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展覽館——一個時代的記憶

2020-12-22 杭州日報

  浙江展覽館,當年是杭州標誌性建築,曾用名「我們心中的紅太陽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展覽館」,簡稱「萬歲館」,杭州人習慣稱它為「紅太陽」。2010年,被列入歷史建築保護名單,是杭州最年輕的「歷史建築」。

  選址

  1968年這裡是菜地和花地

  1968年9月,各省市自治區紛紛成立了革命委員會,為了體現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不少省市開始搞永久性紀念館。浙江省革委會決定建造一個展覽館。

  現年77歲的陳炎鋼先生依然記得當時的情形。1968年,陳炎鋼在省革委會工作,擔任革委會副主任謝正浩(分管經濟、原東海艦隊參謀長)的秘書。陳回憶:當年全省年財政支配才3000多萬,而建展覽館的資金是500萬,省裡要求必須保證資金落實,對展覽館建設,確保「要啥給啥」。

  最初的方案裡,展覽館選址並不在今天的位置,而是在老「武林門」舊址,即現在的武林小廣場。當時,狹窄的武林路(時稱「長徵路」)到此突然開闊,路面平整,地基夯實,東邊的「杭運段」(杭州交通局下屬運輸段)可隨時徵用,設想中,遊行隊伍可順勢南走拐入延安路。但討論後認為,此地侷促,顯不出「萬歲館」的浩蕩氣勢,被否定。

  後來選定了現在的地塊。1968年,這裡還是一片菜地,只有幾座茅屋和簡易棚屋。1962年杭州城建局曾制定了一個城市建設規劃,在這個被稱為「東方日內瓦」的規劃中,這個地塊是延齡路(即今延安路)的延伸段,延齡路在此跨越老護城河(現通稱運河),向北擴展。因為早有規劃,所以該地塊一直沒有動用,還保留著原貌。

  據陳先生說,菜地屬於當時天水街道蔬菜隊。除了菜地還有花地,白的茉莉紅的玫瑰。茉莉花與玫瑰花是供給杭州香料廠的,那時的香精香水極少化學合成,放到今天,這花地就是活廣告。蔬菜清新常綠,鮮花四季交替,其間還夾了「朝天茅坑」的糞臭。到了現割現賣長梗白菜的晚秋,剁了根的菜發出的是溼溼的清氣,大片,大片。

  如今展覽館南面正大門前,那時有一條小河,舊名「倉河」,東連中河,渙渙西流,到武林水門轉彎匯入運河。60年代的倉河,仍是一派鄉村風光,河埠有「毛相石頭」的石階與雜草叢生的灘坡,守著一座頹敗的小土地廟,河中時有西去的船隻「啵啵」而來,過密渡橋(現華浙廣場),進運河。

  1969年春天,這裡成了一個熱鬧的大工地。萬人誓師大會口號響起,來自部隊、工廠、學校、省市機關,以及寫著各種組織名稱的紅旗,插滿河岸,人們揮鋤擔土,伴了大喇叭的歌聲,開始填河。所有參加者都是義務勞動,沒有推土機與挖掘設備,靠的全是人力。陳炎鋼和謝正浩也幹了半天,土筐擔來舊城牆的殘垣,倒入河中。至此,當時東河與中河的唯一出城航道,廢了,地貌更為開闊。

  建設

  麗水的紅松,人工打樁

  展覽館的設計參照北京人民大會堂,一正二副三層廳堂結構。正門前的臺基上是八根大理石立柱,構成渾然一體的高大立面,幾乎看不出內裡三層的結構。這樣的工程,除了挖地基,還要打地樁,地樁的材料是紅松,松樹富有油脂,不易腐爛。1953年造省府大樓,用的也是松木,據說早幾年替換了一批鋼筋水泥樁,這是後話。

