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鄉村教師 留住「麻雀學校」的根

2020-12-15 人民網教育

原標題:留住鄉村教師 留住「麻雀學校」的根

  讀了6月19日《中國青年報》教育圓桌刊登的胡儉老師寫的《鄉村「麻雀」學校 去留兩難》一文,筆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正如文中所言,鄉村「麻雀學校」的弊端是學生太少,偌大的教學樓和操場空蕩蕩,造成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可根據教育局要求,無論學校剩下幾名學生,都必須按時開足開齊課程,因此又造成師資的不足。因為按照鄉村小學師生比相關要求21∶1的話,胡儉老師所在的小學最多配備5名教師,但實際上按照語數英及綜合科目體音美全部開齊來計算,5名教師遠遠不夠。而如今現實情況是:幾乎所有的鄉村小學都缺少體音美學科的專職教師。

  前段時間筆者恰好走訪了鎮內近10所鄉村小學。在教師問卷環節,大家毫無例外地提出了希望上級教育部門配備體音美等專科教師,這其中恰好就有一所「麻雀學校」,而那所「麻雀學校」學生連20人都不到,學校只有一二三年級。學生告訴筆者,他們最希望的是增加四五六年級,這樣他們就不用轉學了。聽完這句話,筆者的眼淚差點流了下來。

  該校校長一臉苦笑地告訴筆者:「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意思是雖然學校只有不到20名學生,但必須開足開齊課程,還要完成上級教育部門安排的各種事情,而且學校還得僱用炊事員、門衛等。

  筆者有些驚奇的問:「剛才進入學校時恰好碰見了正在打掃門口的大爺,他告訴我,已經在這個『麻雀』學校待了5年了,學校每月給800元,這樣的話,加上炊事員工資、電費電話費,學校咋維持開銷?」這位校長無奈的說:「是啊!沒辦法開支就問中心校借,中心校進行統籌安排。」筆者的心裡久久不能平靜,這種寅吃卯糧的日子到底什麼時候結束啊?

  實際上,在走訪這所「麻雀小學」的路上,筆者看到這個村子裡不少的民房已經被拆了,街道上幾乎空無一人,隔好長一段路才能看到村民的身影。一打聽,原來是村子被拆遷了,現在僅遺留了不到20家農戶,因為經濟賠償等原因沒有落實而繼續住在村裡,學校裡的那不到20名學生就是這些人家的孩子。

  也許,因為鄉村拆遷造成的農村「麻雀學校」現狀屬於個案,但是卻真實地存在著,也難以通過兼併的方式進行。筆者認為:國家在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必然涉及上學的孩子。在當地一份街道辦拆遷公告裡筆者看到過這樣的話:凡在拆遷過程中辦理轉學手續的家長,其他學校必須毫無理由地接納。這個政策看似很人性化,但涉及具體家庭而言,有的家長和當地拆遷部門由於某些原因沒有達成協議而選擇繼續留在村裡,孩子就得繼續在村裡上學,當地教育局的要求是:只要有一個孩子留在村裡,學校就得繼續辦下去。如果相關部門事前能夠統籌安排,優先考慮孩子上學的問題,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另外,隨著進城務工人員的不斷增加,許多孩子進入到城鎮學校就讀,造成城鎮學校人滿為患,而鄉村小學門可羅雀。筆者認為,在此現實背景下,鄉村「麻雀學校」還要繼續保留,為外出務工人員掃除後顧之憂。因為筆者發現,在辦理轉學時,許多外出務工人員由於務工難而選擇了讓孩子回原籍就讀。如果撤併鄉村「麻雀學校」,返鄉人員子女則面臨無處上學的尷尬。

  令人欣慰的是,國家有關部門已經注意到這些問題的存在。筆者衷心希望政府部門在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把解決農村孩子上學放在首位,真正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只有先解決了孩子的上學問題,才能更快更好的推進城鎮化建設。

  此外,筆者認同胡儉老師在文中關於進一步提高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標準的看法。鄉村「麻雀學校」由於地域偏遠,交通成本相對較高,要讓鄉村孩子安心學習,先要穩定鄉村教師隊伍。以筆者所在的鄉村小學為例,距離主城鎮大約2公裡,每位教師生活補助100元,大家有些看法。因為每天乘車來回至少得5元,每月到頭僅交通費一項就超過150元,路遠的需要中途換車,150元遠遠不夠。因此,必須想方設法加大投入,留住鄉村教師,才能留住「麻雀學校」的根。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17年07月03日 10 版)

(責編:熊守朋(實習生)、林露)

