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鄉村記憶!杏壇青田鄉建展覽館啟用

2021-01-17 順德城市網



杏壇青田鄉建展覽館正式啟用。


  「在這間展覽館裡,能夠看得見青田的巨變,望得見美好,記得住鄉愁,非常的值!」昨日(12月12日)下午,杏壇青田鄉建展覽館正式啟用,來自杏壇龍潭村青田小組村民劉瑞慶對著西街榕樹下的青田鄉建展覽館贊口不絕。


  青田鄉村建設展覽館由杏壇鎮人民政府、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榕樹頭村居保育公益基金會、嶺南鄉村建設研究院共建的鄉村振興理論體系和實踐成果的展示中心。該展覽館是以長期展示青田鄉村建設成果而成立的,標誌著青田鄉村建設達到了一個階段性的高度。



來自各界嘉賓、領導等出席活動。


  青田鄉村建設展覽館坐落在青田村西街的大榕樹下,由村中破舊並廢棄的老蠶房改造而成,原為嶺南傳統建築風格,改造後的鄉建館外部完整的保留了老蠶房的傳統風格,殘破的門頭由鋼架結構和落地玻璃組成,當代簡約,既完美融入傳統建築風貌,又呈現出時代風格,內部現代簡潔。展廳面積約230平方米,由展覽空間和新媒體放映空間兩部分組成。


  城網君在現場注意到,該展覽館中呈現出青田風光、鄉村自治、進入青田、青田實踐、青田範式等22個主題內容,記錄著青田範式近年來研究的成果,是青田鄉村沿革、鄉村文化、民俗風情的重要載體。展覽館的設計展現出來的不僅僅是青田歲月輾轉中的變化,也展現了在杏壇鎮委鎮政府的領導下農村近年發展改革的步伐。


  據介紹,今年3月,青田鄉建作為「中國藝術鄉村建設展覽」三大案例之一亮相北京中華世紀壇;今年10月,青田鄉建亮相深圳華僑城,成為眾多案例中最受矚目、最被認可的案例;今年9月26日至11月26日,青田鄉建首次走出國門,參加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由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與塞內加爾黑人文明博物館共同主辦的《魅力中國 鄉村振興》塞內加爾展。



眾多嘉賓一行參觀青田鄉村建設展覽館。


  青田鄉村建設展覽館開館推出的《青田範式:中國鄉村的文明復興路徑》展覽,首次全面向社會匯報青田幾年的鄉村建設成果。既能讓村民感受到青田鄉建帶來的變化,也為來青田參觀來訪的客人提供一個交流的空間。青田鄉建館不但定期推出和展示青田鄉村建設的成果和經驗。同時也會推出有關青田的鄉村記憶、民俗風情、遺產保護以及村民創作的民藝作品等展覽。


  「隨著順德杏壇『青田範式』走進北京,亮相深圳,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名不見經傳的青田逐漸走紅,已經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一種典型的、象徵性的案例。」杏壇鎮黨委委員、宣傳文體辦公室主任王傳海表示,青田鄉建展覽館面向社會開放,對外展示鮮活立體的青田,這也將有助於杏壇增強鄉村文化自信,青田鄉建展覽館也將成為杏壇一張靚麗的新名片。


  佛山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偉光,順德區政協副主席徐國元,杏壇鎮黨委書記柯宇威,杏壇鎮人大主席康永忠,杏壇鎮黨委副書記黃家慈,杏壇鎮黨委委員梅兵等領導嘉賓出席活動。(袁永)


