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我們還在睡夢中,環衛工人就已經起床清掃城市垃圾。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治理刻不容緩,2019年已經在上海開始實施垃圾分類,今年垃圾分類也在全國普及。居民小區增設了分類垃圾桶,社區工作人員也會上門宣傳垃圾分類。隨著國人的素質提升和環衛工人的努力大街上乾淨了很多。那麼在古代沒有環衛工人,人們是如何處理垃圾的呢?
在我們現代亂扔垃圾可能會被罰款,在古代亂扔垃圾的懲罰可就大了很多。在商鞅變法中就有關亂扔垃圾的懲罰:"商鞅之法,棄灰於道者,黥"。'灰'指垃圾,'黥'指往人臉上刺字。想想挺可怕的亂垃圾還要在臉上刺字,那可是一輩子的恥辱啊,可見古人對環境保護還是挺重視的。和殷商設立的刑罰比起來,在臉上刺字就顯得仁慈得多。《韓非.內儲說上》:"殷之法,棄灰於道者斷其手"就是按照殷商的律法,亂扔垃圾者就要被砍掉手。那時的人們也是活得戰戰兢兢,時刻提醒自己不要亂扔垃圾。
不僅如此,朝廷還設立了專門處理垃圾的"條狼氏",據《周禮.秋官》記載,周朝出現了最早的垃圾處理機構:"條狼氏下士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條'就是洗滌的意思,'狼'就是指散亂的人或物。"條狼氏"的職責就是清理道路和驅避行人,有點類似於今天的環衛工人和城管的結合。由此可見,古代對於城市市容市貌的治理不亞於今天。在商周時期出土的青銅器也有不少關於垃圾清理的工具或者關於清理垃圾的字樣。在重視禮樂制度的周朝,也十分重視環境保護,在道路兩側都設有"井",就是我們今天的公廁,方便路人如廁和丟棄垃圾,以保證道路清潔。
在唐朝,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長安城居住人口達幾百萬餘,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也是數不勝數,人們對垃圾的管理更為嚴格和規範,所以唐代制定了關於垃圾的律法,根據《唐律疏議》記載:"其穿垣出穢汙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論。主司不禁,與同罪。"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居民如果在街上扔垃圾就要打六十大板,倒水不算,如果官員沒有制止,縱容民眾扔垃圾,則與民同罪。在這麼嚴厲的懲罰措施下,民眾自然不會將垃圾隨意倒在街上。那當時的城市垃圾又是怎麼處理的呢?
唐朝除了政府設有專門的垃圾處理機構,也有許多民間的垃圾處理站,他們專門上門收取垃圾或清理糞池,再將可利用垃圾送到農夫家進行交易。《太平廣記》記載:"河東人裴明禮,善於理業,收人間所棄物,積而鬻之,以此家產巨萬。"意思就是裴明禮這個人從人家家裡收取的垃圾和糞便運到農村去賣掉,因此成了家喻戶曉的富翁,有頭腦的人在任何時代都不會平庸。那個時候的垃圾處理也比較簡單,古代沒有塑料垃圾,金屬在古代也非常珍貴,也不會出現在垃圾中,人們處理垃圾就是將可以用作肥料的運到農村去販賣,不可以用作肥料的集中在一個地方進行掩埋或者焚燒。到了宋朝,為了城市的市容市貌管理,設置了專門的"街道司"有專人負責灑掃街道、疏導積水、整頓市容,像開封這樣的大城市每天早上都有幾百個環衛工人打掃街道,處理垃圾,就相當於今天的環衛工人了。難怪有不少人說宋朝的生活和現在很接近了。
垃圾處理在歷史上各朝各代都是非常重視的,我國大多數王朝奉行孔孟之道,十分重視禮樂制度,因此對人們居住的環境和人的精神面貌也十分注意整潔,在民間也形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但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垃圾處理就不會那麼嚴格,大街上隨意傾倒垃圾,隨意處理糞便所以導致了瘟疫及傳染病橫行。
垃圾處理發展到現在人們更加重視了,雖然垃圾分類很複雜,但是環境保護很重要。