邊形法則(三角形法則)。
下課讓學生思考,力的合成與分解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應用,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
五、板書設計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教師資格面試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