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中三句話,寫透人生三重境界,看懂才算沒白活

2021-02-08 洞見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洞見·許朝暮

聽過這樣一句話:

「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

《活著》講述了一位叫福貴的老人,生命中所遭遇的不幸。

年少輕狂,敗光家業;中年失意,喪妻喪子;老年悽涼,孑然一身。

他歷經世間滄桑,痛失所有希望之後,沒有頹然倒下,而是坦然接受命運給予的福禍,找到了活著的意義。

在他坎坷卻昂揚的一生裡,我們可以窺見人生的三重境界。

徐福貴是遠近聞名的富家少爺,也是遊手好閒的浪蕩子。

父親恨鐵不成鋼,訓斥他沒有光宗耀祖。

福貴卻不以為然,憑什麼放著好端端的日子不過,去想那些累人的事?

父親管不了,母親勸不住,他一見鍾情娶回來的妻子家珍,也拴不住他的心。

家珍生下女兒鳳霞,又懷了兒子有慶,福貴卻嫌棄她懷孕的樣子難看,三天兩頭就往城裡的妓院裡鑽。

路過老丈人家門口時,他還囂張地騎在青樓女子的背上向老丈人問好,老爺子顏面盡失,差點氣出病來。

為了點醒福貴,家珍特意為福貴做了四道各不相同的菜,每道菜的下面都埋了四塊形狀大小相同的肉。

無非是想告訴他,女人表面看起來各不相同,本質上沒什麼區別。

道理福貴都懂,但他就是管不住自己的欲望,填不滿內心的空虛。

母親愛著,妻子疼著,家有良田百頃,福貴無憂無慮,終日縱情享樂,沾染上了賭博的惡習。

他屢屢輸錢,沒錢了就偷母親和家珍的首飾,後來乾脆賒起了帳,不知不覺間就掏空了家產。

最後一次賭博時,家珍大著肚子跑來找他,跪在地上求他回家。

可他已經賭紅了眼,不耐煩地訓斥道:「你給我滾回去。」

福貴忘記了家珍肚子裡的孩子,當眾對她拳打腳踢,把她扔到了大街上。

那天,家珍哭著走了十多裡夜路,獨自回了家,福貴也輸得一塌糊塗,敗光了財產。

仗著未來還長,福貴不加節制地享樂,終究自食惡果。

正值芳華時,誰不曾像他一樣,以為前方是坦途,相信身後有退路,只想仗劍走天涯。

但人生是一場春種秋收的過程,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

該奮鬥時只顧瀟灑快活,未來必將顆粒無收,緬於安逸、耽於享樂,今後要加倍用淚水和汗水償還。

一夕之間,福貴就從富家少年變成了窮光蛋。

父親氣得大病一場,臥床三天不起。

為償還賭債,父親變賣了地產和祖宅,幾代人積攢的財富僅換來了三擔銅錢。

福貴挑著沉重的銅錢去城裡還債,一路上走走哭哭,悟到了賺錢的千難萬難。

緊隨貧窮而來的,是接二連三的打擊。

一家人剛搬進村頭的破茅屋,父親就因體力不支摔死在了村口。

父親死後十來天,嶽父便上門宣布與福貴家一刀兩斷,敲鑼打鼓地抬著轎子將家珍接了回去。

好端端的一個家,像被砸碎的瓦罐一樣四分五裂。

母親頭髮都白了,還要蹣跚地邁開一雙小腳,學著幹從沒幹過的體力活。

女兒鳳霞才五歲,也天天跟在奶奶身後一起去挖野菜。

福貴看在眼裡,疼在心裡,決心痛改前非,為體弱的母親和年幼的女兒遮風擋雨。

他低聲下氣地向龍二求來五畝地,沒日沒夜地在田裡耕作,不小心用鐮刀把手腳割破流血也不喊疼。

雖然日子過得又苦又累,但福貴的心裡很踏實,母親也常勸他:「人要是活高興了,就不怕窮。」

半年後,城裡的家珍生下了有慶,她割捨不下丈夫和女兒,帶著有慶一起回來了。

