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島上學校」僅剩一師一生;29歲語文教師薛倩倩堅守崗位,一人教全科苦惱「交通難」。(3月4日《新京報》)
伴隨新型城鎮化發展,農村人口城鄉間流動加快,「進城上學」成了很多農村人完成城鎮化轉變的一個重要標誌。城鎮學校「人滿為患」「一桌難求」,而與此同時,在一些鄉村地區,特別是偏僻的鄉村或島嶼,學生人數急劇減少,從而導致的一些學校日漸「萎縮」,逐漸成為「麻雀學校」:一校學生不上二十人,十人甚至數人的。
在麻雀學校裡,由於教師少,課程多,一人身兼多門學科是家常便飯,有的甚至校長、班主任、任課教師一肩挑。他們不僅要教授語數外,還要能教音美體;不僅要能寫會說會算,還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有能唱能畫能跳。他們和鄉村的「全科醫生」一樣,既要能做簡單的外科包紮,又要能懂得望聞問切中醫手法,還要對西醫也需略知一二。不僅如此,有時還要進行跨班跨年級的「複式」授課。面對這樣的現實,培養「全科教師」成為當前十分迫切的教育需要。
「全科教師」是指師德高尚、知識面廣、能文能武、能畫能唱、全智多能的百科全書式好教師。需要能勝任小學語數英課程的教學任務,也要熟練掌握音樂、舞蹈、美術、書法中的任意兩門技術技能。但需要區別的是,全科教師並不是說一位老師要教語數英音美各學科,而是把這些科目融合在一起教,實現小學課程的科學整合。然而,當今不少師範院校過分重視學生培養的學科性,這種培養模式增強了學生的專業性,但其知識與技能的綜合性發展卻受到限制。只能適應某一學科教學的老師,難以滿足小學特別是鄉村小學教學的需要。
培養「全科教師」可以延續「免費師範生」的招生方式,借鑑過去中等師範教育的經驗,讓這些教師能夠掌握更多技能,成為合格的「全科教師」。此外,還可以通過繼續教育的模式培養一批綜合能力強的在職「全科教師」。當然,要想繼續保留和辦好鄉村的小規模學校——「麻雀學校」,保障弱勢群體的基本受教育權利,政府必須在政策上給予「全科教師」政治和經濟地位的保障,用優渥的待遇激勵教師堅守「麻雀學校」,不僅讓他們能愉快地走上工作崗位,還要能安心地把工作幹好。俗話說:「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文/劉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