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結構失衡造成了消費不足,消費不足使得生產出來的產品沒人買,導致產能過剩,產能過剩又使得多餘的錢花不出去,從而形成流動性過剩,最終使得貨幣貶值,物價上漲。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作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
幾大權威機構的預測都警示,今年CPI的漲幅將達到4.5%,而即將到來的2008年,受油價上漲、工資收入增加、節能減排、流動性過剩等因素的影響,物價水平將繼續走高。很多專家直言,目前通貨膨脹處於一個比較高的水平。
「結構性通貨膨脹」觸到「經濟結構失衡」為什麼在經濟加速發展階段物價卻不能像以前那樣保持在低水平呢?流行的說法是,中國在人民幣升值的大背景下出現了流動性過剩。國外熱錢為博取人民幣升值的差價,紛紛湧入中國,這就需要央行不斷發央票「對衝」,回收流動性。回收不乾淨的,就構成了「結構性通貨膨脹」的貨幣基礎。
這種說法當然有些道理。問題是,為什麼人民幣自2005年以來開始升值?這就不能不觸到我們經濟中一個長期未能解決的「死穴」:經濟結構失衡。具體地說,就是投資和消費的比例長期處於一種不平衡的狀態。一方面,是投資的高速增長形成過剩產品和產能;另一方面,是消費的持續萎縮導致內需不足。過剩產品和產能在國內找不到出路,就必須在國外尋找出口,於是,也就形成了經濟中另一個長期的結構性矛盾:外貿失衡,出口大於進口。當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在世界各地攻城略地的時候,要平衡國際收支以及國外的各種反傾銷反補貼報復,在現實條件的約束下,唯一的辦法就是促使人民幣升值。
「經濟結構失衡」也因「分配結構失衡」然而,上述分析仍然沒有點到問題的根本。經濟結構為什麼會失衡,產能過剩和內需不足的矛盾為什麼多年來一直得不到有效解決?答案就在於,分配結構失衡了,普通勞動者的收入長期上不去。儘管從1978年到2006年中國居民扣除物價因素以後,平均年收入增長6.7%,但和中國高達兩位數的經濟增速相比,百姓收入的增長顯得緩慢。
分配結構的失衡既存在於二次分配領域,即百姓勞動收入與國家財政收入相比,國民財富向政府傾斜;更存在於一次分配領域,即勞動者工資與企業利潤相比,企業財富向資本傾斜,體現勞動力價格的工資收入長期偏低。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中國早期改革缺的是資本,富裕的是勞動力,因此,在分配領域採取的策略是收入向資本傾斜。另一方面,在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由於未能有效打破壟斷,凡是掌握資源的人可以利用手中的資源來換取收入,從而在低工資之外,又擴大了收入差距。目前中國收入最高的20%人口與最低收入者的實際收入差距約十八倍,且差距仍在向縱深發展。
「流動性過剩」的另一個「邏輯鏈條」勞動力價格的長期偏低,其後果就是造就大量的低收入勞動者,他們是想消費的一個群體,但由於收入低沒有能力增加消費;而佔財富絕大多數的、有能力消費的富人,由於消費的邊際遞減,也缺少消費動力。國內自身的消費市場不可能擴大,生產的產品便只有出口和改為投資消費。所以,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得不依賴於投資與出口。如果沒有等同的進口需求,在當前美元不斷貶值的情況下,出口換回來的就只是一些不斷貶值的貨幣符號。而且,出口企業不斷把收回的美元兌換給國家,國家就得不斷向經濟體系投放人民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流動性過剩的現象。
所以,用一個邏輯鏈條來表示的話,分配結構失衡造成了消費不足,消費不足使得生產出來的產品沒人買,導致產能過剩,產能過剩又使得多餘的錢花不出去,從而形成流動性過剩,最終使得貨幣貶值,物價上漲。
解通脹難題,緊縮貨幣「只能治標不治本」表面上看起來,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是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而引起的貨幣貶值。因此,要防止通貨膨脹特別是惡性通脹的發生,似乎可以從緊縮貨幣入手,發揮貨幣政策的調控作用。這樣做會產生一定的效果,但只能治標不治本,而且它們或多或少會降低經濟增長速度。對中國式通貨膨脹,必須要深入到分配結構裡去,解決由分配結構失衡引致的收入差距擴大問題。
分配問題是一個制度問題,是由轉軌時期的體制、經濟發展和公共政策缺陷共同導致的。也因此,必須從上述方面著力,打破壟斷,完善市場競爭,改變收入分配中的資本利益最大化和國家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取向,提高勞動者工資水平,建立一個公平的制度。公平收入分配是最終解決我國內需不足和通貨膨脹的唯一出路。經過改革近30年的發展,現實產能已經為提高勞動力價格水平和公平收入分配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現在我們需要的只是決心和行動。(鄧聿文)
十多年來,中國每到年末都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及時調整發展策略,保證經濟平穩健康運行。面對當前中國經濟存在的過熱風險和不斷上升的通脹壓力,此次會議適時提出,要「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
這一表述凸顯中國明年發展任務的新變化。中國社科院4日發布的2008年《經濟藍皮書》指出,減少貿易順差、抑制投資以及控制流動性過剩等成為中國當前宏觀調控的重點。採取有力措施穩定物價,抑制房地產價格過快上漲,也是中國政府面臨的迫切任務之一。
今年3月份以來,有關物價上漲的報導頻頻出現在媒體的重要位置,即便多數媒體已經不再繁瑣地註明CPI即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PriceIndex)」的縮寫,那些不懂英文、上了年紀的老大媽也知道,自己錢包的實際購買能力在隨著這三個字母的數值而變化。
統計顯示,今年8、9、10三個月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均超過6%,1至10月份平均,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升4.4%,遠高於年初預定的3%的調控目標。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0月份的CPI為6.5%,可是房價猛漲、豬肉、食用油價格上漲了50%,我感覺好像不只這個數字,他們計算的準確嗎?」感受到生活的壓力而剛剛換了工作的伍詠菲,面對報紙上的統計局數字,向本刊記者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可以跑不贏劉翔,但一定要跑贏CPI」,一句戲謔的話語背後,是對通貨膨脹的擔心與疑問。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