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上任當天美方送武器報價書 臺方在軍事預算通過前籤字

2020-12-12 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 綜合】據臺灣「中時電子報」11月2日報導,臺灣「國防部」向美國採購「密集陣」近防炮(臺方稱「方陣快炮」)武器案引發爭議。「國防部」在預算案尚未通過「立法院」審核之前,就提前與美方籤訂報價書,引發「立委」不滿。

一位臺灣軍方將領證實,美方是在5月20日蔡英文上任當天,將報價書發給臺方;他強調,這是剛好巧合,外界無須過多聯想。但有軍方官員私下認為,美方選在520這個時間並不合適。

臺灣「國防部」1日回應,提前籤報價書是因為集體議價可以省下12億新臺幣,不過籤訂過程的確有必要檢討,應先告知「立法院」,今後操作上會更周密。

臺灣「磐石軍艦」艦橋前方配置的MK15方陣快炮/來源:中時電子報

國民黨「立委」馬文君11月1日表示,美方是在5月20日「新舊政府」交接當天,也是蔡英文「總統」與「國防部長」馮世寬就職第一天,送出發價書;軍方在7月20日籤字,前後約兩個月。馬文君稱,她在「國防委員會」這麼長時間,從未見過這種事,「立法院」還沒有通過預算,就答應美國籤發價書了。這個惡例不可以開,也沒有民主國家會這麼做。馬文君還指出,海軍沒有這個權責,一定是報告「國防部長」與「總統」後才籤字的。

據臺「國防部」稱,美國曾向臺灣出售過「密集陣」近防炮,去年底正式宣布批准出售新款「密集陣」近防炮給臺灣海軍,「國防部」接下此案;臺灣海軍今年也開始編列新臺幣101億的採購預算。

「國防部」發言人陳中吉1日表示,提前籤訂發價書的原因是為了與美軍和其他盟國一起合購,因為集體議價,所以替臺灣節省新臺幣12億元;不過,籤訂過程的確有必要檢討,應該先告知「立法院」,未來在操作程序上會更加周密。

臺灣海軍官員則強調,發價書上有但書,就是必須等到臺灣「立法院」通過預算才生效;如果預算被否決,除了行政費之外,就不必付錢給美方。該海軍官員也表示,此前未能提前與「立委」說明情況導致誤會,確實是承辦人員的疏失,讓好事變成壞事。

10月31日,「立法院」開始審「國防預算」機密部分,但尚未審到「密集陣」近防炮採購案;有「立委」主張該部分預算凍結,民進黨「立委」則認為程序有錯,但會支持通過。

外界也質疑海軍使用「密集陣」近防炮已達30年,為何急著要買?海軍官員指出,「密集陣」近防炮經過多年發展,前後期的性能已有很大差異。這次要增購的屬於最新的Block 1B批次,特色是加強反應速度與殺傷力,可以迎戰超音速反艦飛彈,另外也有手動模式,可以當成一般快炮使用,攻擊水面目標。

「團購」享折扣?美方別有用心

對此,「中時電子報」11月2日刊發評論稱,海軍「團購」「密集陣」近防炮,美方雖大方給了12億的折扣優惠,卻選在520「新舊政府」交接當天送來報價書,真是別有用心;而海軍「先斬後奏」的處置,更有「欺生」之嫌,讓剛上任的「三軍統帥」與「國防部長」,只能背書,別無選擇。

文章認為,從某個角度說,美方是把「密集陣」近防炮的優惠,當做一個禮物送給新政府。民進黨親美,對軍售重視程度自是不在話下,剛好美軍與其他國家也要買,於是美方順水做個人情,讓臺灣也參加「團購」,就在新政府就職首日,送上報價書。520就職日就有軍售案打折,是以往不曾有過的事,算是很大的面子。

然而,臺美軍售行之有年,程序怎麼走,美方摸得一清二楚。美方更知,臺灣想拿這筆軍售折扣,就不能等到年底「立法院」點頭通過預算。果然,軍方決定不等,7月就籤了字。

文章還分析,美方人士了解如果「國會」不同意,行政部門怎向他國買賣武器?美方是用12億當誘餌,來測試新政府是否也像馬政府一樣,不管給的是不是臺灣需要的武器裝備,都會照單全收。悲哀的是,新政府過關了。

