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夏天,一部網劇毫無預兆地爆了。6月27日,網劇《陳情令》在沒有任何宣發的情況下低調開播,卻成了最讓人預想不到的「大黑馬」,還破了網劇市場播放量的最高記錄。作為一個真香原著粉,不得不說這部作品真的帶給了我太多的感動。
劇版《陳情令》是根據墨香銅臭小說《魔道祖師》改編,由鄭偉文、陳家霖聯合執導,肖戰、王一博、孟子義、宣璐、汪卓成、于斌、劉海寬等主演。該劇的敘事結構以回憶倒敘切入,從「十六年後」的紛爭開篇,進而倒回「十六年前」,再憑藉多線索的平行推進,帶動觀眾尋找故事真相,共同見證故事發展。
在情感線上通過雲夢江氏故人之子魏無羨和姑蘇藍氏含光君藍忘機的重遇,勾勒出姑蘇藍氏、雲夢江氏、清河聶氏、岐山溫氏、蘭陵金氏等「五大家族」進行殊死較量的故事。隨著故事線和情感線互相穿插,逐步展現了魏無羨與藍忘機共同匡扶正義,行俠仗義的深刻主題。
而主角之一魏無羨的一生,可謂是命運坎坷,歷盡百般磨難。魏無羨本性純良,自由灑脫,不願受拘束,卻在面臨世代百家黑白顛倒的陷害和世俗成見下對現世感到絕望,「鋤奸扶弱」的信任也隨之崩塌,最後也難逃走向跳崖的悲劇。
魏無羨的一生其實可以用精神分析學家費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論來分析,來更好地理解人物塑造的現實意義。人遭遇一件事所反應的本能是本我,受到社會規則和道德層面約束後表現出來的是超我,而在兩者中間達到平衡,折中的表現是自我。接下來,我將從本我、自我、超我的三個角度來分析魏無羨的悲慘一生以及這個角色帶來的現實思考。
01、「本我」人格塑造的魏無羨,展示了不願被世俗約束,渴望追求自由的人性本能和欲望
弗洛伊德認為:本我是追求「享樂原則」、按各種本能衝動和欲望行事的我,有立刻要求滿足的傾向,是人格最原始、無意識、無理性的部分,在潛意識的最深層進行活動。簡單來說,本我是一個孩子,本能的要求快樂、簡單和輕鬆,使我們內心追求最真實的自己。
而少年時期的魏無羨因為自小失去雙親,自小接受的規束少,習慣自由散漫,也並沒有養成像其他世家公子一般循規蹈矩的行事作風,凡事喜歡追尋自我滿足。在這一階段的他在完全的「本我」人格主導下,有著不願被世俗約束,本性自由散漫,一心遵循「享樂主義」原則的人性本能和欲望。
1、自由灑脫,無畏世俗的少年郎
少年時期的魏無羨,不拘小節,自由隨性,雖然很多世家子弟會經常嘲諷他是「家僕之子」,但他從來不曾在意過。反而會因為聽到關於江澄和師姐的詆毀時會出言反擊,一方面他自由灑脫慣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另一方面他又仗義多情,無畏世俗,會在乎和保護身邊的人,就算會產生衝突,引起閒言碎語也無所謂。
因為從小在江家長大,和江氏姐弟的關係親如家人,從小到大因為魏無羨的貪玩和鬼點子,會帶著他們闖出不少禍。但每次,無論是不是因為他的原因他都會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他不願被規矩框得死死的,他還是會遵循「享樂主義」的原則來達到自己的自我滿足。
在雲深不知處求學時,會對藍家三千條家規產生牴觸和厭惡,他渴望自由,討厭所有的規矩和法則。他會為了偷偷渴上雲深不知處的天子笑不惜爬上屋頂,和藍忘機大打出手。他會因為觸犯藍氏家規被罰抄了一遍又一遍仍然不願意被規矩束縛,一心既往地隨心灑脫。
