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甄嬛傳》,後有《如懿傳》,兩部宮鬥大戲將深宮女人們之間的勾心鬥角演繹得驚心動魄、盪氣迴腸。
而在一眾費盡心機、不擇手段的女人之中,《如懿傳》中的愉妃海蘭是一個相對特殊的存在。
從某種意義上講,海蘭算是笑到最後的贏家;而她這一路走來,最厲害的卻並不是多麼精妙絕倫的算計、多麼無懈可擊的手段,而是她對於人性的把握。
因為能夠準確把握人性,所以總能準確判斷形勢、抓住痛點、洞悉人心裡最在乎與最忌諱的事。而這,成了海蘭多次取勝、甚至反敗為勝的法寶。
01 人啊,越得不到什麼,就越對什麼心心念念、孜孜以求
《如懿傳》中的皇帝弘曆,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卻在親情上十分匱乏。父親嚴厲,生母低賤,養母熹貴妃(後來的皇太后)雖然與他有母子的名分,但他心中很清楚這更像是一種「各取所需」的交易。
皇帝越是得不到親情,就越不想面對這個事實。明明知道「最是無情帝王家」,卻非要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嚴苛親情標準要求著各個皇子。
南巡途中,富察皇后盛年崩逝,後宮一下子失去了主宰者,而「誰能成為新皇后」卻像一股暗流在每個人心中悄然湧動。
生了三個兒子的純貴妃風頭最勁,成了登上皇后寶座強有力的競爭者。一時之間,後宮幾乎人人奉承其左右。
海蘭則更希望自己的好姐姐如懿可以成為繼後。
為了阻擋純貴妃的上位之路,海蘭假裝教導自己的兒子永琪、其實卻故意讓純貴妃的兒子三阿哥聽見:明天在大行皇后的喪儀上,你千萬不要哭;因為在這種人人悲痛的時候,你不哭反而能顯示出你的清醒冷靜、顯示出你有替皇阿瑪分憂的能力。
三阿哥遠遠聽見,以為自己得到了獲得皇帝青睞的秘笈,歡欣不已。
其實海蘭心裡很清楚:富察皇后早逝,皇帝又是傷痛又是愧疚,正是一肚子的煩惱與無名火。如果皇子們在喪儀上哭得悲痛,皇帝看他們還能順眼一點;如果有誰不夠悲傷,絕對就是戳到了皇帝「看重親情」的痛處,且莫說「獲得青睞」,恐怕今後的日子都不會好過。
第二天的喪儀上,五阿哥永琪哭得淚雨滂沱,而三阿哥卻一滴眼淚都沒有。果然正如海蘭所料,皇帝大發雷霆,怒斥三阿哥是「沒有心肝的東西」、利慾薰心、不忠不孝,連帶著訓斥了純貴妃教子無方。
一場風波,三阿哥永遠失去了成為太子的可能,純貴妃也失去了成為皇后的資本。他們錯就錯在太急功近利、急於在皇帝面前表現自己的辦事能力,卻忽視了皇帝此時此刻最看重的其實是「親情」(即便只是刻意表現出來的親情)。
而海蘭則正是利用了三阿哥急於「脫穎而出」的心理,也更抓住了皇帝複雜而擰巴的「親情」標準,採用了釜底抽薪的方法,不與純貴妃比拼「多子」,只拼「孝道」與「親情」,成功為如懿掃清了登上皇后之位的最大阻礙。
02 抓住人內心深層的需求與恐懼,才能直擊痛點
當時的宮中,不僅有皇帝,還有皇太后,這兩個人都是能夠左右後宮嬪妃與皇子命運的人。
想要站穩腳跟,就要同時贏得兩個人的好感,而不能只依靠其中的一個;否則一旦這「兩巨頭」之間發生什麼鬥爭,站錯隊的小人物就很有可能成為他們相互角力、或者利益交換的犧牲品。比如玫嬪、慶貴人。
海蘭在後宮的波詭雲譎裡沉浮多年,深諳這個道理,也教會了兒子永琪。
某一次,草原上杜爾伯部的首領進京,得到了皇帝給予的禮遇。
這個杜爾伯部是準葛爾新首領達瓦齊的敵人,而皇太后的親生女兒端淑長公主剛剛下嫁達瓦齊不久。於是,五阿哥永琪私下感嘆:皇帝如此禮遇杜爾伯部,會讓身在準葛爾的姑母(即端淑長公主)很沒有臉面。
嘉貴妃的兒子四阿哥永珹聽見,悄悄去皇帝面前打了永琪的小報告,害得永琪被皇帝以「只知家事,不知國事」的理由罰跪。
但皇太后得知之後,卻對永琪十分讚賞,「在這個節骨眼兒上,還能想到哀家的女兒,真是難得」。也覺得是海蘭教子有方,才能教導出一個品行端方的好孩子。
而更令人意外的是,皇帝看似是責罰了五阿哥,其實心裡更忌憚的卻反而是打小報告的四阿哥:
皇帝的父親雍正皇帝登基前,經歷了慘烈的「九王奪嫡」,兄弟手足相殘、令人心寒齒冷。弘曆的即位之路雖然相對順利,卻也曾與三哥弘時有一番較量。
所以,皇帝對於皇子們的「兄弟關係」格外敏感,最忌諱皇子在背後議論其他兄弟的是非。
這次罰跪事件,看似是永琪略遜一籌,其實他反而是真正的贏家:既在皇太后面前贏得了好感,又引得當時的「太子熱門人選」四阿哥永珹犯了皇帝的忌諱、形象大損。
不得不說,海蘭的教誨真的很厲害。並不需什麼陰謀詭計,只是抓住了皇太后與皇帝內心的痛點,便不著痕跡地贏了一局。
03 夫妻之間,不能只在乎自己的感受,更要在乎對方的感受
唐代女詩人李季蘭曾說:至高至明日月, 至親至疏夫妻。
世間普通夫妻的關係尚且如此,更何況是高處不勝寒的皇帝與皇后?