此外,海軍心理最清楚,「密集陣」近防炮不是什麼困難的軍購項目,只要開口,美方就會賣,就算不參加「團購」,等到年底預算通過,美方一樣打折;然而,海軍卻是讓剛上任的「三軍統帥」與「國防部長」跳下來背書,這就是「欺生」。

文章稱,美方給的並不是報價書,而是最後通牒。軍方不惜背個藐視「國會」的罵名,也要畫押,這真是著了美方的道。

蔡英文視察臺灣海軍艦艇/資料圖

臺灣防務部門預算案

據臺灣「中央社」稱,海軍這次新購13門「密集陣」近防炮,以及將8門舊式Block1型升級至Block1B;另外加上兩艘「佩裡級」上各有一門Block1B,以及現有「左營艦」(DDG-1803)上唯一的一門,總計「國軍」未來將擁有24門新款「密集陣」近防炮。

此前據華夏經緯網援引臺灣媒體9月消息,根據臺灣防務部門2017年公開預算書,臺灣海軍2017年度開始執行的採購案共有8項,包括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沱江艦量產、可攜式短程防空飛彈、快速布雷艇、新一代飛彈護衛艦第一階段合約設計計劃、新購BLOCK1B「密集陣」近防炮計劃、浮船塢新建計劃、飛彈發射車等,總經費達520億餘元(新臺幣,下同),明年編列預算約32億餘元。

預算書指出,快速布雷艇總經費9億餘元,分5年執行,2017年度編列3382萬元;可攜式短程防空飛彈計劃總經費60.9億餘元,分4年執行,2017年度編列13億元;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沱江艦),總經費144億餘元,分9年執行,2017年度編列5100萬元

新一代飛彈護衛艦第一階段合約設計計劃總經費4905萬元,2017年度編列2452萬元;新購BLOCK1B「密集陣」近防炮計劃總經費101億餘元,分9年執行,106年度編列3億餘元;飛彈發射車總經費136億餘元,分7年執行,2017年度編列1.9億。

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第二階段原型艦籌建計劃總經費62億元,分5年執行,2017年度編列13億元;浮船塢新建計劃總經費7億餘元,分3年執行,2017年度編列386萬元。臺灣海軍8項新購裝備總經費約520億餘元,第一年編列預算僅32億元。

據報導,臺灣防務部門2017年度各軍種在一般裝備的編列預算,臺灣陸軍有133.8億元,臺灣海軍127.4億元,臺灣空軍162.1億元,此外,防空飛彈指揮部包含「愛國者二型」性能提升、採購「愛國者三型」計劃、天弓飛彈系統等,預算達269億元。