2、調皮貪玩、善良率真的小孩子本性
魏無羨在雲深不知處聽學時,因為陽光開朗的性格與世家公子打成一片,調皮貪玩,時不時地搞怪。他會和清河聶氏的聶懷桑一起去小溪捉魚。他會經常去捉弄班上的好學生藍忘機,儘管不受待見,但也從來不在意他的冷眼相對。更重要的是,他在調皮貪玩之餘還有著可貴難得的善良率真的小孩子本性。
劇中的師姐說,魏無羨雖然愛搗蛋,但他在重要事情上非常靠譜。「因為他正直仁義,有一顆充滿溫度的心。」師姐被蘭陵金氏退親,魏無羨第一個站出來為師姐打抱不平,差點大打出手。溫寧受傷了,阿羨專門跑去給他送護身符,還會教溫寧射箭。藍忘機下山找陰鐵,魏無羨不顧危險也要和他前行。
而魏無羨跟藍忘機的第一次見面就大打出手,但在魏無羨看來,打架沒有造成他們之間的誤會,反而在跟藍忘機不相上下的較量中讓他認定藍忘機是個值得相交的高手。所以無論藍忘機對他如何冷淡,他都可以嬉皮笑臉地找機會上前搭訕。當藉機用一隻小兔兔天燈,逗得對方一笑時,他又會開心地像個沒長大的孩子一樣。而他的真誠,最終也被藍忘機所認可。
我認為在這一階段,魏無羨所表現的「本我」是貪玩調皮、善良、真誠的小孩子本性,不被任何東西左右,是一個人真正的人性本能。費洛伊德所認為的它代表人格最原始、無意識的。而我們在探究「本我」時,也能夠看到自己內心,在等待中內心對話中所湧現出的觀點,最原始、最純粹、也最接近自己本來的面目。
02、「超我」人格表現的魏無羨,在遵循理想原則時與現實發生衝突,不願放棄「本我」最後走向跳崖悲劇
弗洛伊德認為:超我是按社會規範、道德標準行事的我,遵守「至善原則」是社會的教育影響下形成的最文明的人格部分。我們遵循的標準不是被大眾普遍認同的社會、道德標準,而是普遍標準和自我知識、修為融合後所形成的自我社會、道德標準。
但因為魏無羨一直憑著本我行事,對世家子弟的各種禮數充耳不聞,也隨著一些事件的發展開始暴露出與常規社會規則相違背的衝突,也是「超我」主導下的魏無羨與「本我」之間不相融洽,發生衝突。魏無羨也遇到了來自各個方面的打壓,不同立場的人希望魏無羨能夠像他們所期待的那樣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合格的世家子弟。
1、好兄弟江晚吟
作為「雲夢雙傑」,魏無羨與江澄不同,魏無羨自小父母雙亡,養在江家,江叔叔視他如己出,並不要求魏無羨要承擔家族責任,任由其自由耍鬧。因為這樣的成長環境,長大之後的魏無羨活潑開朗、才情出眾。而江澄不似魏無羨那樣瀟灑肆意,他打小便好強隱忍,因為他身上背負的東西讓他沒辦法做到灑脫。他的人生也逃不開雲夢江氏,母親虞紫鳶對他寄予未來家族的厚望,但母親的嚴厲讓他從小就缺愛又敏感。
雲夢雙傑的矛盾在江家遭遇滅門、父母雙亡時點燃,在魏無羨救溫氏的人與世家子弟作對上亂葬崗後爆發,至師姐擋劍因為要救魏無羨而死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江澄實在想不通,為什麼魏無羨放著和他的雲夢雙傑不做,要一遍遍地去蹚渾水。江澄與魏無羨最大的不同是,他是個普通人,更準確來說,是「沉默的大多數」,但魏無羨心裡有著英雄夢,兩人逐漸出現不合。
江澄:「……你說過,將來我做家主,你做我的下屬,一輩子扶持我,永遠不會背叛雲夢江氏……這是你自己說的。」「……」魏無羨:「對不起。我食言了。」
江澄是一個普通人,一個被現實世界狠狠捆綁住的普通人,他清楚局勢、懂得權衡利弊。他希望魏無羨也是一個普通人,所以他討厭他要去做英雄。可是江澄卻一直不懂魏無羨,不懂魏無羨要維護的「鋤奸扶弱、無愧於心「到底是什麼。