海蘭的好姐妹如懿早年在冷宮時,與侍衛凌雲徹相識,多次得到凌雲徹救助。後來如懿東山再起,也多次提攜凌雲徹。二人之間,有著一路相互扶持的情份,用他們的話講,是「超越男女之情」的、「相知」的情誼。
然而如懿太單純了,以為只要自己與凌雲徹心懷坦蕩,別人便無話可說;結果,卻成了有心之人攻擊她的武器。
不久,衛嬿婉為了謀奪皇后之位,誣陷如懿與侍衛凌雲徹私通。皇帝果然大怒,怒斥如懿不配為皇后,拂袖而去。帝後關係面臨著分崩離析。
如懿為了證明自己與凌雲徹的清白,派人不斷追查事情的真相。然而海蘭審時度勢,告訴了她一個殘忍的現實:在皇帝眼裡,如懿的所有追查並非「自證清白」,而只是為了「保住凌雲徹」;越追查,皇帝就會越憤怒,越對如懿失望。
因為海蘭知道,「私通」這個罪名太可怕了,這是犯了天下男人都不能忍的忌諱,更何況這個男人還是個皇帝。如今,真相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皇帝更在乎的是如懿的態度。
皇帝自己雖然做不到夫妻情深、一生一世一雙人,但卻因著男人的臉面、天子的威嚴,而強烈地需要如懿對他夫妻情深、一心一意。
如懿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對伴侶、對生活寄予了太多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海蘭卻是個著眼於現實的人,對人性、對人心洞若觀火。
在冷靜分析了如懿的處境之後,海蘭提出了一個建議:請如懿賜死凌雲徹,而且越痛苦的死法越好。這樣就可以表明如懿的態度,平息皇帝的憤怒,緩和一觸即潰的帝後關係。
如懿不肯。海蘭不得已,只得悄悄行動,以皇后的名義、用「貼加官」的殘酷刑罰結束了凌雲徹的生命。
也正如海蘭所料,當皇帝得知是皇后派人處死了凌雲徹,而且「下手很重」,態度終於緩和下來。如懿暫時躲過了一劫。
有人說,海蘭太狠了。其實海蘭又何嘗不是流著淚送凌雲徹上路的?而如懿又何嘗不知道用凌雲徹的命可以換回自己的清白?只是如懿相信理想,對皇帝抱著幻想;而海蘭則相信人性,對皇帝的心思看得更透罷了。
只有直面現實,才更有可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04 結語
有人曾說,這世上最大的公平,就是別管出身、階層、財物等方面的差距多麼大,但人類在心理層面的煩惱其實都有本質的相同: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
就像《如懿傳》裡的皇帝,坐擁天下、萬民俯伏,卻依舊有著對親情的執拗追求、對兄弟關係的敏感緊張、對男女情誼的妒忌怨恨。
而聰慧的海蘭便正是憑著對這一切的洞悉,順勢而為,在危機四伏的深宮之中多次化險為夷、多次扭轉乾坤,保護自己、保護自己在乎的人。
很多人喜歡海蘭,正是因為她更像是個平凡的人。未必有拔尖兒的容貌、顯赫的家世、絕頂的心計,卻依然能夠憑著「接地氣」「懂人性」的智慧,為自己拼出一方天地。
海蘭的經歷,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也許更有啟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