(觀察者網綜合臺灣「中時電子報」、臺灣「中央社」、華夏經緯網等)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蔡英文告知美方:臺灣將擴大軍事預算規模
    蔡英文23日接見美國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訪問團,強調臺灣地區必須加強自我防衛能力和促進防務安全產業發展,因此未來將持續擴大軍事預算規模、加強軍事訓練和提升臺軍士氣。     蔡英文表示,臺美關係持續穩定,且雙方關係緊密。
  • 蔡英文要增軍費買「重大武器」臺網友怒斥:攪亂臺灣!
    海外網12月7日電 蔡英文7日公開感謝美國政府的對臺軍售,還稱未來會再增加軍事預算,採購「重大武器」。對此,臺灣民眾斥道,這簡直是在「攪亂臺灣」,「老是在做無助於經濟的政策,看不到臺灣的真實狀況」,「臺獨」集團買多少武器都只是壯膽而已。
  • 港媒分析蔡英文的軍事戰略
    知情人士透露,蔡英文曾向「國防部長」馮世寬提出過四個戰略原則:一是「國防自主」;二是由以前的「有什麼,打什麼」,改成「打什麼,有什麼」;三是不準美方幹擾;四是與各方學者座談,不能閉門造車。其中,不準美方幹擾有兩層含義:一是美方認為大陸對臺動武,最可能採取封鎖方式;二是兩岸若爆發軍事衝突,防衛作戰的準備應是設定美軍不會也不可能軍事介入,換言之,沒有臺美聯合作戰這種事。
  • 美議員再施壓川普對臺軍售 蔡英文急忙發推感謝
    蔡英文也急忙「抱大腿」,今天(26日)在推特附上美議員的聯名信函並發文,稱「感謝美國議員對臺軍售和臺灣自我防衛能力上的支持」。包括聯邦參院軍事委員會主席馬侃在內,共8位聯邦參議員23日聯名致函給川普要求對臺軍售。
  • 蔡英文又當冤大頭!天價求購美戰機被批:吸乾血汗錢
    來源:北京日報蔡英文當局欲天價求購美國戰機,再次引發眾怒。據臺媒報導,臺當局已向美國提出購買66架F-16V戰機的採購要求。至於價格,此前傳出美方報價4000億元新臺幣,臺當局則希望壓在3000億元新臺幣以下。
  • 「臺灣保證法」通過,蔡英文「炮灰」身份坐實
    雖是美國法案,其中卻包括一項「臺灣保證法」,其實質主要是將美方對臺軍售常態化,將支持臺灣參加國際組織,這對於中國大陸、臺灣地區、美國三者之間的關係都有很大的影響。相關專家表示,這則法案的根本受益者還是美國。自川普上任以來,對臺兜售軍事武器就已成為常態,四年總共進行了11次,民進黨當局上臺至今在購買美國軍事武器方面花費了大概200億美元。
  • 美國大選後首次軍售 臺美同陣線政治意義大於防務考慮
    至於酈英傑為何說有52億美元,張哲平說,臺美會計年度不同,美方說的應是包括年度訓練與作業維持費,例如,空軍在美國路克基地訓練飛行員,1年經費就要5億餘美元,而且要美國國會同意。    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即將在明年1月20日上任,江啟臣詢問,美國政權轉換對軍售是否有影響?張哲平明確表示,美方已經同意的軍售案,不會改變。
  • 川普將趕在選前宣布軍售臺灣800億魚叉飛彈大單 蔡英文吃得下?
    (摘自Boeing Defense推特) 臺當局「駐美代表」蕭美琴日前向美國智庫透露,臺灣正與美國磋商,採購「岸防巡航飛彈系統」(CDCM,即一般通稱的岸置魚叉飛彈),防範「大陸可能發動的攻擊」。據臺灣軍方消息,臺軍向美國採購岸置魚叉飛彈軍售案,美方可望於11月總統大選前宣布。
  • 屢被「洩密」,美方懷疑臺方有「內鬼」,說好的美臺互信呢?
    儘管臺灣外事部門與軍事單位均未證實,但稍後推特上數個軍事觀察網站不約而同發出一架編號US Navy C-37A的美國海軍行政專機降落松山機場的消息,證實了此事。 事後有關方面證實,搭乘此架專機訪臺的美國官員實為美國海軍亞太情報總指揮官史達曼,他率領近10人的團隊在臺灣短暫停留了3天2夜。
  • 蔡英文高興早了!美國又給臺灣送「催命符」,國防部雷霆警告響起
    蔡英文上臺以來,大肆對美軍購,妄圖倚美謀「獨」,以武拒統。根據相關統計,民進黨當局不斷增加對美軍購預算,近四年來對美軍購總額高達180.5億美元。美方也逐漸從過去只賣「防禦性」武器,轉變為開始出售「進攻性」武器,其中包括F-16V戰機、MK-48重型魚雷、MQ-9無人機等進攻性武器裝備,嚴重危害臺海地區穩定,推高了臺海地區風險。
  • 臺當局熱盼美方提升軍事交流層級 被諷緣木求魚
    記者 崔明軒 郭媛丹 吳志偉 李俊峰  雖然島內媒體紛紛報導,美方將進一步提升臺美軍事交流的層級,但美國媒體對2017年國防預算即使有報導,焦點也多集中在各項預算的增減上,幾乎沒有美媒提到法案中關於臺美交流層級變化的內容。  美國海軍軍事研究所網站11月30日發表文章稱,本周一些美國退役將軍在某智庫進行了一場關於中國軍力的討論。
