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爸媽的視角、眼光,對孩子做出正面還是負面評價,對孩子一生,會產生重大影響。
比如丁俊暉,如果他父母把打撞球當成「玩物喪志」,那世界上會多一個平庸的學生,失去一個斯諾克的天才。
雖然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明,天才也是後天培養的結果(比如莫扎特3歲就練琴了);但到了丁俊暉這種世界頂尖水平,光靠努力是不行的,得有天賦。
為人父母的,要把孩子的天賦發掘出來,加以培養,而不是瞬間將其扼殺。
在孩子的幼年、童年,這種扼殺是分分鐘的事情。這個階段,孩子沒有多少人生經驗,也沒有太強的意志力去堅持,更多的是靠他人的評價,去判斷自己做事的價值,並決定自己做不做、堅持不堅持。
一旦爸媽做出負面評價,他很容易相信父母、否定自己,喪失前進的動力。
而這種負面評價,可能就是一個眼神、一句話,僅此而已。你不必批評他,只需要身體語言,就足夠動搖孩子的自信了。
做父母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生活等很多方面,你粗枝大葉,沒什麼問題——只要不涉及安全;但在孩子的學習、特長的發掘上,必須謹小慎微,一旦盲目下斷語,就成了蓋棺論定,封死孩子前進的路。
作家劉墉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孩子有點多動症,家長讓他學鋼琴,他學起來三心二意,很不專心。
其實這很正常,多動症——或者說愛動的孩子,讓他非常專心地練琴,是困難的。
他媽媽去請教一位特殊教育專家。專家和她聊了起來。
大概是問道,你覺得這孩子到底喜不喜歡鋼琴啊?家長回憶起一件事情。
有一次,她和孩子外出時,聽到一首優美的鋼琴曲,孩子被吸引住了,回到家就說,「我要彈這首曲子!」
「彈出來了嗎?」專家興致勃勃地問。
「彈是彈出來了,可是錯了好幾個音。」家長說。
「你當時是怎麼說的?」專家問。
「還能怎麼說?」家長疑惑地說道,「就說彈錯了唄!」
專家的嘴巴都快盛得下鴨蛋了:唉,天才就是這麼被家長扼殺的!
多麼難能可貴!一首沒學過的曲子,孩子聽到,感了興趣,回到家,居然能彈下來,了不起!
這說明,孩子不是不喜歡鋼琴,只是沒有培養好專注力,學琴的時候有點障礙。學得不好,不代表不愛學、不喜歡。
可是,家長的視角放在了什麼地方呢?放在了他調皮、愛動上。孩子「一聽就會」天才般的表演,家長的評價不是「你真了不起」這樣的讚美,不是「你竟然聽一遍就能彈出來」這樣的客觀評價,而是盯在了那幾個彈錯的音符上。
孩子進行這種即興表演,他的內心,是十分激動、十分興奮的;能完整地彈下來,對他來講,不啻於完成了一次偉大工程,即便小有差錯,內心也收穫了極大的滿足。
這個時候,家長兜頭一盆冷水:你彈錯了!
他會怎麼想?他會怎麼做?他會想,我自己這麼努力,都彈錯了,可能鋼琴真的不適合我,從此放棄鋼琴。
有個鋼琴家名叫餘峻承,經常和郎朗同臺演出。他之所以走上鋼琴這條路,就是因為在2歲的時候,外出聽到了一首簡單的鋼琴曲《瑪麗有隻小綿羊》,回到家,自己彈了出來,媽媽大加讚賞,並開始對他進行刻意培養,最終走上了鋼琴表演之路。
兩歲的孩子,第一次彈這個曲子的時候,就全部正確嗎?恐怕很難。
可能他彈錯了1%,但媽媽看重的不是這1%,而是正確的99%。所以,他成功了,她也成功了。
要想孩子有成功的人生,首先要做一個成功的家長;要想做成功的家長,首先要用成功的眼光看問題。
盯著失敗,盯著短處,永遠不會成功。
#教育優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