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過這樣一段話:「人這一生,一共要面臨三次告別。一別青春,二別父母,三別紅塵。」
很多人都說:人到中年才發現,生活真的是太累了。褪去了年少時的懵懂青澀,經歷了生活的坎坷打擊,在這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每個中年人都面上帶著笑,內心卻變得越來越滄桑。
時光不緊不慢,身邊的人來了又去,一切都與年少時的憧憬相差太遠。但是,縱然生活有一百個磨難,我們也得咬緊牙關堅持到底。
也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生命的無常,就一定要讀餘華的《活著》。
這本書讓我看懂了,人活著的三個層次:活著、體面的活著、明白的活著
活著
活著首先要解決溫飽,不餓著。
在過去,餓不著即為「富」;吃得飽就是「貴」。吃飽飯後,才要考慮自己的生命安全。然後才是建立親密關係,彼此依靠、相互取暖。這才構成了生理、安全、社交需求。
徐富貴一家兜兜轉轉了那麼久,雖然聚合離散反反覆覆,但最終還是逃不過一個吃得飽。
為了吃得飽,紈絝子弟徐富貴學會務農、富家小姐家珍跟著縫縫補補、原本的少爺小姐成天幹農活。這一切就只是為了吃得飽,只是為了活下去。
體面的活著
不坑蒙拐騙就是「體」,不卑躬屈膝就是「面」。
徐富貴的前半生,雖然大家表面見了他都畢恭畢敬的,但其實徐富貴活的並不體面。每天猶如行屍走肉一般,沒有為家庭,為社會帶來任何價值。
大家都在背地裡對他指指點點,甚至在他被騙光了全部家產後,沒有人對他投去半點的同情。
這樣毫無尊嚴、不被尊重的活著,一點都不「體面」。
我們所說的「體面」,並不是指一定要腰纏萬貫,有顯赫的地位,風風光光地接受別人的「朝拜」。
我們所說的「體面」,不過就是活的安心,活的踏實,不坑蒙拐騙,不卑躬屈膝。
徐富貴丟了家產後,雖然活得狼狽,但卻一點不頹唐,他務農養家、攢錢讓兒子讀書、買羊買牛。
他不再貪戀風花雪月,也不再熱衷不勞而獲,在田地裡,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真正活出了體面。
明白的活著
作家餘華說:「我再也沒見過像富貴這樣令我難忘的人,對自己的經歷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講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
我們雖活著,卻很少有人能活的通透。徐富貴是難得活的通透、活的坦然的人。
他告別了青春,離開了父母,送走了妻兒,能牽著一頭叫「富貴」的老牛,與陌生人笑談自己起起伏伏的一生。
徐富貴對死的坦然,對苦的釋然,可見一斑。「生死」本就是一對反義詞。
人們在談論「生」時,總是想給它穿上五彩繽紛的大花襖;在談論「死」時,卻不情願地塗上一抹黑墨、染上一片苦難。
餘華總是能夠把人世間最悲情、黑暗的一面寫成稀鬆平常的故事,讀來平淡,事後感覺震驚無比。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統計過餘華作品中非正常死亡的人數,多的驚人。
他的作品都是通過描寫人的悲慘人生,來反映當時社會的黑暗,讀來讓人震撼,深陷其中。
有人就會問,既然人生生來悲慘,那我們的生存還有什麼意義?
企圖探究活著的意義註定只能成為一個笑話。
人只是一種存在,它與天地萬物一樣並無意義。
細讀餘華你就會真正明白「絕望是不存在的」,只要活著,絕望就不存在。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獨特的魅力,其中的每一個人物都能讓你覺得,絕處逢生就是這個樣子,只要活著,絕望就不存在。
也許,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
「風來了,就吹風,雨來了,就淋雨。受不住了,就倒下,直到能再站起來,再走。」
餘華《活著》這本經典著作僅需28元,一杯咖啡的價錢就能讓你震撼:
「原來,這就叫人生。」
請您點擊下方商品進行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