相關焦點

  • 清遠:振興鄉村 留住「根」守住「魂」
    觀察人士指出,清遠要利用自然地理和生態優勢,發展具有清遠特色的文化生產力。   如果說留住青山綠水也就留住了鄉村的「根」,那麼傳承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傳統文化,則是守住了鄉村的「魂」。鄉村振興,理應讓鄉村留住「根」、守住「魂」。   專家表示,要留住「根」、守住「魂」,首要任務是抓保護,建立一套長效的保障機制,推動古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開發利用與保護。
  • 鄉村學校領導費盡心思想留住年輕教師,為何結果並不理想
    近些年來,國家為了解決農村地區教育問題,開展了特崗教師、三支一扶、公費師範生等計劃,雖然在短時間內能基本解決農村教育問題。可從長遠來看,很多年輕教師過個兩三年便會離去,就算是鄉村學校領導費盡心思也留不住他們。
  • 鄉村學校如何留住教師?城區教師招考季,農村學校校長又該頭疼了
    一個普遍性的觀點是,農村好的教師都流動到了城區學校,農村學校留不住人怎麼辦?進而讓人不得不思考,農村學校怎麼才能留住優秀教師?01好像俞敏洪曾經說過,只要農村教師待遇比城區教師高30%,就會有大量教師願意留在農村。待遇永遠是管理中的調節與平衡的最大因素,這誰也別質疑,我們老師也不例外。
  • 讓「麻雀學校」小而優,還需「軟硬兼施」
    曹燦輝據媒體報導,湖南省將對不足100人的鄉村小學和教學點進行科學設置和動態調整,妥善處理好學生就近上學與接受良好義務教育的關係,防止因為學校布局不合理導致學生上學困難甚至輟學。鄉村「麻雀學校」是教育體系「神經末梢」,是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服務鄉村最困難群體,保障鄉村學生就近入學權益,鞏固提高義務教育普及水平的特殊作用及意義。
  • 讓「麻雀學校」小而優還需「軟硬兼施」
    據媒體報導,湖南省將對不足100人的鄉村小學和教學點進行科學設置和動態調整,妥善處理好學生就近上學與接受良好義務教育的關係,防止因為學校布局不合理導致學生上學困難甚至輟學。  鄉村「麻雀學校」是教育體系「神經末梢」,是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服務鄉村最困難群體,保障鄉村學生就近入學權益,鞏固提高義務教育普及水平的特殊作用及意義。據公開資料顯示,我國不足100人的小規模學校有10萬餘所,不足10人的有3萬餘所。  近些年來,少數地方「一刀切」撤併學校,讓不少鄉村孩子上學之路變得遙遠和艱難,甚至可能會阻斷鄉村孩子「上學夢」。
  • 農村留住基層教師,待遇是關鍵
    第二:農村教學崗位待遇沒有吸引力,農村教學崗位無法成為教師們的主動選擇;第三:崗位待遇,崗位發展等等,家庭家人的顧忌都是限制新生代教師通往基層教師崗位的羈絆;其他因素筆者或許沒有想到,大家也可以自己揣摩一二
  • 錢江晚報:留住鄉村教師,重建鄉賢傳統
    原標題:留住鄉村教師,重建鄉賢傳統   近日有報導說,今年中央財政將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支持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中央財政全年將安排109億元。目前,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已惠及130萬鄉村教師,絕大多數縣補助標準超過年人均2400元,有的甚至高達6000元。
  • 農村學校如何留住生源以及教師?
    農村學校生源聚減,教師隊伍減少,造成許多學校變成了「袖珍校」,針對這些情況,如何留住生源以及教師成為了制約農村學校發展的關鍵問題。下面談幾點淺薄的建議:一、提高教學質量,擴大文化建設。教育質量是立校之本。好的教學質量是學生真正追求的價值所在,也是家長們擇校的關鍵因素。
  • 「麻雀學校」應脫胎換骨
    鄉村「麻雀學校」的弊端是學生太少,偌大的教學樓和操場空蕩蕩,造成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可根據教育局要求,無論學校剩下幾名學生,都必須按時開足開齊課程,因此又造成師資的不足。(見7月3日《中國青年報》)「麻雀學校」一般指規模小、條件差、人數少的學校。
  • 日本為留住鄉村教師做了什麼?這幾點讓人不得不佩服,值得借鑑
    通過這次走訪,我們發現,一些鄉村學校的教室很是破敗,沒有基本的電子設備,只有一塊黑板以及一些破破爛爛的木桌子。相比於城市乾淨整潔的教室,充足的教學設備,這些鄉村學校的環境讓人感到心酸。甚至有的鄉村學校,只有幾個老師,還都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人。
  • 人民日報快評:把根留住 讓葉長青