  麗水地區的紅松運來了,棵棵5米以上,直徑20多釐米。有一天,我在五常北面的綠汀路上暴走,一位不識得路的先生緊跟,我們聊起來。他已有76歲,姓高,原杭州無線電一廠退休,早年住在武林門。我扯到展覽館,扯到紅松打樁。他說,當年他被廠裡派去義務勞動,先擔土填河,後來扛過紅松,是從解放牌軍用汽車上扛下來的,滿溢松脂的清香。

  然後是打樁,這在當時很困難,因為沒有現代的打樁設備,聽高先生描述當時場景,有《天工開物》的遺風。當時高先生的工作是將紅松的尾部劈成楔形,然後豎到事先搭好的木架中間,木架上裝有滑輪,滑輪上吊一個很大的錘狀物,有專人掌控,一下一下將紅松打入地中。打入松木前,工地上已挖出了大片的深坑。挖坑時,出乎意料的事發生了,一具棺槨露了出來,打開棺蓋,居然還有一具木乃伊似的「殭屍」。這是「萬歲館」工程的大忌,在場與不在場的人們都犯了怵。陳炎鋼先生回憶說,棺槨與「殭屍」當即搗毀,消息不準外傳。

  竣工

  大門頂上的圓鏡,改成毛澤東巨幅畫像

  為建設「紅太陽」展覽館,全省的能工巧匠應徵而來,我輾轉聽到過兩個當年參加建設的外地工匠的自詡,那時的杭城再也沒有比這更漂亮的建築了。各地最好的建築材料也車水馬龍地運來,水磨五彩石的地坪,白色的花崗巖臺階,大理石立面,金黃琉璃瓦,正面牆體最令人矚目,那是巨大的彩色燒瓷拼圖,共九大幅,展示毛澤東從韶山到北京的光輝歷程,鮮豔奪目。

  按原來的設計,建築正面上方的正中,嵌一面碩大圓鏡,當時全杭城無一高樓,站在城南的吳山頂上,能看到圓鏡反射出的光芒。但這一方案很快被否定了,改為一身戎裝、有箭鏃形光芒的毛澤東巨幅頭像,這是一枚像章的放大。頭像的後面暗藏著鐘樓,每到整點時刻,便敲響鋼琴曲《東方紅》,在極少市囂的當年,此曲一響,全城傳遍。

  工程24小時不停,尤其晚上,從吳山頂上北望,昏暗的城市上空,唯有這個工地,漫天通紅。也就一年半的時間,展覽館以難以想像的速度完成了。1970年9月,展覽館正式移交。陳炎鋼說,建設費用最終將近800萬,還不包括義務工投入。原設計面積為1萬平方米,最終為1.3萬平方米,還不包括1.5萬平方米的南北廣場。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後浙江省最為顯赫的標誌性建築,一度讓全省各地群眾有一種瞻仰聖地的嚮往。館名頗為繞口:「我們心中的紅太陽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展覽館」,簡稱「萬歲館」,俗稱「紅太陽」。

  功能

  當年這裡最常見的場景是集會、慶祝、遊行

  最初館內展覽什麼?很少有人說得清了。我曾見過一幅大型畫,記不清是絲織還是油畫,背景是懸燈結彩的「浙江省革命委員會」大牌,四周是激動歡躍一身軍裝的「紅衛兵」。不過,最讓老杭州人記憶猶新的,是展覽館門廳被搭建成了檢閱臺,群眾性集會和重大的慶祝活動,在此舉行。

  那年(1970年),為慶祝國慶節,檢閱臺兩側又加了副臺。檢閱臺正對中央南北通道,但問題也由此而來:當遊行隊伍整整齊齊從東往西開步走過檢閱臺時,正待酣暢淋漓地表演一番,剛要施展,卻突然向南來了一個90度的大轉彎,好端端的紅旗曼舞、腰鼓隊的跳躍擊打、軍樂隊的行進奏樂,全亂套了。那年頭,大大小小的遊行活動甚是頻繁,於是市領導提出擇地建造一個永久性檢閱臺的建議,省裡也認為很有必要,具體工作落到了杭州市建設局。從1971年8月25日杭州市建設局革委會的「延安路檢閱臺廣場、獅虎橋至檢閱臺道路改善的審批表」可以看出,展覽館的使用到新檢閱臺的開建,其間隔了不足一年。這檢閱臺,就是現在延安路499號杭州市科技交流館的前身。

