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介紹了COUNTIF(Excel函數應用篇:Countif()函數)和COUNTIFS(Excel函數應用篇:Countifs()函數的使用技巧)函數以及SUMIF(Excel函數應用篇:Sumif()函數的使用技巧)函數,今天介紹這個系列中的最後一位成員SUMIFS函數。
在介紹今日主角SUMIFS函數的具體使用方法之前,我們先將這四個很相似的函數擺在一張表裡看看它們有何異同。
先上一張數據表格,以便後續匯總表中的公式有一個對照物。
四個函數的使用方法和異同點匯總如下:
如圖所示SUMIFS函數的主要功能是多條件求和,即對符合一組條件的單元格求和,其語法結構為Sumifs(sum_range,criteria_range1,criteria1,[criteria_range2,criteria2],……),其中:
sum_range表示求和單元格區域,必須是單元格引用;
criteria_range1表示條件單元格區域1,必須是單元格引用;
criteria1表示判斷條件1,形式可以是數字、文本或者表達式;
[criteria_range2,criteria2],……為可選,表示條件單元格區域2和判斷條件2以及更多的條件區域和判斷條件。
就像函數COUNTIF和COUNTIFS的關係一樣,SUMIFS函數實際涵蓋了SUMIF函數的功能。
因為前面的文章中已經介紹過函數中判斷條件即參數criteria的書寫要求,今天就不贅述了,但還是要強調一下,寫好判斷條件是學好SUMIFS函數的關鍵,有需要的同學請參閱Excel中Countifs()函數的使用技巧中的相關介紹。
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SUMIFS函數的實際使用:
1、單列多條件求和
如果要統計「1月產品1」的銷售數量,用SUMIFS函數分分鐘搞定,但如果要統計「1月產品1+產品2」的銷售數量,SUMIFS函數就有些為難了,產品1和產品2這兩個條件在同一列,這就是一個單列多條件求和的問題。
SUMIFS函數的判斷條件之間是「與」的關係,即單元格需要同時滿足所有條件才會求和,但「產品1+產品2」顯然是一個「或」的關係,不符合SUMIFS函數的邏輯。
要解決這個問題,方法1是使用兩次SUMIFS函數,然後相加,譬如「=SUMIFS($C$2:$C$13,$A$2:$A$13,F2,$B$2:$B$13,"產品1")+SUMIFS($C$2:$C$13,$A$2:$A$13,F2,$B$2:$B$13,"產品2")」,這個公式顯然很累贅;
方法2是利用SUM函數嵌套和數組,可以寫成「=SUM(SUMIFS($C$2:$C$13,$A$2:$A$13,F2,$B$2:$B$13,{"產品1","產品2"}))」,其實這個公式可以看作方法1公式的改寫,用SUM函數替換加法計算,用數組「{"產品1","產品2"}」實現SUMIFS函數分兩次統計符合相應條件的單元格的和。
2、多列多條件求和
分別統計1、2月份銷售數量大於100的產品的銷售金額,單元格H2鍵入公式「=SUMIFS($D$2:$D$13,$A$2:$A$13,F2,$C$2:$C$13,G2)」然後下拉複製即可,公式也可以寫成「=SUMIFS($D$2:$D$13,$A$2:$A$13,"1月",$C$2:$C$13,">100")」,即將判斷條件的單元格引用改為直接書寫。
3、區間求和
經常會碰到時間區間或者數值區間求和的統計,譬如統計單月銷售數量大於等於100且小於300的產品的銷售金額。
其實,這也是一個單列多條件求和的問題,但因為「大於等於100且小於300」也是一個「與」的關係,符合SUMIFS函數的邏輯,所以可以使用函數直接計算,單元格G2鍵入公式「=SUMIFS(D2:D13,C2:C13,">=100",C2:C13,"<300")」即可。
COUNTIF和COUNTIFS、SUMIF和SUMIFS四個函數有很多類似的用法,一起學習,能起到事半功倍、融會貫通的效果,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