    千年古都洛陽的歷史古蹟,就承載著文化的脈絡、歷史的厚重,如同城市的根,以生生不息的文明滋養著城市及其市民。而在這歷史文化中生長起來的城市生活,就如同大樹的葉,根深則葉茂。   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如果是為了保護根而任由葉枯萎,也並不可取。坐擁文化古蹟的老城區居民,最大的訴求就是民生的改善,而那些影響生活卻承載歷史的舊院落,推不得,拆不得,竟然成了奔向新生活的「絆腳石」。
  • 韓文龍:學校能留住老師了
    「過去基本沒有老師願意到農村學校來,而且農村學校也留不住原有的好老師。」回憶起8年前初任興慶區掌政中學校長的韓文龍說,當時,教師緊缺的問題令他十分頭疼。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能做的就是先解決教師吃和住的問題。
  • 留住鄉村教育的「鄉土味」
    優質均衡的鄉村教育是鄉村振興「穩定器」生源劇減,村小的校長們心急如焚。回回寨村村小的校長几次找到郭紅旗,請他做村民的工作,把孩子留在村小。「我問過很多村民,但大家都認為,城裡學校條件好,老師教得更好。」郭紅旗眉頭緊鎖地說,「後來,我也隱約覺得,更有文化的年輕老師大多不願來村裡教書,村裡學校的質量很難提高。
  • 留住教師才能辦好教育:鄉村教師隊伍擴量提質的鎮原探索
    初冬,車輛行駛在甘肅省鎮原縣的山川溝壑,放眼望去,星星點點分布的學校是一片枯黃裡的亮色。提高義務教育質量,關鍵在教師。深處內陸西北,鎮原縣也面臨著貧困地區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共性難題。如何為鄉村教師樹起近處可學的榜樣,讓鄉村教師隊伍不僅有規模更有質量?如何在資源有限情況下,彌補教師結構性短板難題,開足、開好課?
  • 把根留住!
    外父沒有兒子,就把根柱這個女婿當成兒子使喚了,每天壟斷著根柱,結婚多少年了一直和外父外母吃住在一起。這時的根柱既開車,又當焦炭廠的廠長。根柱說:「就這樣忙來忙去,也掙不上什麼大錢,剛好維持一個廠子的運轉。」趕到了煤炭行業好轉了,根柱想的是好好的大幹一場。這時的外父卻把煤礦轉賣給了另一家企業,手裡賺著上億元錢開始當寓公了。
  • 辯證看待,把根留住!
    從建國初期到此次疫情,海外華人華僑為祖國捐獻的人還是功不可沒的,他們能在祖國危難之時用於捐助,說明這些人還是有良知的愛國人士的,至少也說明他們知道自己的「根」是在中國的。魯迅先生曾說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毛主席在1957年第二次訪問前蘇聯時就探望過在蘇聯的留學生,並對他們寄予厚望,將祖國未來的建設發展寄托在他們身上。因此,我們也要向先輩們學習,要辯證的看待問題。
  • 「麻雀學校」呼喚「全科教師」
    山東青島「島上學校」僅剩一師一生;29歲語文教師薛倩倩堅守崗位,一人教全科苦惱「交通難」。(3月4日《新京報》)伴隨新型城鎮化發展,農村人口城鄉間流動加快,「進城上學」成了很多農村人完成城鎮化轉變的一個重要標誌。
  • 農村學校如何留住優秀的學生?「妙招」就是:把優秀的教師引進來
    農村基層學校的教師隊伍建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就拿我所在的學校來說,我們學校年紀最輕的是體育老師,最年輕的主科老師就是我,一個年齡達到38歲的油膩中年人。可以說,教師隊伍「斷層」不單單是我們學校的特色,而且還是很多農村基層學校的特色。校長說,我們學校再過五六年,教師會嚴重缺編,因為到時候會有一大群老師會在那一兩年同時退休。
  • 既要留住你的人 更要留住你的「心」
    近五年來,七星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村薄弱學校建設,為華僑中學先後配備了3位校級領導、10位青年教師,大大充實了學校中堅力量,為華僑中學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人事部門頻頻出臺利好農村偏遠學校教師的職稱評定政策和崗位晉升政策,華僑中學喜迎多重「大禮包」,工作十年如何留住人、如何發展人就成為學校當前重點思考的課題,具有濃鬱情感色彩的「師徒結對」也成為學校留住人、發展人的重要舉措。9月15日下午,華僑中學在會議室舉行了既簡短又隆重的「青藍工程」師徒結對儀式。儀式由教科處羅小榮主任主持,全體教職工參與了本次活動。
  • 鄉村教育在城鎮化進程中失衡
    他了解到,現在維持鄉村教育的師資以過去的老民辦教師為主,而這批老教師如今都已臨近退休。數據顯示,全國共有6.7萬個教學點和「麻雀小學」。這些教學點和「麻雀學校」大多在交通不便的山區。「年輕教師待不住,只能靠一些臨近退休的老教師站最後一班崗。」張志勇說。   「村小的教師不會英語,體育、音樂、美術更是不會教,而城裡孩子小學三年級就學英語了。孩子不出去上學,就要輸在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