相關焦點

  • 老蠶房變身鄉建展覽館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王名潤攝影報導)老蠶房「變身」鄉建展覽館,書寫鄉村振興華章。
  • 探訪柴達木盆地民俗文化展覽館:用老物件「留住」時代底色
    李淑娟 攝中新網西寧12月5日電 題:探訪柴達木盆地民俗文化展覽館:用老物件「留住」時代底色作者 孫睿 郭曲太上世紀40年代的大板車和50年代的犁記錄著農耕時代的印記,舊門板和煤油燈失了顏色卻精緻依舊,一枚枚胸章和一張張老照片無聲講述著變遷的歲月……深冬時節,記者走進柴達木盆地青海省海西州烏蘭縣希裡溝鎮西莊村的
  • 珠海博物館、珠海規劃展覽館正式啟用!
    承載著珠海市民殷殷期盼的文化新地標項目——珠海博物館、珠海規劃展覽館新館,今天正式啟用。作為城市的文化新地標,「兩館」成為珠海傳播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味、彰顯城市氣質的重要名片,為珠海打造獨具魅力的文化旅遊強市增添亮點。
  • 【鄉村振興 鄉賢先行】福清上逕林家小院:古厝變展館 留住鄉村記憶
    今年是福清市建市三十周年
  • 順德社區鄉村創意文化節上下求索激活鄉村治理「一池春水」
    馬岡版畫、黃龍冬瓜、大良魚燈、桃村夏布、潭洲三字經、馬東永春拳、沙頭自梳女故事、中區編織社……2019樂活順德——社區·鄉村創意文化節吸引順德10個鎮街22個社區、鄉村參與,展示順德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成果,有文創、有技藝、有故事、有味道,有傳統與現代、傳承與創新的碰撞。順德是我國最早探索社會治理創新的地區之一。
  • 上海兩會丨代表建議:留住城市記憶 保護方言建勞模博物館
    城鄉一體化的發展中怎樣留住鄉愁?今天上午9時, 市第十四屆人大五次會議舉行專題審議會,代表們分別就五個專題開展審議。這五個專題分別是:《從嚴科學規範管理,建立健全道路交通管理長效機制》《樹立守法履約意識,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引導社會主體共同參與,加快現代公共文化建設》《加快汙染治理,改善環境質量》《立足城鄉發展一體化,著力建設新農村》。本報記者分別從審議會場發回報導。
  • 杏壇實驗學校在南朗村奠基
    這標誌著,作為杏壇教育重點工程,杏壇實驗學校正式開工建設,預計2022年完工啟用。該校由杏壇鎮人民政府、廣東杏暉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建設,將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有廣泛影響的優質教育品牌。  值得關注的是,杏壇實驗學校工程將創造杏壇教育史上多個第一:杏壇第一所國有民辦的學校,第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第一所配置室內遊泳館的學校,第一所學生全寄宿學校。
  • 探訪晉江東石鎮塔頭劉村百年古厝鄉村記憶館
    目前,這座古厝已被改造為鄉村記憶館,結合鄉村記憶、鄉村文化進行陳列布展,煥發新的生機。  對這座古厝的改造是從去年開始的,今年6月正式對外開放。這座鄉村記憶館的改造盤活了旅遊資源、吸引了眾多遊客,讓年輕一代和外地遊客可以更好地了解整個塔頭劉村的歷史和未來的發展規劃,也為村莊增添了一個舉辦文化活動的場所。
  • 留住鄉村教師 留住「麻雀學校」的根
    原標題:留住鄉村教師 留住「麻雀學校」的根   讀了6月19日《中國青年報》教育圓桌刊登的胡儉老師寫的《鄉村「麻雀」學校 去留兩難》一文,筆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正如文中所言,鄉村「麻雀學校」的弊端是學生太少,偌大的教學樓和操場空蕩蕩,造成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可根據教育局要求,無論學校剩下幾名學生,都必須按時開足開齊課程,因此又造成師資的不足。因為按照鄉村小學師生比相關要求21∶1的話,胡儉老師所在的小學最多配備5名教師,但實際上按照語數英及綜合科目體音美全部開齊來計算,5名教師遠遠不夠。
  • 「鄉村建設研究與實踐展覽館」在成都開展
    鄉村建設研究與實踐展覽館展示了許多鄉村振興的經典案例「中國鄉村振興高峰會議暨第二屆縣(市、區)委書記共話鄉村振興研討會」於12月4—6日在郫都區唐昌鎮戰旗村舉辦。研討會召開前夕,由中國建設科技集團主辦的「鄉村建設研究與實踐展覽館」在戰旗村正式開館,為四川戰旗鄉村振興培訓學院再添鮮活案例。
  • 浙江展覽館——一個時代的記憶
    浙江展覽館,當年是杭州標誌性建築,曾用名「我們心中的紅太陽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展覽館」,簡稱「萬歲館」,杭州人習慣稱它為「紅太陽」。2010年,被列入歷史建築保護名單,是杭州最年輕的「歷史建築」。浙江省革委會決定建造一個展覽館。  現年77歲的陳炎鋼先生依然記得當時的情形。1968年,陳炎鋼在省革委會工作,擔任革委會副主任謝正浩(分管經濟、原東海艦隊參謀長)的秘書。陳回憶:當年全省年財政支配才3000多萬,而建展覽館的資金是500萬,省裡要求必須保證資金落實,對展覽館建設,確保「要啥給啥」。
