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發地的重啟,蔬菜交易已經全面恢復正常,北京各大商超的貨架上,蔬菜種類也更加豐富。不過,記者注意到,有機蔬菜的銷售貨架並沒有明顯回溫,甚至有些一度「斷供」的有機蔬菜專櫃,依然沒有完全恢復。有機蔬菜的市場有限,動輒每斤20元以上的價格,背後是高昂的成本費用以及難以盈利的種植模式。與此同時,關於有機農業的爭議、觀點分歧也越來越多。因此,有專家建議,為了促進和保護有機農業的發展,當前亟須出臺一部專門的法律。
因為客戶少,徐增生的農場裡大部分都種了玉米。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有機蔬菜銷售仍未恢復
北京昌平一家農場裡,徐增生巡視著農場裡的一個個蔬菜大棚。210畝的農場中,大部分土地種著鮮花和玉米,蔬菜只有一小部分。
雖然從事有機種植8年,但這個會員制的農場裡只有220個會員,只要很小的一片土地就能滿足會員們的需求,剩下的大部分地方都種著玉米。
徐增生的農場並沒有受到疫情的影響,會員制的銷售模式,使得農場蔬菜在整個疫情期間都保持著穩定的供應。但他也表示,目前無力擴張會員,只能保持現狀。
徐增生是2012年開始經營這家農場的,5個合伙人一起投資,最初只規劃供給100個會員的規模,到2016年才又增加了120個會員。農場使用有機種植的生產方式,除了北京的蔬菜種植基地之外,在外地還有水稻種植基地和養殖基地。
「我們的目標一開始就是盈虧平衡,但這很難達到,事實上一直在虧」,徐增生的農場中,種植、管理、運輸、配送,整個生產和供應鏈條完全自己負責,這讓他們的生產成本更高,但並不意味著價格也更高,「有機蔬菜普遍的價格在20元每斤左右,有機大米也是如此,我們的成本確實很高,但也要考慮到客戶的消費心理,我們不敢把價格定得太貴,怕會失去客戶」。
有機農場裡種的玉米。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另外一家生產有機蔬菜的農場負責人也表示,「有機蔬菜銷售的情況今年一直比較低迷」。這家農場主要在各大商超銷售,「差不多能少一半」,該負責人說。
近日,記者隨機探訪了北京一些大中型商超。在豐臺區一家中型超市銷售蔬菜的區域,新京報記者看到,各種時令蔬果堆在貨架上,以往包裝精美、價格高昂的有機蔬菜,並沒有出現在貨架上。隨著供給逐步恢復,以及普通菜品的不斷豐富,消費者對有機蔬菜的熱情也在逐漸消退。一位售貨員告訴記者,今年以來,綠色、有機蔬菜銷售量很少,所以後來超市就不進貨了。
另外一家大型超市中,雖然仍有有機蔬菜銷售,但售貨員表示,今年的銷售量確實比以往少了。
有機蔬菜貴在哪裡?
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對有機的認識,更多來自市場上那些包裝精美、價格高昂的農產品。
有機農產品為什麼這麼貴?