  在文化娛樂枯燥得幾近沙漠的當年,遊行,是一件讓民眾興奮的事。哪怕半夜起來排隊進場,哪怕坐在冰冷的道坎上等上四五個鐘頭,當震得身心顫動的軍樂隊大鼓漸漸走來時,一夜不眠的虛火反倒讓人更加亢奮。八個樣板戲與體育健兒的彩車,邊走邊演的文藝方隊,以及民樂隊的敲鑼打鼓、吹拉彈奏,還有各團體一個個標準的右拳在胸的造型,往往會贏得觀看人群陣雨般的掌聲。也有好「趕馬屁梢」的少年,前段遊行結束,又抄近路穿小巷一陣小跑,趕到遊行結束點的金衙莊處,再飽眼福。

  「紅太陽」的另一個配套工程是杭州劇院。當年,武林門一帶沒有一個能與「萬歲」主旨匹配的會場,延安路南段的老人民大會堂,那是另一個時代的標誌,已顯得老舊。1972年,杭州劇院的建設列入計劃,預算300萬。後來,「國家計劃革命委員會」(72)國計字49號文件批覆下來:中央同意浙江省在杭州新建一座劇院,列入1972計劃,要求「控制在二百五十萬元以內」。當然,此後的投入,遠遠超出了250萬。由此,杭州的政治、文化、商業圈,在武林門有了雛形。

  改名

  從政治到經濟的第一步

  1971年「九一三」林彪事件後,「萬歲館」正式改名「浙江展覽館」。樓頂上兩個巨幅標語「大海航行靠舵手」「幹革命靠毛澤東思想」,都被拆除,同時拆掉的還有鐘樓。但「紅太陽」的稱謂,一直在老杭州的嘴上留了下來。80年代初,一夥年輕人常常聚在展覽館前的空地上練球,後來,他們為這支民間球隊起名為「紅太陽足球隊」,那時,廣場上沒有停車場,甚至還沒有鋪花崗石地磚,是一片草坪。

  展覽館的內涵也在變,那幾乎就是一段中國轉型期的微縮版。

  1979年,26歲的何女士是紹興瓷廠的工人,全民企業,屬省輕工業廳。當時有「一輕」、「二輕」之分,「一輕」指的是省輕工業廳所屬企業,「二輕」為集體企業。改革初期,「二輕」機制靈活的優勢以及市場經濟的潛力尚未發揮,市場仍是「一輕」的一統天下。何女士說,那時,她們廠裡的工人「有哪咯法個愜意哦」(很舒服)。因為越瓷出名,每當外賓與港澳同胞前來參觀,工人們才會像模做樣地幹一氣。就在那種舒服的日子,何女士被抽調到了更「舒服」的省廳,參加浙江展覽館的「一輕」產品展銷籌備。

  這是展覽館從政治到經濟邁出的第一步。

  何女士記得當時抽調了10名講解員,還有來自上虞、蘭溪、長興的,都是20多歲,長相百裡挑一,經過三個月的普通話培訓。何女士說,那時她的普通話說得「有哪咯法個好哦」。30多年過去,何女士依然一口紹興方言。她說講解員只幹了一年多,普通話都忘記了。

  浙江展覽館的「一輕」產品,有龍泉寶劍、寧波冰箱、長興紫砂茶壺,杭州的香菸、絲綢、電視機、縫紉機,琳琅滿櫥,都是緊俏商品。二樓不時有象徵性的出售,這在商品匱乏的當年,簡直是要命的轟動。有一張照片,提供者說就是展覽館東角漏夜排隊購買電冰箱的場景。「一輕」展銷還走出杭州,上到北京,下達廣州,每到一處,都很受歡迎,住的吃的全是貴賓待遇。在北京,她們還受到鄧穎超等中央領導的接見。何女士說,「吶個辰光,有哪咯法個時道(光彩)哦!」一年多後,「一輕」展銷轉移到了湖濱門市部,80年代中期,最終落戶金衙莊的公司新大樓。

