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鶯,如果你再不接受我的求愛,我就飛到那棵樹上去。讓那些刺扎我!」
「大鷹,你知道我們不合適,何苦自殘呢!媽媽說,傻瓜才會停到那棵帶刺的樹上。」
大鷹聽罷,內心除了崩潰,卻不認為自己是傻瓜。一小時前,它在捉小雞的時候被農夫一鞭子抽上,正需治跌打損傷的藥材。這棵帶刺的樹剛好有此功能,可以療疾啊!
見過楤[sǒng]木的人,估計都會被楤木的刺嚇到,密密麻麻的,根本不敢去碰。樹幹上長刺也就算了,就連它的羽狀複葉上,也長滿了刺。人不敢碰也就算了,連鳥兒見著它都繞開飛,故李時珍大人稱之為雀不踏。
其它的名不僅多,而且辨識度高。重慶市北碚區叫它飛天蜈蚣,四川峨眉叫它刺龍柏,東北叫它刺老鴉子,蘇北叫它海桐皮。你們那兒還有什麼叫法呢?
由於是灌木或喬木,所以楤木的個兒不算太高,通常為2-5米,是傘形目五加科植物。夏季為花期,傘型花序,小花很多,白色,有淡香味。由於花兒實在太小,所以五個卵狀三角形的花瓣不太看得清。但眾多傘型花序聚在一起,還是蠻壯觀的。
春天楤木剛長出來的嫩芽,是沒有那麼多刺的,和香椿相似,味美,將嫩芽或嫩葉,焯水、浸泡後,做法不少,拌、熗、炒、燉、做湯、制粥都可。還可鹽漬貯存,也可拌熗燉炒食用。還可以做餡品,蘸面醬,拌麵食等。所以李時珍大人都說:「山人採食,謂之吻頭。」
不過,由於楤木的萌發能力不好,採摘後易致生長力差,甚至引起死亡,所以採摘楤木嫩芽要適可而止呢!
雖說楤木刺多,但它卻是一味藥效良多的植物,其莖皮、白皮、根均可藥用。
楤木根
楤木根在不同的醫藥典籍上,叫法不一樣。《本草拾遺》:楤根(《本草拾遺》),《草木便方》:刺老包根。《四川中藥志》:山通花根。《江西草藥》:箭當樹根。
以根皮常用,味辛,微苦,性平,歸肝、腎經。具祛風除溼、健脾利水、利尿消腫、活血散瘀、鎮痛消炎、接骨、健胃之功效。
用於治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腎炎水腫、消渴、胃痛腹瀉、跌打損傷、風溼痛、白帶、淋病、腫瘤等。
附方:
1、腎炎水腫:楤木根一至二兩。酌加水煎,日服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2、肝硬化腹水:楤木根四兩,瘦豬肉四兩。水燉,服湯食肉。(《江西草藥》)
3、胃痛、胃潰瘍、糖尿病:楤木根皮三至五錢。水煎,連服數日。(《南京地區常用中草藥》)
4、遺精:楤木根皮一兩。水煎去渣,加豬瘦肉燉服。(《江西草藥》)
楤木白皮
為楤木樹皮的韌皮部。其形狀粗糙不平,並散生堅硬的針刺。外面灰白色至灰褐色,內面黃白色而光滑。氣微香,嚼之帶粘液性。全年可採。
《閩東本草》謂其性溫,味微鹹。入肝、心、腎三經。明顯和楤木根皮的性味有區別,並且歸經上多了一個心經。
《本草推陳》:樹皮及根皮均有健胃,收斂,利尿及製糖作用。 可治糖尿病,腎臟病,胃潰瘍。這一條,可說和根皮的功能相似了。
《閩東本草》:補腰腎,壯筋骨,舒筋活血,散瘀止痛。
附方:
痛風:楤木白皮一兩。同豬肉燒食,或配其他痛風藥同煎服。(《浙江民間草 藥》)
治跌打損傷:鮮楤木皮,搗爛敷患處。(《閩東本草》)
另外,作為藥用,作楤木入藥的同屬植物有:
白背葉楤木。分布於陝西、甘肅、廣東、廣西等地。
頭序楤木。分布於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四川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