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人生活著的三個階段

2020-12-15 情感寄託社

導語

第一次讀《活著》時候,是在我上大學的時候,讀完這本小說,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一開始覺得福貴後面過得如此悽慘都是他的報應,我甚至覺得人的一生你可以不信鬼神,但因果報應是一定有的,又感嘆福貴這一生太悲慘了送走了所有至親的人,然後等待著死亡。疫情期間再次翻閱這本小說,我卻從中找到了平靜,向死而生的平靜,只有經歷過苦難之後才能明白生命的真諦,只有活著才能看到希望,在不同階段活著有不同的意義。

少年去遊蕩

年少時的福貴浪蕩不羈,整天整天的不著家,賭博、尋花問柳對於家人的勸告完全不當一回事,只顧著自己的享樂,直到輸光家產才從那安逸窩當中爬出來。

他前面二十年活著的意義就是享樂,他覺得活著就應該是享受這苦短的人生,人生短短數十載,不享樂用來作什麼。這像極了二十幾歲的自己,整天的貪圖享樂,覺得人生就這麼短短的幾十年,我不趁著年輕趕緊享樂,等待老了就來不及了。當然直到現在我母親依然是這樣教導我的你現在不好好穿衣打扮等到你老了之後就來不及了。

年少時都是這樣的,不同的只是時代的不同,福貴的時代福貴的家庭,地主家的孩子他選擇的就是賭博,尋花問柳的遊蕩。反觀二十幾歲的自己是不是整天幻想著自己的詩和遠方,總想出去遊蕩,去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心中了無牽掛。甚至於很多人在上大學的時候,就拿著父母的錢出去遊蕩,談戀愛,看電影,享受著生活,這樣的我們和福貴本質上的意義是一樣的。

二十出頭,成年之後剛有了自己的自由,年少輕狂只想著詩和遠方還不曾感受生活的柴米油鹽。很多人在年少時的夢想不都是遊歷山河,看遍人間煙火,體驗世間的繁華,只是後來苦於囊中羞澀才停止了少年的幻想,年少時都離開家,去遠方,去遊蕩,這是每一個年輕人的夢想。

中年想掘藏

福貴的人生到了中年,父母離世讓他更清楚明白了家人的的意義,他從槍林彈雨之中回來,因為他還想見一見他的母親,還想見一見家珍、有慶、鳳霞,回到家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雖然貧窮卻也是福貴一生中最溫馨的時光了。後來兒子,女兒,妻子相繼離世他也還是要活著,並且還要打起精神活著,只要還有一個親人在他就要打起精神活著,為他們而打起精神來,只要活著總還能看到一些希望的。

人到中年是最幸福也是最不得已的年齡,上有老下有小,每一個親人都值得我們為他們拼盡全力去生活,只要看著親人安穩的活著就是幸福,只要家人在希望就還在,為他們而活著就是活著的意義就是活著的希望。

人到中年就是我們的父母,看看我們的父母,他們每天辛勤地勞作著,他們為了什麼,為了給子女一個好一點生活條件,給他們的父母好一點的養老條件。人到中年總是要想一些辦法把日子過下去,一到中年這日子可就不是一個人的光景了,誰都想某一天中個五百萬,不必勞作了,可以一勞永逸。人到中年沒有可以指望的人,反而一家人都指望著你,這樣的壓力迫使著你想要去掘藏,要去工作才能供養的這一家人的生活,只有你努力的活著他們才能努力的活著。

老年做和尚

後來有慶、鳳霞、家珍、二喜、苦根都離世了,這人世間只留了下福貴一個人,福貴親手埋葬了所有他至親的人。在這人間再也沒有了能讓福貴燃起希望的人了,他和那頭老牛一起靜靜地活著等到著生命的結束,這時候活著就只是生命的延續,不知道在哪一天福貴也會咽下最後一口氣,回到他們一家人身邊,對於生命的結束福貴不希冀也不害怕。如果明天天亮了就起來勞作,如果沒有明天就永遠地沉睡。

人的一生走到生命的盡頭,嘗了生命的甜也嘗到了生命的苦,千帆過盡回想起來也就是那樣,當時覺得撕心裂肺的疼臨終也就變成一個畫面而已。常見年輕時的惡人到老了也變得溫和起來,人老了可以不言不語地坐上一天回憶這一生走過的路。他們可能也會想自己說不定哪一天就死了,可是他們也不再害怕死亡的到來,只是靜靜的等,好像死亡就是生命對他們最後的洗禮

年紀大的人,就像是我們的爺爺奶奶,他們對生活已經沒有了什麼要求,餓了吃飯,冷了添衣,困了睡覺,不再去費盡力氣地討生活,他們的這一生什麼都經歷過了。年輕氣盛的追夢、中年生活的壓力、至親離世的痛苦最後一起長大的朋友相繼離世,他們也就知道自己的生命也快結束了。人到老了,無欲無求,一切隨緣像是寺廟裡的和尚,一切都看淡了!