  浙江展覽館的變遷,最富戲劇性的還是三樓:80年代文學盛時,《東海》雜誌社就在此辦公,舉辦各種文學講座,常常爆滿;電影興盛了,放映廳一票難求;電影乏了,又改成舞廳;其間,還辦過短暫的溜冰場。國人精神生活的轉變,從文化到娛樂,這裡幾乎是個縮影。

  一樓展廳,當年最具市場經濟氣息的是舉辦「文物珠寶展銷」。主辦者將眼睛盯在了闊佬的身上,港澳臺的,還有外賓。這說的是1989年,後來那些名噪一時的企業家們,還在苦苦地做強做大,當然,也有將眼睛投向古董字畫的,但大多不為投資。何女士見過一個東莞的女闊佬,從萬寶路冰箱的北運,到鳳凰牌自行車的南銷,在「一輕」展銷賺了個盆滿缽滿。女闊佬40多歲,農民出身,皮膚黝黑,不善打扮,這天,她穿一雙解放球鞋,褲腳一隻高一隻低,要進浙江展覽館的文物展廳,被拒之門外。把門的說:這裡不接待參觀。女闊佬說,買還不行?把門的疑惑,女闊佬掏出當年最為堅挺的空白支票,把門人趕緊拱手。女闊佬進門,逛了一圈,買了十幾萬的古董珠寶,把幾個營業員搞得「呆都呆掉啦」。那時幾乎沒有贗品,十幾萬的貨,如今少說也值幾百萬。

  廣場

  老百姓的故事

  展覽館前廣場上的旗杆也有故事。它和昭慶寺(少年宮)廣場的旗杆一起,可稱為老杭州的「戀愛角」。當時附近還有就地可坐的草坪,可與之配套。有一位大齡仁兄,有人給他介紹了一位姑娘,他也是碰鼻頭倒黴的事太多,不想讓介紹人陪去約會。他說,紅太陽的旗杆,容易找的。

  哪曉得晚上這旗杆下的約會女孩走馬燈似的,來了,走了;走了,又來了,還不是一個兩個,低了頭都像在數地坪的方格。那仁兄拿了照片,看模樣,倒有兩個女孩是像的,但她們都沒有正眼看他。好在介紹人住得不遠,他趕緊騎車回趕。結果可想而知,就這麼失去了機會,30多年過去,說起來,這仁兄還在悔。

  80年代,城市雕塑盛行,杭州還專門成立了城雕創作室。創作室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武林廣場上的群雕,八個翩翩起舞的少女群像:3個手舞絲綢,5個邊舞邊奏樂器。這是為國慶35周年獻禮的作品。每當華燈初上,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奏起,水池中沖天而起噴泉,隨了樂曲的節奏高低變幻,彩燈中的八少女似隨音樂而舞。據說,八位少女蘊含了「三」和「五」:國慶35周年,解放軍進杭州5月3日。可以說,這座城雕也是城市變化的見證,因此,2011年當這裡成為地鐵建造工地時,八少女群雕的命運引出了一場市民參與的大討論。

  2005年秋天,在一次「知青」聚會上,我得知當年在黑龍江一個生產隊的女友得了癌症,正在家服藥調養。我輾轉得到她的電話,約她見面,我們仍以旗杆相見。那天,當她漸漸走近,三十五年的歲月已經無情地在她身上掠走了一切,但寬容地留下了她的身韻,就像一旁同樣有著三十五年歲月的浙江展覽館。往昔像電影掠過,世事如人。