  • 打造文化旅遊新名片 萊西市庫區移民文化展覽館隆重開館
    6月21日,萊西市庫區移民文化展覽館開館儀式在日莊鎮溝東新村隆重舉行,日莊鎮全體班子成員、機關幹部代表、87個村莊負責人、村民代表參與此次活動。萊西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志強,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市行政學校校長張平,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孫永傳,市委黨史研究中心主任兼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江明輝,市融媒體中心主任翟春林,市產芝水庫管理所黨總支書記夏登文,市水利局黨組成員、工會主席董奎學,以及宮泉激、丁美娥等專家老師,展覽館建設方——山東慧中意遠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宮曉燕,參與水庫修建的老同志們等受邀出席。
  • 漳州南山文化生態園:留舊,留住「鄉愁」
    近年來,漳州市緊緊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城市快速發展的同時,走生態發展之路,持續探索「生態+」模式,不論是生態項目還是美麗鄉村建設,堅持留住「舊」,保護古街、古宅、古樹、古道、古井等,並賦予新功能讓老建築的「生命」得到延續,從而留住「鄉愁」。
  • 大漠深處留得住的鄉愁——民勤鄉村記憶博物館
    這是一座收藏光陰貯存記憶的鄉村記憶博物館。鄉村記憶是讓人們認知家園空間、鄉土歷史與傳統禮儀的主要載體。在城鎮化的過程中留住他們,才能留住鄉愁。這實質上是對人的情感的尊重。小小的博物館,濃縮了歷史的精華,一件件物品留存往昔記憶,一幅幅圖片記錄歷史變遷,一處處實景濃縮著記憶。
  • 東園鎮龍蒼村通過市「鄉村記憶文化」項目建設驗收
    2021年1月泉州市檔案館、中共泉州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聯合發文通報泉州市「鄉村記憶文化」項目建設驗收情況。                      臺商區4個村通過市「鄉村記憶文化」項目建設驗收!東園鎮這個村上榜~
  • 崑山臺胞建臺灣情境展覽館解鄉愁
    崑山臺胞建臺灣情境展覽館解鄉愁 2020-10-05 14:21:5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葉攀 責任編輯:葉攀
  • 張坂鎮2個村通過市「鄉村記憶文化」項目建設驗收
    該記憶館分為黨史館、村史館、文化館、風俗館、孝廉館、農博館等6個館,以鄉愁為主題,多方面展現僑鄉文化,館內展示本村名人及僑胞莊鼎水、莊益順、莊祥慶等人愛國愛鄉事跡以及孝廉文化家風家訓,陳列有老式的農具及木枕、馬燈、雕花筷子籃等家具實物共200多件,全面展示龍蒼村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鄉村記憶文化。該記憶館今年6月被認定為臺商區第三批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閩東之光:古厝修繕,喚醒記憶留住鄉愁
    據了解,為了更好地保護古民居、古村落,發展鄉村旅遊,被喻為高山明珠的虎貝鎮不僅常態化地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且加速推進傳統村落古厝修繕。這座位於文峰村六家弄中心位置的古厝與平常老宅有許多不同之處,整座有35個廂房。門口有炮樓,炮樓上有三個瞭望孔及朝向各不相同的銃槍射擊孔。根據有關資料記載,該古厝屬清朝寧德縣石堂巡檢司舊址,距今已有近三百年歷史。
  • 鄉村旅遊:富民惠民 留住美麗鄉愁
    【回眸十三五 喜看新變化】鄉村旅遊:富民惠民 留住美麗鄉愁■新天水記者 黃虹景區全面升級,面貌煥然一新,鄉村旅遊景點人氣爆棚,農家樂、度假村、土特產品店生意火爆……「十三五」期間,天水市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把鄉村旅遊發展作為助推脫貧攻堅的有效抓手
  • 清遠:振興鄉村 留住「根」守住「魂」
    觀察人士指出,清遠要利用自然地理和生態優勢,發展具有清遠特色的文化生產力。   如果說留住青山綠水也就留住了鄉村的「根」,那麼傳承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傳統文化,則是守住了鄉村的「魂」。鄉村振興,理應讓鄉村留住「根」、守住「魂」。   專家表示,要留住「根」、守住「魂」,首要任務是抓保護,建立一套長效的保障機制,推動古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開發利用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