最後

福貴的一生看上去多苦多難,起起落落,還是沒有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啊!唯一不同的是他的苦難超過了平凡的大多數,但是普通的人的苦難都是無聲無息的,苦難來了他們就接受,幸福了來了他們也喜悅,無論經歷了怎樣的苦難他們都還要活著,普通人都要經歷生活的柴米油鹽和生老病死,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就是每一個普通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從少年到中年再到老年,逐漸接受自己的命運、接受自己的平庸,為了自己平凡的生活費盡力氣。希望與失望的不斷交織,才有了這一生,到了最後也就看透了沒有希望、沒有失望、沒有牽絆。生命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緩慢地接受著生活的苦難,一點點磨滅希望、最後成了一頭老牛。

年少時活著為了取悅自己!

中年時活著為了照顧家人!

年老時活著為了活著而活著!

相關焦點

  • 《活著》:活著的三個層次,人生在世要活得明白點,越早明白越好
    看見過這樣一段話:「人這一生,一共要面臨三次告別。一別青春,二別父母,三別紅塵。」很多人都說:人到中年才發現,生活真的是太累了。褪去了年少時的懵懂青澀,經歷了生活的坎坷打擊,在這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每個中年人都面上帶著笑,內心卻變得越來越滄桑。
  • 人生在世,活著有三個層次,而你屬於哪個層次?
    當然,人也有活著狀態的不平等。人活著的狀態一般可以分為三個等級,可以概括為:溫飽性活著、體面性活著和明白性活著。他們活著的目標體現為為了活著本身。他們或已經獲得溫飽,或奔波於獲得溫飽的道路上。這個層次的人口基數最大、分布最廣,屬於人們口中所說的芸芸眾生。蟻族、民工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們可以是弱勢群體,屬於沉默的大多數。體面性活著,屬於精英階層。對他們而言,活著不再是是餬口和簡單生存,他們活得很體面、很滋潤,他們的目標是享受生活、享受人生。
  • 餘華《活著》:講述3個人生道理,告訴你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福貴究竟是為了什麼而活著?他曾擁有良田百頃、深宅大院,然後在賭博中喪失殆盡。
  • ...評論·文學史新視野·《活著》再評價|蔣濟永:《活著》三個版本...
    自1992年出版以來,除了普通讀者給予它廣泛的關注外,學界的評論也是數以百計[1],然而,就是這樣一部看似已研究透徹的作品,至少還有三個問題有待深入探討: (1)小說《活著》採取的是雙層敘述模式,但作為第一敘述者「我」(歌謠採集者)的所見所聞及其與主人公福貴對話構成的插敘文本,究竟有何獨立的價值和意義?
  • 活著就是活著,活著就好——讀《活著》有感
    111時常有人說,或時常自問,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有一本書叫《活著》,它是由我國知名作家餘華先生所寫,此書一經面世,便成為暢銷書,接著成為經典之作,被拍成電影、電視劇,也被翻譯成二十多國的語言。121《活著》此書
  • 人生就是好好活著~活著就有希望
    人生如蕩鞦韆。人生是多彩多姿而又滋味多樣的。人與人之間,與花草之間,與動物之間…與這世間的一切息息相關,休戚與共。只有共處和諧,互愛包容,盡己之責,這社會才會越來越好,人與人與自然之間相處才更融洽。也才會讓人更為之付出和搏拼。每一件物或事,都有其生命周期,或長或短。人也如此。
  • 餘華:人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因而面對生活中的迷茫、陰霾,坎坷時,活著就要忍受歲月裡的平庸、瑣碎、孤獨、痛苦,而只有熬過那段苦難或灰暗的日子,一切都會柳暗花明,活著就有希望,活著就有意義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
  • 感悟性人生,我活著我快樂;感受式人生,我快樂我活著
    現實往往是冷酷而旁觀的,我們有時為生計奔波,而無法去認真思考,而聽從感覺認為活著就是為了追求快樂;現實又是公平而無私的,有心人經過思考反省而獲得了新生,因感悟而體驗到活著即是快樂,經歷就是人生旅程。同樣的人生經歷和遭遇,在不同的心態裡和心境下,會呈現不一樣的色彩和感受。
  • 仝卓曬出餘華的小說《活著》,能感悟出活著的人生道理也不錯
    仝卓曬出餘華的小說《活著》,能感悟出活著的人生道理也不錯有網友喊話,說仝卓看這本書總結出的人生道理是「好死不如賴活著」。還有網友說,仝卓和《活著》主角「福貴」一樣,都是活生生把父親給氣死的。(6月19日騰訊網)仝卓因為在一檔電視節目中自爆高考舞弊,不僅毀了自己的「星路」,也讓包括繼父在內的20多名公職人員受到黨紀政紀處分,更有甚者,可能還面臨著法律的制裁。