他希望魏無羨可以和他一樣成為一個普通人,做一個懂禮儀知禮數的合格的世家公子,能夠成為大眾眼中的期待的最優秀聽話的小孩。但魏無羨本性如此,在遇到一些打壓和不理解時,他常常會不屑於解釋,但又沒有辦法真正做到別人期待中的樣子。「本我」與「超我」發生衝突,也使得他走向跟江澄決裂的結局。
2、好友知己藍忘機
少年時期剛跟魏無羨結識時的藍忘機,雖然會厭煩魏無羨的無理取鬧、調皮鬧騰,並不會因此真正討厭他,反而讓他對眼前恣意開朗的少年有幾分欣賞和認同。他會時不時擔心魏無羨的安危,擔心他闖禍擔心他會傷害到自己,也會因為別人在說魏無羨的不是時挺身維護他。
但從魏無羨跌落亂葬崗三個月後回來時,身為好友的藍忘機本想表達自己的擔憂和關心,卻不料在言談中發生口角與之大打出手,還被魏無羨誤以為不信任。在魏無羨去窮奇道救人時,藍忘機擔心魏無羨會出事,頂著雨夜去找他,卻被魏無羨誤以為藍忘機來截他,因為他跟世家子弟一樣希望他別救溫家人。
他認為藍忘機是跟他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好兄弟,但卻一次次沒得到他的支持和鼓勵,反而剩自己一個人「一條獨木橋走到黑」。甚至在不夜天大戰時,藍忘機雖然是擔心魏無羨的,但始終沒有真正地站在魏無羨身邊。「超我」主導下的魏無羨明白自己沒辦法成為他們期待中的樣子,也在這樣的一次次誤解中並沒有人真正理解自己,慢慢對現世產生絕望,最終走向跳崖的悲劇結局。
3、仙門百家
溫家人憑藉著三塊陰鐵煉製傀儡想要稱霸武林。其他幾大家族感受到欺壓和威脅,紛紛籌劃著要滅了溫家。魏無羨憑藉著陰虎符,自創了秘道詭術,發揮了很大的功勞,一時也被世家子弟們稱讚。魏無羨憑藉著陰虎符救了世人,但後來卻又因為陰虎符讓自己陷入了萬劫不復之地。
人人都認為他的陰虎符是另一塊陰鐵,讓他交出來。但真正的目的是,他們都希望能成為它的主人,稱霸武林,把陰虎符佔為己有。那些自認為是正派的富家弟子,一個個都假仁假義。他們只是想讓魏無羨把陰虎符交出來,假借正義除害之名來要挾魏無羨妥協。
在不夜天大戰中,師姐來尋他,被傀儡誤傷,又為了救魏無羨,命喪當場。面對至親的去世,魏無羨情緒失控,也明白自己沒辦法得到世家的認可,也不願意向他們妥協交出陰虎符。所有人都應該告訴他他要怎麼樣,他應該遵循理想原則,擁有「超我」意識,但卻與真正的「本我」發生衝突,不願妥協,最後對現世感到絕望,走向跳崖的結局。
從「超我」理論來說,如果我們對自我修煉處於社會平均水平——即所謂的社會、道德標準,那麼我們所產生的觀點就會被大多數人認可。如果高於平均水平,會被絕大多數人稱讚。而如果過高於平均水平,則會被大多數人不認同。
因此,超我是知識、社會、修養和自我思維融合後,所形成的自我社會、道德標準。超我所形成的觀點是自我標準的體現。是自我最理性化的觀點。但當超我與本我沒有辦法達成平衡和解時,就會發生衝突,人的本性裡還是會為了遵從本我而捨棄超我,做出常人無法理解的選擇。
03、「自我」人格主導的魏無羨,歷經千帆後重建心中信仰,在「本我」和「超我」的妥協中與不幸和解
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是按現實原則調節控制「本我」活動,並按「超我」要求指導人們的行為,保持和調節「自我」和「超我」之間的動態平衡。重生之後的魏無羨面對前塵往事也學會了釋然,終究做到了「無愧於心」,也學會了與過往的不幸和解,活出真正的自我,珍惜當下的生活。
1、接受成人規則的真相,內心卻依舊保留著溫柔與愛。