一家人終於團聚,福貴的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

但好景不長,福貴的母親積勞成疾,他去城裡找郎中時,被抓去當了壯丁。

戰場上,每天都有人橫死在荒山野嶺,槍炮聲、慘叫聲成了他揮之不去的噩夢。

看到逃跑的同伴一次又一次被抓回來,他嚇得不敢反抗,跟著隊伍風餐露宿,一路向北。

後來,福貴被解放軍釋放,趕了幾個月的路,風塵僕僕地回到了家鄉。

一別兩年,物是人非,母親早已去世,鳳霞因高燒變啞,當初奪走自己家產的龍二,也因「地主」身份被槍斃。

從戰爭中揀回一條命,又陰差陽錯逃過一劫,福貴大難不死,更加珍惜身邊的親人。

只是日子照樣過得辛苦,為了讓有慶上學,福貴將鳳霞送到別人家做了女兒。

幾個月後,鳳霞思念父母和弟弟,深夜偷偷跑回了家。

福貴也捨不得女兒,可家裡窮得揭不開鍋,他只能強忍眼淚把鳳霞送回去。

回城那天,他背起鳳霞趕路,鳳霞的小手緊緊攥住他的肩膀。

那一刻,福貴的心底湧出了無限溫情,以及身為父親的責任感。

他不願再做生活的逃兵,帶著鳳霞原路返回,並鄭重地承諾:「就是全家都餓死,也不把鳳霞送走。」

此後,福貴努力養家餬口,起早貪黑下地幹活,挑著擔子進城賣菜,把一雙兒女撫養長大。

囂張跋扈的浪蕩少爺,被生活和歲月打磨成了負重前行的趕路人。

一個人邁向成熟的轉折點,就是風霜雨雪來襲時,發現無人可依,無處可退的時候。

父母日漸老去,無力為我們守住安逸;孩子尚且稚嫩,需要靠我們頂住風浪。

於是,唯有把人生從「任性」過渡到「責任」,把自己活成參天大樹,方能築起整個家的屋簷。

身處時局動蕩、物質匱乏的年代,福貴一家的生活舉步維艱。

鳳霞不能說話,卻勤勞能幹,除了洗衣做飯、操持家務,還能跟他們一起幹農活。

有慶年紀還小,卻乖巧細心,天不亮就起床割草餵羊,再跑二三十裡路去上學。

享過短暫吃穿不愁的福,也受過長期忍飢挨餓的苦,幸好身邊有彼此的陪伴。

然而,接踵而至的災禍,逐漸熄滅了這個家希望的火苗。

家珍因勞累和營養不良,患上了軟骨病,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

福貴只能含淚把家珍接回家照顧。

有慶在讀五年級,被學校叫去給難產的縣長夫人輸血。

醫生為討好縣長,把有慶的血抽乾了。

噩耗傳來,福貴心如刀絞,發瘋似地到醫院大鬧一場。

看著有慶瘦小冰冷的屍體,福貴一夜白頭。

但兒子沒了,還有女兒,還有家,生活總要繼續下去。

他和家珍為鳳霞張羅了親事,把她嫁給了在工地幹活的二喜。

婚後,二喜把他們當親生父母一樣孝敬,主動幫忙翻新茅屋、打理農活。

鳳霞找到一個好歸宿,家裡也多了半個兒子,苦日子眼看就要熬出頭了。

不料,鳳霞生孩子時,因難產大出血死了。

家珍悲痛欲絕,病情加重,沒過多久也撒手人寰了。

二喜獨自拉扯著鳳霞留下的兒子,也在一次施工事故中意外離世。

幾年後,年僅7歲的外孫,也因吃毛豆噎死。

倏忽之間,身邊的親人一個個悄然離去,只剩福貴一人形單影隻留在人間。

此時的福貴,苦得連一滴眼淚也流不出來了。

經歷了大起大落,看遍了世事無常,福貴最終也看淡了人間生死。

家珍去世時,他平靜地說:「她死的很好,死得平平安安,乾乾淨淨的。」

之後,他買下一頭待宰的老牛,取名為「福貴」,在悽清的歲月中與它相依為命。

每當夕陽西下,福貴就會牽著牛回家,邊走邊唱: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這一生明媚也好,潦倒也罷,暮年回首,方能明白功名利祿都是過眼雲煙,愛恨嗔痴終將雲淡風輕。

幸福與苦難交織,悲傷與欣喜錯落,就是平凡人生的常態。

正如餘華所說: 