  • 餘華《活著》:直擊人生的苦難,才是活著的意義,活著就有希望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中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這是餘華在《活著》中的感慨,是啊,你自己感受到你活著的意義與偉大,你才真正地活著。從小在太平間長大,見慣血肉的他高考落榜後從醫上世紀80年代掀起「先鋒文學」潮流的當代小說家——餘華。
  • 餘華《活著》人生不可不讀的經典:被命運碾壓過,方知活著的勇氣
    餘華《活著》人生不可不讀的經典:被命運碾壓過,方知時間的慈悲本來是富N代的福貴,卻是名副其實的「賭二代」。賭通宵回家的福貴面對父親噼裡啪啦責罵:你這小王八蛋,狗改不了吃屎,再胡折騰,徐家這點家底總會被你敗光,你怎麼就不能學點好的。
  • 人為什麼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每個人活著的意義不盡相同,我活著的意義,是因為這個世上還有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因為心裡有覺得重要的人,所以我活著。下面謹以此文說說自己對於人生的感悟,也希望有讀者能夠相互探討,每個人都為活著努力,而我們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著。
  • 抑鬱症患者的另類人生:孤獨是生命的主色調,活著仍需拼命掙扎
    這是一個特別的女人,因為她活著,可卻死了。站在西藏的寺廟前,忘蕪說:「我的人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愛情、親情、友情的美好階段,第二個階段是死灰階段,第三個階段是飄揚階段。」她說,她現在活在死灰階段,可她嚮往飄揚階段,所以她來了西藏。
  • 人生活著才是最需要勇氣的。
    人生活著才是最需要勇氣的。 為什麼活著總是這麼難。 人活著確實是需要勇氣的。 才僅僅23歲的我, 可能已經感覺到了人生的迷茫, 也許人活著真的是難的吧,
  • 活著的意義——《活著》讀後感
    □祁雯霞    《活著》講述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作者餘華用他平靜近乎冷酷的筆觸和哲學的思考,為我們勾畫出了血肉豐盈的主人公福貴,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大躍進時代、「文革」時代、改革開放初期,他的一生實則是現代中國的演變史,雖然故事情節以他及他的一家為主,但反映出來的場景卻是多方位的,福貴用他那悲劇的命運向我們講述了活著的意義。
  • 確診中度抑鬱,經歷了三個階段,休學調整+心理輔導,活著吧
    在這個階段,我的處理方式還算積極,我會強迫自己每周適量運動,打電話向父母、親人、朋友傾訴,因為那會我的困惑、迷茫和痛苦主要集中於我讀研選擇上的錯誤,我想問別人,是不是我轉碩、退學之後調整人生方向會更好,或者我只是想從別人的嘴裡得到肯定的答覆,因為我在這條路上走的痛苦而艱難。
  • 人生的悲慘莫過於富貴,重讀餘華作品《活著》,感受人活著的意義
    這就是活著,從頭至尾一直壓的喘不過氣來!一根重擔一根重擔的往上壓,一直到最後,這些都在心頭,卸不掉!意義在哪?出路在哪?唯有富貴一人知道!《活著》讓人讀到眼淚漣漣。富貴可謂集人生之大悲者也:人生起起伏伏,家道一路敗落,但這都不是最慘的。
  • 人生感悟:人活著,為了什麼?
    生活實苦,人生本累,既然如此,我們活著是為了什麼呢?難道是為了吃苦受累,如果真是這樣,你願意這樣活嗎?我是不願意的。我認為,人活著,要能吃苦受累,要從吃苦受累中成長,變得強大,優秀,出色,活出一個更好的自己,過上美好的生活,擁抱精彩的人生。
  • 「活著——快樂地活著」
    這是一篇讀後感,關於《活著》這篇文章的讀後感,大家都看過地可以一起來交流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快來一起分享你的感受叭!在正式開始寫之前,我想先來表達一下為什麼會選擇這一本書《活著》我在寒假期間也回訪了一位老人,並和他進行了一次深入談話。
  •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就是沒有意義,活著,盡興活著,就夠了
    在整個世界忙著探索、開墾、打仗、上天、發展的漫長歷史中,這幫哲學家們卻神經質地死磕這個世界的真相和人生的意義,就好像一個網路遊戲裡的角色試圖琢磨自己手裡武器的代碼是什麼……翻開本書,從神煩的蘇格拉底開始,徹底了解人類史上的哲學家們,以及他們窮盡畢生的經歷和苦思後提交的最終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