十六年後,獻舍重生,魏無羨已經成為莫玄羽。任誰也沒有想到,以前那個肆意飛揚、瀟灑不羈的少年,如今卻裝瘋賣傻躲在莫玄羽這個身份下活著。歷經一世磨難的魏無羨也終於懂得了成人規則的真相,不再隨心所欲,而是小心翼翼地做好自己。
剛回來面對這個世界時,他心裡有的不是慶幸自己得以重生,而是無所謂,因為他已經對這個世界足夠絕望。就像他說的,莫玄羽啊莫玄羽,我死的好好的,你幹嘛把我叫出來。最好的師姐死了,養自己長大的江家父母也死了,世家子弟對他更是喊打喊殺,他一無所有,已經對這個世界沒有任何的留戀了。
金陵臺上,金陵刺了魏無羨一劍,他說,這孩子,連位置都捅的跟他舅舅一樣。同時在一次次被江澄用鞭子抽的時候,他心裡也已經沒有波瀾了。如果是少年時期的他,一定會爭個清清楚楚,但現在不會。他沒有傷心、沒有難過、沒有為此爭執為什麼,因為被捅劍被傷害的感覺上輩子他已經習慣了,也無所謂了。
江叔叔虞夫人走了,阿姐走了,溫情溫寧走了,曾經的兄弟跟他反目成仇。但只有藍忘機真正地站在了他的身邊,哪怕會臭名昭著哪怕會為世人謾罵唾棄,藍忘機都跟他表示不在乎。藍忘機成為他在這一世重新亮起的一盞燈。
因為對於與藍忘機之間特別感情的珍視,魏無羨也開始維護藍忘機。魏無羨一向對於別人對自己的誤解從來不屑於解釋也懶得解釋,但十六年後卻因為昔日兄弟手足江澄出言詆毀藍忘機就為他極力維護,不惜大打出手。因為重新活過來的魏無羨心裡依舊有著溫柔與愛,從未對自己在乎的人真正冷漠。
2、不記得自己對別人的好,只記得別人對自己的好
當魏無羨的食人堡受傷時,藍忘機二話不說就要說背他。藍忘機說:「你從前也是說過要背我的。」魏無羨卻說:「怎麼可能?我怎麼可能說要背你。」藍忘機無奈地說,「你從來不記得這些。」
《陳情令》中,不止一次提到魏無羨的記性很差,但真的因為經過了十六年,記憶力衰退了嗎?他在共情時候聽到金光瑤彈奏的《清心音》,僅此一次,魏嬰就能重新吹奏出來。他在剛來莫家莊的時候卻可以用樹葉吹出十六年前的那首藍忘機在他意識不清時給他解悶的旋律。可見他的記憶力真的不差,只是對於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不會太記在身上。
魏無羨不記得的,是自己對別人的好,並不是真正的記憶力差。他不記得幫過藍忘機,不記得有說要背藍忘機,不記得十六年前曾經捨命救下了一個姑娘叫綿綿,以至於後來碰面的時候一直沒想起對方是誰。反而是把別人對自己的好記得老老實實的,他記得藍忘機幫過自己的一點一滴。
自我是本我和超我按一定比例融合所形成的觀點,然後在社會上的表現。本我的表現不一定是最正確的,有時它偏向自我,有時偏向超我,而向那邊偏或者平衡則是由每個人的社會文化意識所決定的。社會文化意識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保護你的本我原始狀態不受到傷害,也維護著你超我的理性和成熟,讓你更好的展現給世人別人以為的最真實的你。
而重生之後的魏無羨則是在認清生活真相和成人法則時的「本我」與「超我」達成平衡,不計較是非恩怨,成敗得失,而是以一種溫和的態度看待這個慘澹冷漠的世界,抱有自己的善良本性,重建心中的信仰,依舊相信「鋤奸扶弱,無愧於心」的正直大義。
04、現實意義:以「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間尋找平衡的出發點來塑造人物,表達了人性在面對現實與理想時的理想化的「英雄主義」。