相關焦點

  • 浙江展覽館新年重啟
    浙江展覽館新年重啟   新年伊始,又一位「老朋友」要與杭州市民重逢了,他就是經過4年整修,即將重新回歸的浙江展覽館。
  • 蘇聯式建築:一個時代的特殊記憶
    城市的歷史,最直觀地反映在它的建築上,建築是城市文化與歷史記憶的載體,不同時期的歷史建築反應了不同的建築文化,也是一個時代集體記憶的遺存。其中蘇式建築就是這樣一個特殊年代和風格的「紅色建築」的代表。
  • 留住鄉村記憶!杏壇青田鄉建展覽館啟用
    杏壇青田鄉建展覽館正式啟用。  「在這間展覽館裡,能夠看得見青田的巨變,望得見美好,記得住鄉愁,非常的值!」昨日(12月12日)下午,杏壇青田鄉建展覽館正式啟用,來自杏壇龍潭村青田小組村民劉瑞慶對著西街榕樹下的青田鄉建展覽館贊口不絕。  青田鄉村建設展覽館由杏壇鎮人民政府、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榕樹頭村居保育公益基金會、嶺南鄉村建設研究院共建的鄉村振興理論體系和實踐成果的展示中心。
  • 浙江展覽館即將重新開館
    浙江展覽館即將重新開館  近日,浙江展覽館工作人員正在一、二層展廳裡忙著布展。這座武林廣場地標建築經過4年多的閉館修繕後,將以似曾相識卻又煥然一新的面貌正式亮相。重新開館後,以文化藝術、高端經濟及公共綜合性展覽為主。
  • 2020ADM開展 快來浙江展覽館「乘風破浪」!
    2020-10-29 18:48 |浙江新聞客戶端
  • 探訪柴達木盆地民俗文化展覽館:用老物件「留住」時代底色
    李淑娟 攝中新網西寧12月5日電 題:探訪柴達木盆地民俗文化展覽館:用老物件「留住」時代底色作者 孫睿 郭曲太上世紀40年代的大板車和50年代的犁記錄著農耕時代的印記,舊門板和煤油燈失了顏色卻精緻依舊,一枚枚胸章和一張張老照片無聲講述著變遷的歲月……深冬時節,記者走進柴達木盆地青海省海西州烏蘭縣希裡溝鎮西莊村的
  • 「百年西泠·金石傳薪」西泠印社庚子秋季雅集系列展在浙江展覽館...
    11月12日,「百年西泠·金石傳薪」西泠印社庚子秋季雅集系列展在浙江展覽館拉開序幕,西泠印社庚子秋季雅集系列活動一併舉行。本次系列展覽作為西泠印社庚子秋季雅集的重要內容,分浙江展覽館和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兩個展區「並蒂花開」。
  • 「展訊」第九屆浙江花鳥畫展即將在浙江展覽館展出
    展覽名稱:第九屆浙江花鳥畫展展覽時間:2020年12月18日至12月27日展覽地點:浙江展覽館4、5、6展廳主辦單位:浙江省美術家協會 浙江省中國花鳥畫家協會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 浙江展覽館協辦單位:永康市盤龍谷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在2021年即將到來之際,以慶祝中國共產黨誕生100周年為主題,第九屆浙江花鳥畫展將在浙江展覽館隆重展出。
  • 11月2日前到浙江展覽館「打卡」吧
    今天下午,2020ADM(亞洲設計管理論壇暨生活創新展)將在浙江展覽館精彩開展,一直持續到11月2日。今年ADM聚焦藝術、科技、潮流、美食,分布在浙江展覽館內和館外廣場上。其中,戶外廣場分為流浪街區、造浪街區、湧浪街區、衝浪街區以及熱浪街區,浙江展覽館則化身乘風破浪館。這麼多展區,該從何逛起呢?看了這份攻略就知道啦!
  • 市規劃展覽館成功舉辦 「前門記憶」攝影繪畫主題展
    12月15日,市規劃展覽館聯合東城區前門街道辦事處、北京日報客戶端北京號共同舉辦的「前門記憶」攝影繪畫主題展正式對外開放。此次主題展是市規劃展覽館在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發起的「前門記憶」徵集活動的成果展,是規劃展覽館作為規劃和自然資源行業公益平臺面向公眾展示首都北京古都風貌和宣傳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有益創新,是與屬地政府多方位開展「共建、共治、共享」的積極探索。
