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通脹:「解藥」是公平收入分配

2020-12-13 搜狐網

  分配結構失衡造成了消費不足,消費不足使得生產出來的產品沒人買,導致產能過剩,產能過剩又使得多餘的錢花不出去,從而形成流動性過剩,最終使得貨幣貶值,物價上漲。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作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

  幾大權威機構的預測都警示,今年CPI的漲幅將達到4.5%,而即將到來的2008年,受油價上漲、工資收入增加、節能減排、流動性過剩等因素的影響,物價水平將繼續走高。很多專家直言,目前通貨膨脹處於一個比較高的水平。  

「結構性通貨膨脹」觸到「經濟結構失衡」

  為什麼在經濟加速發展階段物價卻不能像以前那樣保持在低水平呢?流行的說法是,中國在人民幣升值的大背景下出現了流動性過剩。國外熱錢為博取人民幣升值的差價,紛紛湧入中國,這就需要央行不斷發央票「對衝」,回收流動性。回收不乾淨的,就構成了「結構性通貨膨脹」的貨幣基礎。

  這種說法當然有些道理。問題是,為什麼人民幣自2005年以來開始升值?這就不能不觸到我們經濟中一個長期未能解決的「死穴」:經濟結構失衡。具體地說,就是投資和消費的比例長期處於一種不平衡的狀態。一方面,是投資的高速增長形成過剩產品和產能;另一方面,是消費的持續萎縮導致內需不足。過剩產品和產能在國內找不到出路,就必須在國外尋找出口,於是,也就形成了經濟中另一個長期的結構性矛盾:外貿失衡,出口大於進口。當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在世界各地攻城略地的時候,要平衡國際收支以及國外的各種反傾銷反補貼報復,在現實條件的約束下,唯一的辦法就是促使人民幣升值。  

「經濟結構失衡」也因「分配結構失衡」

  然而,上述分析仍然沒有點到問題的根本。經濟結構為什麼會失衡,產能過剩和內需不足的矛盾為什麼多年來一直得不到有效解決?答案就在於,分配結構失衡了,普通勞動者的收入長期上不去。儘管從1978年到2006年中國居民扣除物價因素以後,平均年收入增長6.7%,但和中國高達兩位數的經濟增速相比,百姓收入的增長顯得緩慢。

  分配結構的失衡既存在於二次分配領域,即百姓勞動收入與國家財政收入相比,國民財富向政府傾斜;更存在於一次分配領域,即勞動者工資與企業利潤相比,企業財富向資本傾斜,體現勞動力價格的工資收入長期偏低。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中國早期改革缺的是資本,富裕的是勞動力,因此,在分配領域採取的策略是收入向資本傾斜。另一方面,在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由於未能有效打破壟斷,凡是掌握資源的人可以利用手中的資源來換取收入,從而在低工資之外,又擴大了收入差距。目前中國收入最高的20%人口與最低收入者的實際收入差距約十八倍,且差距仍在向縱深發展。  

「流動性過剩」的另一個「邏輯鏈條」

  勞動力價格的長期偏低,其後果就是造就大量的低收入勞動者,他們是想消費的一個群體,但由於收入低沒有能力增加消費;而佔財富絕大多數的、有能力消費的富人,由於消費的邊際遞減,也缺少消費動力。國內自身的消費市場不可能擴大,生產的產品便只有出口和改為投資消費。所以,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得不依賴於投資與出口。如果沒有等同的進口需求,在當前美元不斷貶值的情況下,出口換回來的就只是一些不斷貶值的貨幣符號。而且,出口企業不斷把收回的美元兌換給國家,國家就得不斷向經濟體系投放人民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流動性過剩的現象。

  所以,用一個邏輯鏈條來表示的話,分配結構失衡造成了消費不足,消費不足使得生產出來的產品沒人買,導致產能過剩,產能過剩又使得多餘的錢花不出去,從而形成流動性過剩,最終使得貨幣貶值,物價上漲。  

解通脹難題,緊縮貨幣「只能治標不治本」

  表面上看起來,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是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而引起的貨幣貶值。因此,要防止通貨膨脹特別是惡性通脹的發生,似乎可以從緊縮貨幣入手,發揮貨幣政策的調控作用。這樣做會產生一定的效果,但只能治標不治本,而且它們或多或少會降低經濟增長速度。對中國式通貨膨脹,必須要深入到分配結構裡去,解決由分配結構失衡引致的收入差距擴大問題。

  分配問題是一個制度問題,是由轉軌時期的體制、經濟發展和公共政策缺陷共同導致的。也因此,必須從上述方面著力,打破壟斷,完善市場競爭,改變收入分配中的資本利益最大化和國家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取向,提高勞動者工資水平,建立一個公平的制度。公平收入分配是最終解決我國內需不足和通貨膨脹的唯一出路。經過改革近30年的發展,現實產能已經為提高勞動力價格水平和公平收入分配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現在我們需要的只是決心和行動。(鄧聿文)