幾位受訪者為記者算了一筆帳,徐增生介紹,「首先,有機種植,是不能使用任何化學投入品的,即不用化肥、農藥、激素等。這也就意味著,有機作物的產量要遠低於常規作物,以小油菜為例,一畝地小油菜,常規種植的情況下,畝產可以達到4000斤左右,但有機種植能達到2000斤就不錯了。一般情況下,產量減半是正常現象。其次,不能使用農藥,意味著抗風險能力更低,蟲害的損失尚可以承受,但如果生病,就只能全部鏟掉重種。另外,有機種植的人工成本更高,比如鋤草,常規種植用除草劑即可,但有機種植不能用農藥,只能用人工鋤草。以蔬菜為例,有機種植的成本至少是常規種植的4倍」。
有機種植成本很難降下來。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另外一位從事有機種植多年的企業負責人也表示,為了應對有機種植更高的風險,種植者會採用一系列複雜的田間管理方式,比如對水肥、土壤、環境等方面的管理減少作物受到病蟲害影響的機率,同時儘可能提高有機作物的產量,這也極大地提高了成本。他還表示,「有機農產品的成本,普遍在常規農產品的4倍左右,有時候還會更高」。
種植者正面臨轉型
有機種植的困境,其實早已經出現。
在我國,有機農業興起於上世紀90年代,主要集中在有機種植領域,養殖領域進行有機生產的較少。
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局的數據顯示,到2018年,我國獲得有機認證的種植面積為410.8萬公頃,總產量1335.6萬噸,畜禽類產量518.2萬噸,此外還有少量水產、加工產品等,當年全部有機產品銷售額為631.47億元。
相對於總額超過4萬億元的農產品市場,僅有600多億的市場顯然微不足道。
而且,在這個新興領域,相應的規則並不健全,致使有機種植領域負面事件頻發,今年年初,著名的有機種植品牌多利農莊,一度陷入欠薪風波,其網店也出現「無貨可售」的窘境。更早的時候,同樣知名的有機種植企業湖西島,也陷入了欠薪、欠租的風波中。
北京知名的種植企業天安農業執行董事林源在接受新京報記者的採訪時也表示,「從純種植的角度看,有機種植的盈利確實非常困難」。天安農業在北京懷柔有200畝有機種植基地,在張家口也有200畝有機種植基地,此外還有合作的有機農場,但他表示,「有機種植方面一直都在虧損,銷售方面尚有微利,兩邊綜合,可以勉強持平」。
有機種植也是未來的趨勢。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林源認為,有機種植仍是未來的趨勢之一,但目前確實面臨許多困境,「技術、渠道、規模等,都制約著有機種植的發展。在未來,通過技術的改進和提升,在純種植上,是有可能實現盈虧平衡的,但目前看來,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他說。
相對於規模化種植的企業,中小種植者面臨的風險更大,陸續有些有機種植者正在考慮轉型或已經轉型。
一家從事有機種植多年的農場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家農場近年來一直在減少有機種植的面積,大部分原本種植有機蔬菜的土地,已經轉為種植常規蔬菜,僅留下一小部分有機種植的作物,「20多塊錢一斤的蔬菜,消費市場畢竟很小,大多數人不會選擇購買,所以經營一直很困難」。
市場亂象亟待規範
有機種植的生產模式誕生於歐洲,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任大鵬介紹,「它最初是一個環保概念,是和化學農業相對的,是一種環境友好型的農業發展方式。但後來,隨著全球各國對食品安全的重視,有機農業也因此被賦予了安全的意義。隨後,在商家的推動下,有機農產品更安全的觀念影響越來越大。但同時,關於有機農業的爭議、觀點分歧也越來越廣泛,比如有機是不是等於優質、等於安全,再如有機生產是否一定會造成減產等,這些一直是有分歧的」。
法律意義上的有機,包括按照有機生產標準生產及認證機構認證兩個層面,我國有《有機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範》《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等對有機農產品加以規範。任大鵬說,「現實中,除了法律上的有機之外,還有一些事實上的有機產品,比如有的農民不用化肥農藥,也自認為是有機產品。這導致消費者在認知上出現了混亂,有的商家以非有機冒充有機,有的沒有認證卻自稱有機。所以,當前亟須一部專門的法律,對有機農業生產進行更加嚴格和完善的規範」。
任大鵬認為,亟須立法的原因有二,「第一是為了促進有機農業生產的發展。固然,在當前,有機農產品遠不是主流的消費品,甚至在未來也未必替代常規農產品,但有機農業本身是一種生態、環保、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值得提倡鼓勵。國外有大量鼓勵有機農業的法律法規,我們當前也在大力推動綠色生產,所以專門的立法很有必要。
第二,立法也有助於改善和杜絕當前有機農業中的一些亂象,比如有商家故意混淆概念以謀取私利,比如以非有機冒充有機等。這方面的立法,我們比其他一些國家更需要,比如歐盟除了有機農業外,還有生態農業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再如日本,它們還有農產品標籤法,規定了標註農產品的生產方式。」
專家認為應出臺有機農業相關法律。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在任大鵬看來,有機農業立法,不是為了約束有機農業的發展,恰恰是促進有機農業的發展,「有機農業是和生態環保連在一起的,減少農業生產中化學品的投入,是讓我們真正融入生態循環的必要條件。而更進一步規範有機農業生產,對於發展有機農業極有好處,同時也保障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等合法權益」。
來源|新京報
記者|周懷宗
攝影|王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