作者以故事發展推動人物心態轉變,從「本我」到「超我」,再到兩者之間的平衡點,人物真正達到「自我」階段,展現了一個歷盡千帆後依舊有溫暖與愛的少年郎。表達了人們在面對現實與理想衝突時依舊對現實抱有理想化的「英雄主義」,依舊相信自己可以實現「心中所念,心中所想」。
1、在面臨重大創傷後仍然堅守「鋤奸扶弱,無愧於心」的信仰本心
十六年後的魏無羨,不再像少年時期那般魯莽莽撞,更多的是沉穩和釋然。現在的他已經失去所有,沒有疼愛他的師姐,沒有任由他胡鬧的江家父母。曾經信仰的「鋤奸扶弱,無愧於心」也隨著世家弟子的迫害早已崩塌。但無論他曾經經歷過多少失望和絕望,但仍然沒有真正忘記自己的「心之所向」,沒有忘記正直和大義。
真正意義上來說,十六後的魏無羨才真正意識到藍忘機對自己的情深義重。所以在魏無羨重生後,藍忘機再也沒有說過"此道損身,更損心性"。藍忘機有悔,後悔在不夜天時沒有與他站在一起。他不會再跟魏無羨說"我不與旁人觸碰",連在不清醒狀態下醉酒時偷了兩隻雞都要送給他,"給你,都給你"。
十六年後的魏無羨依舊是修習詭道,甚至身體更差勁,卻再也沒有了曾經的躁動與不安,他會像個孩子一般愛撒嬌,對藍忘機百般依賴。因為他已經明白,藍忘機對於自己是特別的,曾經一起許過的「鋤奸扶弱,無愧於心」的誓言也悉數被他一一踐行著。
在義莊殺薛洋時,藍忘機看到曉星塵與宋子琛天人永別的結局,喃喃一句,"幸好。」在雲深不知處雪夜喝酒暢談時,魏無羨說,「幸好有你,幸虧有你。」還有一個人願意站在他這邊,重新燃起了對這個世界的期待,重建信仰本心。
在最後的結局裡,藍忘機主動挑起了仙督的擔子,承擔起維護天下安寧的責任。而魏無羨還是那個自由自在的魏無羨。但不同的是,他們會一直陪伴彼此,兼濟天下,做到「鋤奸扶弱,無愧於心」的畢生志願。而魏無羨,歷盡千帆,歸來仍少年。
2、作為一個幾乎痛失所有的悲劇人物,卻在迷惘與窘迫中找到自己的救贖
魏無羨雖然是個主角,但卻也經歷著命運坎坷的一生,身邊的人都一個個離開了自己。可以說是一個完完全全的悲劇人物,幾乎痛失所有,但作者在塑造這一角色時,仍然在現實中有著理想化的構造。無論是一個歷經多少滄桑世事的人,但幸在,他終究可以在迷惘與窘迫中找到自己的救贖,照亮他餘生的光。
藍忘機因為維護魏無羨與世家子弟們抗衡,打傷自家前輩,被藍啟任責罰,默默承受了「三十三道戒鞭」。向來雅正規矩的他,卻一再破例,「敢問叔父熟正熟邪,熟黑熟白」。藍忘機被罰三年不可離開雲深不知處,而此後的十三年來,「問靈十三載,等一不歸人」。景行景世含光君,逢亂必出。
魏無羨在十六年後也明白了藍忘機對自己特別的感情,也慶幸自己能在冷漠慘澹世界中有著溫柔的一份例外。他是魏無羨十六年後照亮餘生的光和救贖,也成為了他與這個世界和解和釋然的原因。這種理想化的人物塑造,展示如世家子弟們那般人言可貴的人性險惡,也在對比中展示了正義善良存在的合理性。
結語:
《陳情令》中的魏無羨儘管在年少時有正直大義,鋤奸扶弱的英雄夢,但卻始終遭到阻礙,難以實現他「本我」的人性本能的渴望,在經過多重重壓和打擊下,現實與理想發生衝突,不願放棄「本我」只為實現「超我」,不願向現實妥協,慢慢對現世感到絕望,走到跳崖的結局,難逃悲劇的命運。
魏無羨的這一角色塑造,從前中後的人物心態轉變,到最後終於實現了「本我」與「超我」的平衡,實現「自我」,更是給予觀眾更多的深思。就算是一個命運坎坷,痛失所有,信仰崩塌的悲劇人物,始終有著屬於自己的光,仍然會歷盡千帆歸來仍少年。「認清生活的本質之後,依舊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