  十多年來,中國每到年末都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及時調整發展策略,保證經濟平穩健康運行。面對當前中國經濟存在的過熱風險和不斷上升的通脹壓力,此次會議適時提出,要「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

  這一表述凸顯中國明年發展任務的新變化。中國社科院4日發布的2008年《經濟藍皮書》指出,減少貿易順差、抑制投資以及控制流動性過剩等成為中國當前宏觀調控的重點。採取有力措施穩定物價,抑制房地產價格過快上漲,也是中國政府面臨的迫切任務之一。

  今年3月份以來,有關物價上漲的報導頻頻出現在媒體的重要位置,即便多數媒體已經不再繁瑣地註明CPI即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PriceIndex)」的縮寫,那些不懂英文、上了年紀的老大媽也知道,自己錢包的實際購買能力在隨著這三個字母的數值而變化。

  統計顯示,今年8、9、10三個月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均超過6%,1至10月份平均,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升4.4%,遠高於年初預定的3%的調控目標。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0月份的CPI為6.5%,可是房價猛漲、豬肉、食用油價格上漲了50%,我感覺好像不只這個數字,他們計算的準確嗎?」感受到生活的壓力而剛剛換了工作的伍詠菲,面對報紙上的統計局數字,向本刊記者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可以跑不贏劉翔,但一定要跑贏CPI」,一句戲謔的話語背後,是對通貨膨脹的擔心與疑問。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相關焦點

