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改革的關鍵是注重公平
「十二五」規劃建議稿不提「按貢獻參與分配」,意在努力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
本報記者 嶽振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於10月27日全文發布。正如輿論所期,在「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中,提出了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勞動報酬與勞動生產率同步增長的目標。
《建議》幾乎不提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體上弱化了GDP指標。全文僅有一處提到「國內生產總值」,在描述「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這一目標時說到:「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
但收入分配改革又必須在經濟總量具備承受能力的條件下進行。在之前收入分配大討論中,有一個說法廣為流傳,「要做大『蛋糕』,才能分好『蛋糕』」。有些專家的意見是,從經濟總量上來講,中國人均GDP已達4000美元,而且「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可望保持年均8%左右的增長速度,且發展質量可望好於「十一五」時期,這將確保今後能夠繼續做大「蛋糕」,為可持續分好「蛋糕」提供物質基礎。
中國當前「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在《建議》中再次得到確認。在接下來的五年中,要「規範分配秩序,加強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努力扭轉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擴大趨勢」。
從改革基調上看,「十二五」時期收入分配改革依然堅持的是「調整」,但更加強調「公平」,「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擴大就業增加勞動收入的發展環境和制度條件,也強調「機會公平」。
值得一提的是,「十一五」規劃綱要突出了「按貢獻參與分配」:「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但「十一五」以來,分配領域的公平危機被頻繁提及,「收入分配差距惡化」的論調頻頻見諸報端。有機構研究指出,中國的基尼係數已經超過0.5,而國際上認為其合理值應該在0.3—0.4之間。
據北京師範大學收入分配與貧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實的研究,1997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6∶1,2010年已達到3.33∶1,貧富懸殊不僅遠高於發達國家,也高於巴西、阿根廷等發展中國家。在行業企業內部,工資、福利向少數人集中的趨勢正不斷加強。
「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提法消失後,「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曾被寄予厚望,但在實際操作層面,似乎很難準確衡量各生產要素「貢獻」大小,而權貴階層的貢獻往往被誇大,難以保證公平,以致出現企業高官天價年薪引發社會質疑和不滿的現象。
《建議》不再提「按貢獻參與分配」,而把強調「更加注重公平」,不排除有對以上因素的考慮。
當前收入分配改革陷入一個兩難境地:改,將推動物價上漲,不改,收入差距將繼續惡化。收入分配改革的目的是讓居民收入合理增長,如果同時伴隨通貨膨脹壓力,勢必蠶食改革成果。如何突破兩難境地是收入分配改革今後面臨的棘手課題,如處理不當,長期通脹壓力下的公平危機將更難對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