  • ADM在浙江展覽館開啟五天「美好體驗」
    2020-10-28 18:13 |浙江新聞客戶端
  • 新時代黨員政治教育基地展覽館設計方案:概念篇
    西安新時代黨員政治教育基地展覽館設計方案主要有7大板塊,今天就由陝西精誠展覽小編為大家講解:A啟程大廳B初心守護黨員活動黨員活動:談心室心得,體會、感言、活動掠影,七個一系列活動:講一個紅色故事唱一首紅色歌曲過一次集體政治生日召開一次專題組織生活會進行一次集中點評。
  • 老蠶房變身鄉建展覽館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王名潤攝影報導)老蠶房「變身」鄉建展覽館,書寫鄉村振興華章。
  • 北京全聚德展覽館重現歷史,一個「德」字撐起百年浮沉
    一走進全聚德展覽館,一道稚嫩的童聲就鑽進了耳朵,只見年輕的爸爸一把攬住猴急著要往牆上撲的兒子,輕聲解釋道:「你可別小看這些『德』字,這裡邊兒有從毛主席、周總理書作裡摘的,還有從歷代書法名帖裡選的,每個字來頭兒都不小。」作為一個有著150餘年歷史的老字號,從孩提時代開始,「全聚德」三個字似乎不需任何思考,就已經存在於我們的記憶中了。
  • 寧波市城市展覽館新館即將面世
    智創城市    本報記者 楊緒忠 通訊員  章 佳    圖片由寧波市城市展覽館提供    城市的記憶將注入新時代的內涵新城展館將以全新的敘事方式、翔實的內容資料、先進的展示手段,展示城市發展歷程和未來願景,營造一個有時代特點和寧波特色的城市展覽館。    為什麼要新建一個城市展覽館?    對此,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和寧波市行政中心的東遷, 位於老外灘的原市城市展覽館規模、功能等方面都難以滿足需要。
  • 三合營社區設「社區微型展覽館」
    為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展現居民興趣愛好、分享自己的故事,大觀街道辦事處三合營社區在黨群服務中心二樓設立了「社區微型展覽館」,讓觀展者從一件件「老物件」中更深刻地看到黨和國家發生的巨變。在這個夏日炎火的五月,三合營社區微型展覽館帶你回憶那些年逝去的青春,回憶那些青春裡的打打鬧鬧。
  • 遼寧工業展覽館的前世今生 它藏著太多城市故事
    而說起咱瀋陽的會展業,老瀋陽人最先想到的肯定是遼寧工業展覽館。60年間,遼展伴隨著這座城市裡的人們,見證了這座城市的飛速發展。它的存在像是一位「老朋友」,成為瀋陽人生活的一部分,就連人們說起周圍地區時,也習慣性地稱之為「遼展附近」。在瀋陽,遼展是標誌,是象徵,更是集體記憶。
  • 鄭州一個地公園,曾經是一個很熱門的景點,現在卻留下了記憶
    光陰匆匆,歲月變遷,人世間一切事物都在不斷更新,不知不覺80、90後也成了叔叔阿姨,很多與我們一起長大的地方也逐漸被新型樂園所取代,不禁感嘆光陰匆匆;鄭州世紀歡樂園對於80、90後也算是一個時代,也算是一個回憶,那麼如今這個熱銷的景點又怎能徒留回憶呢?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 拆掉遼寧工業展覽館,你看行不?
    其實從瀋陽劃定金廊開始,拆除遼寧工業展覽館的消息就沒停過,網絡上關於拆除展覽館的消息最早能追溯到2009年。遼寧工業展覽館能拆不?小編對身邊的幾位朋友做了採訪,「留派」和「拆派」意見對立,各有各的理由。
  • 視頻|盡覽70年風華 重慶郵電大學校史展覽館今日開館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劉釗 攝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0月13日15時訊(記者 秦思思 劉釗)大哥大、BB機、移動手機.....諸多通信科技的變遷歷程濃縮在了一個館藏之中,而這些信息通信載體的發展也蘊藏著數代人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