「活著是一種過程,生命只是活著,無論幸福或者不幸,都需要我們去經歷,去面對,活著,生命才有意義。」

萬物生死共濟,不去計較得失,在有限的生命裡努力活著,就是最大的幸運。

「人生如行路,一路艱辛,一路風景,你的目光所及,就是你的人生境界。」

生命就是一場絢爛又短暫的輪迴,從破土而出,到光彩奪目,最終殘落回泥土。

年少時,我們為自己而活,不懼天高地遠,跋山涉水地四處闖蕩。

中年時,我們為他人而活,頂住狂風驟雨,步履維艱地匍匐向前。

晚年時,我們只為活著而活,看淡得失成敗,從容豁達地姍姍離去。

在歲月的變遷和生活的磨礪中,我們終將完成擺脫稚嫩、走向成熟,再擁有豁達的過程。

前路漫長又未知,無論正處於哪個階段,去用力奔跑,去放聲大笑,學會珍惜當下,方能不負此生。

與朋友們共勉。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3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洞見君↓↓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哦 

相關焦點

  • 《人生海海》寫透人生的4句話,戳中成年人的痛點,想不開時看看
    《人生海海》寫透人生的4句話,戳中成年人的痛點,想不開時看看「我想寫在絕望中誕生的幸運,在艱苦中卓絕的道德。我要另立山頭,回到童年,去破譯人心和人性的密碼。」——麥家前段時間看到茅盾文學獎得主麥家的書《人生海海》,據說這本書讓無數人深夜痛哭,所以準備翻翻看,沒想到打開就沒停下來,一口氣看完了。
  • 人生裡的三重境界
    有人說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第三重仍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第一重在人生的初始階段,可以是咿呀學語的孩童,也可以是情絮初發的少年。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周圍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觀意志的載體。此時的人沒有精神上的目標,一切行為以私利出發。就會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爭強好勝,功利薰心,絞盡腦汁,機關算盡,永無休止和滿足的一天。什麼道德,什麼人倫常剛,皆拋在腦後。唯私利是生活的準繩。
  • 從《西遊記》中,看透人生的三重境界
    《西遊記》裡,唐僧有三個徒弟:悟淨、悟能、悟空。三個徒弟跟隨師傅,一路降妖除魔,悟透了「能、淨、空」三種道,戒掉了「貪、嗔、痴」三種念,才到達靈山,修得正果。三種心境,三份修為,其實,更道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 《活著》:活著的三個層次,人生在世要活得明白點,越早明白越好
    也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生命的無常,就一定要讀餘華的《活著》。這本書讓我看懂了,人活著的三個層次:活著、體面的活著、明白的活著活著活著首先要解決溫飽,不餓著。這樣毫無尊嚴、不被尊重的活著,一點都不「體面」。我們所說的「體面」,並不是指一定要腰纏萬貫,有顯赫的地位,風風光光地接受別人的「朝拜」。我們所說的「體面」,不過就是活的安心,活的踏實,不坑蒙拐騙,不卑躬屈膝。
  • 人生三境界
    ◆ ◆ ◆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說明,這段語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就是說一個人的人生之初純潔無瑕,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
  • 儒釋道的最高境界:三句話,九個字
    所謂道不遠人、大道至簡,作為中國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釋道,其實並不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對此蒙牛老總牛根生說得很精彩,他說: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開」;儒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這三句話、九個字。
  • 人生追求的三個最高境界!(不可不知)
    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有人追求完美的愛情,有人追求物質的富足,有人追求名利的虛榮……其實,不管你追求什麼,有追求,總比沒追求的好。人活一輩子,如果沒有一點追求,那這樣活著,和鹹魚有什麼區別?這樣的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呢?
  • 人生有三重境界,你處在哪一重?
    大家可能都聽過王國維「讀書的三重境界」,其實人生在世也有三重境界,那麼到底是哪三重境界呢?子曰覺得「看遠」即你要有一個遠大的抱負(當然這個抱負是可實現,可操作的),然後讓自己達到實現這個目標的素質,這是人生發軔的前提。二、看透,才能洞若觀火人,需辨是非也。
  • 凡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論語》中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即孤獨寂寞中苦苦尋找人生目標;第二重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即為了實現人生目標,上下求索,苦苦掙扎;第三重是「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即水到渠成地獲得成就
