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樸樹是藝術家,毫不為過,才華是一方面,而他身上最具藝術氣息的,還是那份不隨波逐流,只喜歡追隨自己的一份心。
他曾說過,即使全世界都喪心病狂,全世界都去搶銀行,我也不會和他們一樣,一如既往。
但無論是如今的網紅時代,還是追星熱潮,仿佛都已經成為一種大趨勢。漸漸地,大家都害怕被「落伍」「代溝」「不合群」所標籤,不得不屈從於現實。
但小魚兒發現,想要做一個「不正常的人」並不容易,生活中,也不是人人都能成為樸樹。
樸樹「不太正常」
別看樸樹表面上是個創作型歌手,一首首經典俘獲無數人的心。其實,他也有大家不敢模仿,或者礙於情面不敢表現的舉動,話句話說,他有時候看上去和平常人不太一樣。
韓寒在《後會無期》中說:小孩子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樸樹就像小孩子,利弊對他沒那麼重要,他天真簡單,單純到甚至不懂得藏拙。
就像4年前,他被問到參加某節目的原因時,他直言陳情:「說實話,我這一段真的需要錢。」毫不掩飾,也頗有一些真性情。
2019年8月10日,《樂隊的夏天》收官。樸樹開場獻唱《no fear in my heart》,錄製中途,樸樹突然站起來說:「到點了,我得回家睡覺了」。
聽上去像句玩笑,但說完之後,他真的就離開了現場。也正是因為他太過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才會活得如此通透,不被拘束。但在之前,他也有過被迫選擇的時候。
被迫做出選擇,很正常
這個世界,有多少人能夠完完全全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呢?在父母的期許下,在朋友的勸說中,被迫做出選擇,再常見不過了。但是樸樹,最終還是逃離了束縛。這在小魚兒看來,多數人都做不到。
小升初,他以0.5分之差名落孫山,樸樹曾回憶:「你沒考上,你爸媽都沒法做人了。」1993年,樸樹拼命考上了首都師範大學英語系。
他把錄取通知書拿給父母看:「我是為你們考的,不去了啊。」但在父母強大的攻勢下,他還是無奈投誠。
可是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他無法裝作很享受的樣子,在大二那年,他選擇了退學,完全投身於音樂的海洋。他清楚,只有自己在彈起吉他時,才是最快樂的。
所以,沒有樸樹當年的退學,或許就不會有現在的眾多經典,他選擇了當時最少人走的一條路。在那個大家都奔著學歷,最後找到安穩工作度過一生的年代,他甘願涉險。不過,這適用於每個人嗎?
做自己,需要勇氣
生活中,一定也不少文藝青年,音樂才子,在年少時,還保持著異常騷動的心。不想按部就班,迫不及待地逃離校園,或者毅然決然地在職場中摔門而出。
小魚兒承認,如今的年代,每個人都想為自己活一回。但又有多少人隨心而行之後,卻還能不後悔?
不難發現,像搞藝術、寫小說這樣空洞卻文藝的職業,在很多時候都是不被認可的,畢竟太難成功。
「那些夢想開花店的女生,後來都怎麼樣了?」她們渾身帶著一股文藝氣質,果斷辭掉原本收入不錯的工作,用僅有的積蓄開店。
本以為每天給花灑水,去遇見不同有趣的人,而現實卻是:不是在做花現場,就是在做花路上。首先學習插花就需要4-5年,悟性高的話也要3年多。除非你有異於常人的天賦,或者超乎常人的吃苦精神。
於是,又有人選擇了放棄。
你不願隨大眾地上班工作,但也要有面對殘酷現實的準備。
所以,在你看到像樸樹一樣叛逆成功的案例時,也要去看看自己有沒有同樣的才華。做一個獨特個性的人,還不僅僅需要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