  • 臺媒揭美對臺軍售「潛規則」:美方開價後一毛不減
    參考消息網12月8日報導 據臺灣《中國時報》12月7日報導,臺當局防務機構日前首度鬆口,「鳳展項目」共追加兩次預算,達300餘億元新臺幣(1元新臺幣約合0.23元人民幣——本網注),因美方最初報價較高,臺當局預算不足,所以先買核心部分,再編列預算追加,這驗證了所謂美國對臺軍售有「潛規則」,美方只要報了價,就沒得談
  • 俠客島談美對臺軍售:臺灣「大選前」,美國賣武器啥意思?
    【編者按】12月16日,美國政府宣布向臺灣出售總額約18.3億美元的武器裝備。當天,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奉命召見美國駐華使館臨時代辦李凱安,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12月17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微信公號「俠客島」刊文《臺灣「大選前」,美國賣武器啥意思?》。
  • 歐巴馬下臺前再一次神助攻:蔡英文末日到來
    美國眾議院2日通過2017年預算案,首度正式將美臺資深軍事將領與官員交流章節寫入。大陸對此表示嚴重關切,外交部發言人稱,中方堅決反對美臺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和軍事聯繫,這一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美國「不要開歷史倒車,以免損害中美關係大局」。
  • 美向臺強賣F16新雷達 臺軍成武器試驗小白鼠
    在美國改變態度宣布考慮向臺出售F-16C/D戰機後,究竟是購買全新的66架F-16C/D戰機,還是將現有的145架F-16A/B戰機性能提升到與前者相當的水平,島內對此爭議不斷。據臺灣今日新聞網5月6日報導,臺空軍已收到美方的F-16A/B升級項目報價書,但美國《防務新聞》則披露,為購買新的F-16C/D,經費有限的臺灣「可能擱置F-16A/B升級」。
  • 蔡英文沾沾自喜:美方讓臺民眾感受到「美國挺你」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因與舉世矚目的新加坡「特金會」撞期,「美在臺協會」(AIT)臺北新館於6月12日低調落成。第二天,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便接見了AIT主席莫健。她在致辭中頗為沾沾自喜地稱,面對中國大陸的「打壓」,感謝美國對臺灣的支持,讓臺民眾感受到「美國挺你」。
  • 三部門密集回應美售臺武器 蔡英文的「小九九」被拆穿
    近日,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就美國售臺武器發表談話。吳謙措辭嚴厲,要求美國立即撤銷有關對臺軍售項目,停止售臺武器和美臺軍事聯繫。在4月24日舉行的國臺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馬曉光同樣強調:「堅決反對美售臺武器,堅決反對美國與臺灣地區進行任何形式的軍事聯繫」。
  • 蓬佩奧宣布高官將訪臺,外交部:美方將為其錯誤行為付出沉重代價
    【環球時報記者 李俊峰 任重 】事先高調宣揚的美臺政治軍事對話7日在一片神秘氣氛中收場。臺「外交部長」吳釗燮7日上午在「行政院會」後的記者會上表示,對話當天已「順利完成」,至於細節,包括時間、地點,談了什麼事,不便透露。
  • 蔡英文想以武謀「獨」?做夢!美臺敲定F-16軍售,中方給美指條明路
    針對這項軍售案,趙立堅回應稱,中方敦促美方"停止售臺武器和美臺軍事聯繫"。 2019年8月美方對外宣布通過這項對臺軍售案後,臺防務部門在去年年底前就籤好了發價書,臺立法機構也批准了這項特別預算。
  • 蔡英文想把臺軍引向何方:或重新強調「嚇阻」
    當前,雖然蔡英文領銜的民進黨還沒有按照臺灣相關「法案」的要求,提出新版《四年防務總檢討》,並確定新的戰略規劃,但從蔡英文在民進黨重要智庫 「新境界文教基金會」任職時,所公布的「『國防政策』藍皮書」相關內容,及上任後密集視察部隊、頒布訓令講話等一系列動作看,臺灣未來的軍事戰略構想和臺軍建設發展方向已初見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