  •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在他的著作中,魚出現的次數非常之多,其中最有名,最有代表性的有三條,可謂充滿了莊子式智慧。在這3條「魚」中,體現了3種人生的境界,不知道你更認可其中的哪一種?01 「北冥之魚」這條魚是莊子的故事裡最有名的一條了,出自《莊子》的第一篇《逍遙遊》,裡面對於這條魚是這麼描寫的: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 活著最高境界:一份隨心所欲,兩分涼薄,三分溫暖,四分漫不經心
    茫茫人海,活著的最高境界:一分隨心所欲,兩分涼薄,三分溫暖,四分漫不經心。一分隨心所欲。其實,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起起落落,誰不想活得隨心所欲一點呢?可如果我們想要自己活得不那麼的憋屈,就慢慢地敞開自己的心扉,隨心所欲一點,很多的事情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存在,我們都不必活得和自己過不去。兩分涼薄。《被討厭的勇氣》中說道,「太在意別人的視線和評價,才會不斷尋求別人的認可。對認可的追求,才扼殺了自由。
  • 兩個大師的人生三境界之論,來思考的你的人生境界
    關於人生的境界的討論,自古眾說紛紜,但最出名的還是王國維和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的三重境界之論。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英語學習中的三重境界
    很多學生都在被英語困擾著,經常聽到學生們說,英語怎麼這麼難,學了這麼久什麼都沒學到,更別提雅思考幾分了。在這裡,我先分享一則故事,有一則寓言故事精闢地闡述了英語學習上的三重境界:一位印度國王帶著他的王子經過一個建築工地,看見三個泥瓦匠。
  • 人生的三重境界,你到達了第幾個層次?
    一直以來對這三句話不是很理解,腦海中存在很多的思考和疑問,直到一位導師再次提起這則短篇,我又重新通讀文章,終於有了一些新的感悟。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 從尼採的人生三境界,看理想與現實的和解
    尼採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提到,人的精神有三重境界:第一層像駱駝,隱忍,偽裝,負重前行,被動的接受命運的安排;第二層像獅子,人們開始要求自由,把「你應該」變成「我要」,主動承擔自己人生的責任;本文將分析駱駝、獅子、嬰兒三重境界下的個人覺醒,以及如何在理想和現實之中找到平衡。01.
  • 南懷瑾:三句話將人生最高境界總結,佛道儒三家智慧精髓
    他的人生可以說是非常的有質量的,有的人活了大半輩子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麼,並且在人生的前20年裡就已經失去了生活的思考,人生豈能夠這麼的沒有自己的思想和存在的意義。有人說當你不知道自己活著的意義和方向的時候,就看看那些把生活活得有意義的人是怎麼活著的吧,有一個信仰總是好的!
  • 提攜年輕人的三重境界
    其實,科技界提攜後輩的事例比比皆是,但仔細分析,境界各有不同,大抵可有三重。  一重境界是培植幹將壯大隊伍。要在現代科學研究中登封造頂僅靠個人之力顯然是不夠的,所以有一定成就的科技工作者往往要建立一支隊伍,集多人之力把研究做大做深。把有才能、善合作的年輕人招募到麾下,既能共同幹大事,也能實現學術傳承、互補互長。
  • 人生在世,活著有三個層次,而你屬於哪個層次?
    人活世上,有太多的不平等,有物質財富的不平等,有權力地位的不平等,也有幸福安康的不平等。當然,人也有活著狀態的不平等。人活著的狀態一般可以分為三個等級,可以概括為:溫飽性活著、體面性活著和明白性活著。他們活著的目標體現為為了活著本身。他們或已經獲得溫飽,或奔波於獲得溫飽的道路上。這個層次的人口基數最大、分布最廣,屬於人們口中所說的芸芸眾生。蟻族、民工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們可以是弱勢群體,屬於沉默的大多數。體面性活著,屬於精英階層。對他們而言,活著不再是是餬口和簡單生存,他們活得很體面、很滋潤,他們的目標是享受生活、享受人生。
  • 古詩詞中描寫落花的三重境界,第三重境界只有一首詩可以達到
    我國古代美學認為,摹寫物景,大體有三個不同的層次:首先是要形似,即能傳達出客觀事物的外部特徵。其次就是要形神兼備,即除了事物的外部特徵外,還要進一步體現出蘊藏於事物形體中內在精神實質來。在古代詩詞中,對於落花的描寫可以說是一個非常豐富的內容。對於這些落花詩詞,結合以上美學理論,我們可以把它們分為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是有高下之分的,因此可以說是三重境界。下面我們一一來看這三重境界。
  • 美好教師的三重境界
    一個美好的教師,有三重境界:始境,形勝;又境,氣勝;至境,格勝。「教育即生長」,這一觀點早已成為共識。如果說教育即生長,那麼對於學生的生長,教師最大的使命就是力所能及為他們提供好的環境。什麼是好的環境?美好的教師自身。只有當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生活、成長的「教材」時,教育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