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讓養牛變得簡單
文丨梁甜甜
10個人,能養幾頭牛?
記得小時候,老家後院的劉伯伯家養了5頭奶牛。雖說可以喝到新鮮牛奶,多餘的牛奶還能拿去賣錢。但是,這5頭奶牛養起來真的很累:餵飼料、擠奶、按摩、處理糞便……流程十分繁瑣。一旦擠奶手法或某一環節出現問題,奶牛很容易生病。為了養這5頭牛,劉伯伯全家齊上陣。要問他10個人能養幾頭奶牛,「也就30多頭吧,太累」。
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哈克鎮扎羅木得村的標準化牧場,可容納4000餘頭奶牛。而牧場裡一共只有10名工人,每人每天工作6個小時。
「牛都進來了吧?」
「進來了!」
「那開始吧。」
每天,老李和老王都會對喊幾嗓子。他倆是扎羅木得村標準化牧場的擠奶工,也是這個養牛大鎮的村民。
在牛舍,其他兩名工人早已經將鮮草料滿滿當當鋪開一排,400多頭黑白花奶牛吃得正香。這樣的牛舍,牧場中一共有13個。
等奶牛們吃得差不多了,老李和老王來接替餵草料的工人,把牛趕到擠奶廳裡擠奶。
他們的分工很明確,餵飼料、處理糞便、擠牛奶都由不同的工人負責。
以前,扎羅木得村的農戶養奶牛很辛苦。人工擠奶1次只能擠2個奶頭,1個人擠1頭牛的4個奶頭,需要15分鐘。
現在,機器擠奶每次可以擠4個奶頭,一臺機器的28個擠奶杯同時擠28頭牛,一樣需要15分鐘。
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牧場,在這15分鐘的對比裡,夠亮眼。
但是,給每個牛舍都配智能取奶器是一筆極大的投入。有人可能會問值不值?扎羅木得村黨委副書記王玉軍掰著手指頭算了一筆帳:「以前,一戶村民,兩口人養不到10頭牛,就得成天圍著這點牛轉。現在嘛,2個人養50頭牛都沒問題!節省了人力的同時,還完成了殺菌、裝運、存儲的工作,這個效率提高的不是一點兒半點兒。」
像智能化取奶器這樣的現代化設備,扎羅木得村現代化牧場還有很多。場區內分標準化牛舍、擠奶廳、飼草存放區、輪牧區、汙水處理及糞汙處理等多個區域;牧場擁有TMR飼料攪拌機、滑移式裝載機、智能化擠奶器等多種現代化機械設備;牛舍採用熱風循環、飼槽式自鎖頸枷、牛臥欄、恆溫水槽等多項專利技術,在提高奶牛養殖現代化水平的同時,最大程度地保障了農民增收。
奶牛進了擠奶廳,按照機器位置排排站好後,擠奶工為奶牛的奶頭進行消毒,再套上擠奶器,擠出的牛奶直接進入機器,並隨著機器開始運轉。這樣一來,從源頭上就杜絕了牛奶與空氣的接觸,避開了容易滋生細菌的環境,牛奶質量更有保障了。
1個擠奶廳600平米,1個牛舍5400平米,1頭牛有10平米左右的活動空間。牛舍層很高,陽光能照進來,通風也好,奶牛住得舒服吃得香。
不一樣的生活習慣和環境,奶牛的產奶品質和產奶量也會有不同。
奶牛散養的時候,1頭奶牛1年產4.5噸牛奶;奶牛到牧場後,1頭奶牛1年能產6噸牛奶。多產的1.5噸牛奶,能為村民增加幾千元的收入。
如果1個村民1年養20頭牛,年純利潤會達到14萬元。
牛過好了,人也過好了。
在哈克鎮這個養牛大鎮,擠奶自動化,是科技帶來的福音;農村現代化,是時代的進步。
終審:藺玉紅
審校:李志國 劉朱嬰
編輯:劉樹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