  • 嶽振:收入分配改革陷兩難境地 關鍵是注重公平
    但收入分配改革又必須在經濟總量具備承受能力的條件下進行。在之前收入分配大討論中,有一個說法廣為流傳,「要做大『蛋糕』,才能分好『蛋糕』」。有些專家的意見是,從經濟總量上來講,中國人均GDP已達4000美元,而且「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可望保持年均8%左右的增長速度,且發展質量可望好於「十一五」時期,這將確保今後能夠繼續做大「蛋糕」,為可持續分好「蛋糕」提供物質基礎。
  • 收入分配改革重在讓利 提個稅起徵點呼聲再起
    改革重點在於讓利事實上,早在2004年,我國就出臺了《關於加強收入分配調節的指導意見及實施細則》的相關草案,但正式文件一直未出臺。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在初次分配中兼顧效率與公平,讓各種要素遵循市場原則取得收益,並加強對不合理因素的調節。
  • 基尼係數,衡量財富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數,各國分別是多少?
    在討論社會公平性和財富分配時,經常會用到一個係數:基尼係數。比如我們說美國的基尼係數是0.84,這意味著什麼?基尼係數的意思基尼係數(英語:Gini coefficient),是20世紀初義大利學者科拉多·基尼根據洛倫茲曲線所定義的判斷年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是比例數值,在0和1之間。
  • 收入分配體制改革:「靜悄悄的」革命
    然而,從宏觀意義上講,中國收入差距之所以如此之大,原因並非高收入階層收入太高,而是中低收入水平太低。或者換句話說,並非是富人「太富」,而是一般人「太窮」。所以,解決居民收入差距的關鍵在於提高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
  • 一切通脹仍是貨幣現象——致美國終將到來的通脹
    戰爭過後一段時間內,經濟結構將再度發生較大的改變,由此會帶來大規模的就業再分配。這一過程會導致較多的結構性失業,從而使生產力在較長時間內不能充分發展,供需仍然失衡。供給的短缺導致居民生活成本大幅增加,是戰時及戰後高通脹的重要原因。
  • 王小魯:中國收入分配向何處去|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思想者①
    同時,「庫茲涅次曲線」(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於1955年所提出的收入分配狀況隨經濟發展過程而變化的曲線,是發展經濟學中重要的概念)成為一些經濟學家解釋現實的重要依據,他們認為,經濟增長最終會自發地導致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效率最終會帶來公平。對此,王小魯不以為然。
  • 林毅夫:腐敗等問題導致收入分配差距惡化
    林毅夫認為,腐敗、金融抑制、資源價格不合理和壟斷等社會弊端是導致收入分配惡化的主因。林毅夫說:「中國目前面臨的挑戰與困難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第一,如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遵循規律;第二,如何保持社會的穩定,而目前貪汙腐敗現象和民眾的不滿情緒是破壞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
  • 農民思考者的貨幣資本主義理論,告訴你通脹如何發生的呢?
    中國已經濟實現了工業化,並處於後工業化時期,從資本增量擴張,正向技術創新內涵式增長轉變!資本是經濟增量擴張的主要推動力量,重效益的質需要管理提升,而內生增長需要科技創新出新產業新產品。在我的經濟模型裡,不是出口、消費、投資等三駕馬車,而是科技、管理與資本。
  • 周小川:當前通脹度量存在問題 需拓展通脹概念與度量 | 央行與貨幣
    文/中國金融學會會長、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名譽院長周小川當前低通脹率本身是否存在概念上和度量上的疑問?在最新文章中,中國金融學會會長周小川指出,通脹是要度量的變量之一,不一定是評價居民福利、經濟運行的全部,而貨幣政策肯定應考慮通脹指標背後的體驗。
  • 經濟學家談收入分配改革:既得利益者到底是誰
    收入分配公平是社會穩定的基礎,一個社會應是一個經濟發達的社會,也應是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克服平均主義」開始,收入分配問題能否處理得當便關乎中國改革的成敗。《冰點周刊》就此問題專訪中國經濟改革進程中三項重要變革「價格雙軌制、國資管理體制、股權分置改革」的提出者、推動者華生教授。
  • 美國通脹之謎:菲利普斯曲線失效、寬貨幣失靈與再通脹之路
    美國居民加槓桿、企業降槓桿階段通脹中樞均現上移。社會結構或將在未來10年迎來逆轉。美國兩黨執政理念反差極大,民主黨推動社會公平、共和黨崇尚追求效率。兩黨通過財稅政策實現其執政理念,民主黨擅於加稅、但「劫富濟貧」,共和黨推動減稅、推動資本逐利。一戰後美國有兩次對於「公平」和「效率」的再選擇,分別出現在大蕭條後以及1980年。
  • 中國當前的收入分配狀況及對策分析
    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同樣遺留著多個迷局等待破解,其中重要的一個謎局就是消費率過低的迷局。已經有很多文獻從居民收入分配的視角出發試圖對這一謎題給出解釋,即收入分配不平等導致了消費率過低的現象。這當然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和認識,但該理由並不全面,因為國民經濟中的消費率並不僅僅是居民消費,它還包括了政府的消費。而在中國,政府儲蓄率比居民儲蓄率更高。
  • 楊宜勇:收入分配改革沒有免費的午餐
    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既要進一步增進公平,也要有效提高效率,兩方面都不可偏廢。收入分配問題與人民群眾的利益密切相關,中央高度重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810元,比2002年增長1.8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977元,比10年前增加4355元,並出現了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速的趨勢。在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一些結構性問題仍然突出。
  • 資產價格不納入通脹考慮已經不行了!周小川長文思考當前通脹度量
    來源:人大重陽作者周小川系中國金融學會會長,本文發表於2020 年第3期《中國人民銀行政策研究》,原標題為《拓展通貨膨脹的概念與度量》。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特別是近幾年主要發達經濟體的經歷與實踐顯示,低通脹對於央行貨幣政策操作和理論框架提出了挑戰,也動搖了通脹目標制的理論基礎。
  • BBC地道英語|Shrinkflation 縮水式通脹
    菲菲,其實一開始就沒有多少薯片,縮水式通脹嘛。Shrinkflation – I guess that’s the opposite of 』inflation』?縮水式通脹,我猜是「通貨膨脹」的反義詞?
  • 以公平支撐起中國夢
    自去年11月習近平同志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第一次闡釋中國夢的概念以來,特別是今年3月習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反覆提及中國夢以來,中國夢已成為備受關注的熱門詞語和話題,點燃了無數中華兒女的奮鬥激情。
  • 2021年高考政治講義--- 專題三 收入與分配
    4.效率與公平(1)收入分配公平①表現:收入分配相對平等,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能過大,要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提醒]收入分配公平不等於平均主義,也不是消除收入差距。②維護收入分配公平的經濟意義——為什麼從效率與公平的關係角度: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維護社會公平有利於調動勞動者生產積極性,推動生產力發展,提高經濟效率,增加社會財富。
  • 正確判斷和實現合理的收入分配比例關係
    我們知道,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結果是由不公平的收入分配起點和分配過程所造成的,而不公平的分配起點和過程又是由不合理的生產關係和生產方式所決定的。
  • 魏尚進對話李實、甘犁:求解中國收入和財產分配
    中國收入分配格局已有積弊,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又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推進機會均等、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保障低收入群體生活等亟待破題,這關乎收入分配,更關乎社會的長遠發展  文|魏尚進  《復旦金融評論》主編、哥倫比亞大學終身講席教授  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執行院長李實教授和美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終身講席教授、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主任甘犁教授,與《復旦金融評論》主編、哥倫比亞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魏尚進,共話「中國收入和財產分配」。
  • 收入分配改革:改誰,保誰——專訪經濟學家華生
    收入分配公平是社會穩定的基礎,一個社會應是一個經濟發達的社會,也應是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克服平均主義」開始,收入分配問題能否處理得當便關乎中國改革的成敗。《冰點周刊》就此問題專訪中國經濟改革進程中三項重要變革「價格雙軌制、國資管理體制、股權分置改革」的提出者、推動者華生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